APP下载

解读中西方农民在历史发展中的生活演变过程

2016-06-12阁成萍

艺术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历史演变精神文化

阁成萍

摘 要:农民,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社会群体,一直为人们默默的耕作、付出,他们为我们提供了生活必需的农作物,可称得上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在不同的时期,农民生活的状况有着一定的演变。中西方表现农民形象的艺术作品在历史的演变中,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值得我们去发现、了解、追寻,感受农民生活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农民生活 历史演变 精神文化

一、西方农民生活现状的历史演变

从公元前上万年起,北欧从冰河的熔化中开始逐渐解放出来。与此同时,东方的最初农业群体开始发展起来。几千年后,东方人的文明生活逐渐延伸到欧洲的所有地区。欧洲在封建诸国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其土地上的制度是把大多数的土地攫为皇室财产,将其分给农民耕作,而后向皇室缴纳租税。

14-15世纪,西欧的许多地区在经济和社会上发生了一些变动,造成了封建社会中庄园的衰败和解体,使农民在庄园土地上的地位产生了一系列的转变。意大利这个城市在历史发展中是一个较早发达的国家,其地区的农村较早流行货币地租,没有劳役,也没有农奴制。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农民分化的较早,一部分贫苦的农民丧失了土地,流入到城市当雇佣工人。然而,在德国,却发生了一系列的农民起义,都以其失败而告终。农民战败后,他们又一次陷入到了领地主的奴役当中。诸侯加强了对农民生活的剥削,他们将天主教会的财产瓜分,是唯一一个能从农民起义战败中得到好处的集团。中小贵族遭遇到了削弱,城市中的特权被剥夺。诸侯的权势加强导致了德国的分裂割据状态的加剧。

在18世纪中,除了战乱之外,欧洲大部分居民的卫生、生活条件仍处在低级状况。而且,还有大部分人口仍然生活在农村,其土地没有办法满足人口的增长需求。然而,农业的革命逐渐推动却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他们将公用地,用树木围隔成田地进行耕作,以此让农民的物质生活需求得以缓解。但是,人口的压力在不断地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也随之不断地流向了城市,从而导致了人民生活中贫富差距的加大。统治阶级意识到贫穷生活可能会引发叛乱,所以将教育作为改善其形势的一个手段。

“19世纪初,爱尔兰基督教兄弟会也在爱尔兰的大部分领土上对穷人进行教育。他们的事业后来超出了边界线”。①

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生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生活的改变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欧洲的农业在革新与交换中引起了其农业扩张的巨大变化。在19世纪,欧洲的大多数来自农村的移民到城市去寻找职业以及更高的工资,导致了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但是,这时也有部分城市人流向农村,他们为农村建设带去了城市中的先进技术与教育,让农民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变。

西欧在20世纪中存在着地区的不平衡现象。例如:在意大利,不发达地区与富裕地区并存,消费社会中有它的边缘居民,即一些没有能够适应现代化生活的农村人口、老年人和残疾人,他们的生活境况和富裕地区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当今世界,欧洲一体化将成为欧洲发展的趋势。欧洲一体化在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与发展。目前,欧洲大部分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其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来说,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很高。欧洲的工业、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带动了欧洲农业的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一些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但是,大多数国家的粮食还不能自给,欧洲的交通便利,有利于商品流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水平。

西方艺术家在不同时期对农民有着不同的表现。原始的美术包括洞窟壁画、雕刻、建筑、岩画等。文艺复兴的发展,让人文主义思想不断地得到了传播,从而使人的宗教思想束缚得到了一定的解放;这时期表现农民形象的绘画作品也更加贴近了农民的生活,为之后农民形象的表现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中国农民生活现状的历史演变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在延绵不绝的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不但创造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而且也创造出辉煌灿烂、蔚为壮观的民族艺术。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增添了不少的光彩,也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②

中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实现了祖国的大统一。在不同的朝代,经过了不同帝王的不同治理,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秦汉时期开始实行的“重农抑商”③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不仅稳定了社会的秩序,增强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减轻了人民的生活负担,使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然而到了西汉中后期,自文帝时开始,人口数量达到了饱和,人多地少,使得农民的失业率日益增加,土地的兼并也日益激烈。农民的生活状况处于落寞时期,大量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到处流亡,没有出路的人就自卖为奴婢。流民无法生活,就只有铤而走险,一些青壮人士结帮成匪,年老的弱者饿毙路边,不同地方相继发生了农民起义。东汉时期,农具得到了改进,铁农具、耕牛更加广泛的使用,使得其农业生产较西汉更有发展。但在东汉末年,由于人口膨胀严重,导致农民无处就业生存,所以同样引发了农民战争。

隋朝时期,实行了均田制和租调力役制,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对当时解决温饱的问题起到积极作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隋末,人口达到起负荷时,农民严重失业,粮食的总量养不活人口的总量,小农经济的人口膨胀,农民自己暴动引发了战争,接着起义失败,从而豪绅之间进行了长期的军阀混战,破坏了生产力和粮食生产秩序,大量的下层民众死亡。唐继隋末大乱之后,死散的人口很多,大量的土地荒芜。唐朝为了稳定社会的秩序,恢复和发展农业的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农民的生产劳动,使农业得到了恢复、发展。唐末,土地和税收繁重的吞并,促使了农民起义的爆发。辽代统治者在农业上,鼓励对其发展,并实行了一系列对其保护和支持的政策与措施,使农业和畜牧业这两种经济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稳定、和谐与统一。宋代的统一,一方面,让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作物品种得到了较好的交换、流通;另一方面,使我国南北的农业技术得到了一定的相互交流、提高,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历史中,每一个朝代的传承,都离不开农业文明的发展,元代也不会例外。元代初期,在长江、淮河与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已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而在南方的则保持了宋朝的发展水平,部分边远地区得到了开发,其农业生产得到了显著发展。明初统治者在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明中后期,水稻产量较前有了提高,外国传入了玉米、番薯等一些高产的作物,通过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明末清初的几十年战乱,使人口流散、城市萧条、土地荒芜,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颁布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措施,从而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中国的文人画家对农民形象的表现以贴近农民生活为主,通过继承发展,使表现农民形象的绘画作品越来越具有魅力。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最具代表的绘画作品是罗中立的《父亲》,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发扬。

三、中西方农民生活状态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比较

一年四季,日来月往,斗转星移。纵观历史上下五千年,人类走了一条非同寻常的道路——辉煌与悲怆,兴盛与衰败,风和日丽与血雨腥风。

如果我们将一个民族的历史比作千丝万缕拧成的线,那么世界史就如同一幅由多种画面构成的巨幅长卷,它们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又相互区别、自成一体。中国的历史文化与欧洲的历史文化就有所不同。西方的历史文化属于跳跃式的发展类型,波峰波谷,骤起骤落,对比鲜明;而中国则不然,中国的历史文化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划下自己历史的发展曲线,而不是呈现出以大起大落的发展态势。中国的历史发展水平在各个不同的时期虽然也有高低,但是其反差不是特别的强烈,可以将其换句话说,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朝代都有强弱兴废之别,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都是一脉相承的。

由于地理位置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具有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区别。大陆文化是重农的内向型文化,土地面积辽阔,有较充裕的水源,其气候条件适合农业生活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本质上是属于农业文化,所以中国是重农文化。而西方的海洋文化则面对海洋,其土地开发相对来说比较艰苦,同样也比较缓慢,所以它是重商文化,它没有大陆文化的人口优势和农业资源的优势。

但是,欧洲的农民和中国的农民在历史的生活中却有其相似之处。农民通过田间的劳动,丰富着他们的生活,为人类提供了饮食的生活基础。劳动创造着美的自然现实和美的生活,它不断地为我们提供更好的物质与精神保障,所以劳动是美的,它改变着自然界,使自然界更加美丽。

世间有许多美的事物,农民的劳动生活是值得人们去赞美的,然而不是一切社会生活都是让人赞美的。农民阶层的劳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各领域发展的支撑必备条件。农民顽强的生命力和淳朴的生活情感对社会中文化、经济各领域在意识精神层面上给予了充分的养分,促使、丰富了文化艺术不同时期的繁荣发展。美的生活是正义的、健康的、进步的生活,它符合人类先进的理想和愿望;而在封建的社会与资产阶级社会中,当劳动者在被奴役和剥削之下,难以得到基本的物质生活时,所产生的革命斗争可称谓最美的生活。所以,历史中的农民起义是美的生活,农民的勤劳可靠、温暖善良等优良品格是值得人们去追寻和赞美的。

在传统绘画中,中西方在观察世界的方法和艺术思想的表现都有着十分鲜明的差别。不同民族在不同的文化环境、时代背景上,所彰显的艺术创造个性也有所不同。然而,人们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感受都是相通的。人类赞赏人性的善良,颂扬单纯美好的人类情感,这种感情跨越了地域文化、国家民族和宗教信仰的界限,让我们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描绘的作品产生了共鸣和共识。中西方表现农民形象的艺术作品在历史的演变中,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值得我们去发现、了解、追寻,感受农民生活的文化精神。

注释:

①孙绍武.欧洲史[M].远方出版社,2009.

②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M].人民出版社,1994.

③许海山.中国历史[M].钱庄书局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历史演变精神文化
浅析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战略的历史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构建学校道德文化 让德育润物细无声
立人教育成就教师的本土化发展
群众文化美术工作开展策略探讨
浅析如何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中共中央秘书长和秘书工作部门的历史演变(上)
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