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2011-04-29张云华贺和平
张云华 贺和平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入,如同拉开的大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布景;犹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是打开殿堂的大门,引领学生登堂入室。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并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上课伊始,教师应从以下三方面设计最精练的、情意盎然的导语导入新课。
一、心境
心境是一种精神状态,也是一种情感,如垂头丧气、闷闷不乐、心不在焉、眉开眼笑、精神抖擞等。消极不良的心境会使人意志消沉、消极被动,甚至无法正常学习。有一位教师课前批评了学生,课上要求这个学生带着喜悦之情朗读课文,这个学生慢腾腾地站起来,嘴里嘀咕:“刚刚批评我,叫我怎么高兴呢?”最终这个学生无法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朗读任务。反之,学生一旦处于积极良好的学习状态,其学习潜能就能得到“超常”的发挥:平时常开小差者,可能会全神贯注;平时不善言辞者,可能会出口成章;平时反应迟钝者,可能会思维敏捷;平时文笔笨拙者,可能会下笔成文。因此,在导入时,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导学生进入积极良好的学习心境。比如讲个故事,猜个谜语,聊个话题,讲个笑话……使他们快乐学习、充满自信,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学生有了积极的学习心境,就会产生求知的内驱力,产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愉快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根据歇后语进行扩展想象”的作文指导课时,一开始就把师生带入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今天看到大家我感到很亲切,特别是我们这所学校,那真是哑巴开会——没说的;我们六(1)班的同学,一个个就像雨后的春笋——拔尖!为什么我们这所学校这么有名气?因为老师好,校长治校有方。提起我们的校长和老师,真是狗撵鸭子——呱呱叫!铁锤敲锣——响当当!刚才我把你们的老师和校长夸了一通,我夸他们的时候,大量地使用了什么?(学生:歇后语!)”这样导入,使学生对歇后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情境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情境中产生的。情景、情境不同,人的心境就不同。具体的情景、情境可以唤起人相应的情感,在欢乐的情境氛围中,人会产生愉悦的情感;在悲愤的情境中,人就会产生悲愤的情感。文艺作品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它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动人的情境之中,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意境,每一个意境都是好的导语。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拨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领诱着学生渐入佳境。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融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产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情境。所以一上课,教师就要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把学生很快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与氛围中去,帮助学生由表及里领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如教学《乡下人家》这一课,开课时教师就深情地描绘了一幅幅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活画卷:“碧绿的藤蔓,美丽的鲜花,探头的嫩笋,觅食的鸡群,嬉水的小鸭,浓郁的泥土芬芳,熟悉的蛙吵虫鸣,树荫下的闲话家常、促膝谈心,这就是——《乡下人家》。”孩子们享受着乡下人家的美景与乐趣,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三、语境
什么是语境呢?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狭义的语境是指口头语言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言中的上下文;广义的语境还包括表达思想时的社会环境,如时代和地域、社会思潮、风土人情……当然也包括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成语寓言等。从这个意义上讲,一篇课文拥有的语境乃是这篇课文特有的教学资源。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些文质兼美的作品,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文中的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特有的教学资源,把握文本情感设计导入语,可以以诗词导入、成语导入或介绍历史典故、风土人情导入……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为了激发孩子们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仇恨,导入时教师动情地叙述法国文学家雨果的一封信中的内容:“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抢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洗劫的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一个把口袋装满,一个把箱子装满,然后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圆明园的毁灭》。”
一堂课如同一篇优美的散文,开头要精彩,引人入胜;一堂课又恰似一首动人的乐曲,开头更要定好基调,扣人心弦……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出迷人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