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儿童审美趣味的视角审视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2011-04-29张辉

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12期
关键词:趣味文本儿童

张辉

一、概念界定:对“儿童审美趣味”和“文本解读”的认识

1.儿童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从心理功能上讲,是审美主体对客体美的评判活动,是由多种心理功能共同参与的结果,但它不是纯粹理性的,而是以感知为主的具有理解、想象力参与的评判活动。

儿童审美趣味:反映了儿童身心特点的对审美对象的一种态度情感趋向性及其有别于成人视界的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能力,常常表现出感性多于理性、审美想象多于科学想象、局内多于局外等特点。

2.文本解读

虽然在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将“解读”解释为“通过分析来理解”,但是对“文本解读”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通过分析来理解文本。对小学语文文本的解读而言,应是指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与文本所进行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阅读主体对文本的理解、解释、建构,是物我同化、相融互生的,是自我灵魂的写照,是主体生命意义的投射。

二、实然状态:“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现状分析

1.直击现状

文本解读,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词汇。根据查阅到的资料,结合平时观察到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我们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中所存在的问题一般呈现出以下两类情况:

(1)文本解读过于重视工具性。由于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文化层次及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思想等因素,他们简单地将“文本解读”理解为例行公事的备课工作,以教学参考书为准绳、从知识传授的角度理解、分析文本是他们解读工作的第一要义。他们常常不管教材的文体特点、教学要求,经验化地套用同一模式进行教学,将文本解读单纯停留在语文技能训练上,不注意挖掘教材的思想情感因素,不注意与文本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解读文本似乎只是为了讲清楚若干知识点。殊不知,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一个层次,都与整篇文章有着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机械化、程式化地肢解美文,倾力于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实则是将充溢着内在韵律、滋味和文势的审美境界宰割成示范学生的死气沉沉的“标本”,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种知识型的教育框架,把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人及其能力这项崇高的教育使命异化和窄化为传授知识,以扩张“知识容器”的存储能量,使原本内涵丰厚、品位高雅的母语教学沦为以复制知识为目的的流水型作业。

(2)文本解读过于关注人文性。也有一部分一线教师,在接受了新课改思想的洗礼后,认识到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重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一不小心走了极端,过分追求“人文性”,而忽略了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生字新词不作深入的理解与领悟,对课文的讲解采用玄而又玄的“感觉、感受、感悟”法,不遗余力地大量运用讨论、表演、汇报、综合、辩论等形式,并将不少的时间与精力用在许多看似相关实则无用的探究、引申与发挥上。这些老师忌讳谈“双基”,认为一谈“双基”就不符合新课改精神了。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非凡,实则鲜有收获。更有极少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相机导向、纠正偏误,结果该讲的没讲明白,该听的没听清楚,该思考的没有诱导其深入思考。长此以往,不但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就是对问题探究的能力提高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帮助。

2.分析成因

(1)成人视角,忽视儿童。造成上述情况的“罪魁祸首”,当属文本解读中对“儿童”这一阅读主体的忽视。诚然,当一个文本被纳入小学教材成为教学内容的时候,它既承载着作者的思想、编者的意图,又掺入了教者的个性解读,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忘记——儿童才是真正的主角!恰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儿童与成人既有年龄的差异,也存在着经验的悬殊,所以,即使面对同一文本,他们的旨趣也是不尽相同的。作为引领儿童发展的成人,当我们都不再是儿童,不再具有儿童的审美趣味,我们何以能理解儿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需要的是对儿童文化的尊重,能“蹲下身子”成为儿童。

(2)功利主义,轻视审美。阅读应是一种无功利的审美体验。我们现在的文本解读和阅读教学,背负了过多的外在价值和教化使命,常常在理性语言的建构中挖空了文学阅读的灵魂,在“文以载道”的理性思考中忽略了文学阅读的审美体验。我们把理性分析、道德成长当成了阅读的最大收获,这恰恰掩盖了文学作品的魅力并阻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制约了儿童的生命成长。因为,只有在愉悦的审美体验中,儿童才可以摆脱功利、超越异化,最终走向自由人性的完美实现。

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儿童对知识的学习,也要关注到儿童智力、能力的发展,正所谓“知、行、意”齐头并进。就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而言,更多地关注儿童、重视审美,或许可以为小学语文教学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追求中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吧!

三、应然追求:“基于儿童审美趣味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价值探究

基于儿童审美趣味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意在立足儿童解读的视角,回归儿童的现实生活和情感世界,真正凸显儿童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在儿童认知和情感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1.为了儿童的“本真+发展”

什么是儿童?儿童是成人之父/我希望在我的一生里/每天都怀着天然的崇敬(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语);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

在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中关注儿童审美趣味,立足儿童审美趣味,才有可能使儿童在文本阅读中敞开自己的心灵世界,一个在其中感到趣味、感到自由、感到如鱼得水般身心愉悦的世界。这是一种儿童本位的教育,是将本真归还儿童的教育,也是真正有利于儿童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

2.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归根+提升”

小语姓“小”,语文姓“语”。我们的母语——汉语言,集形象美、音韵美、图画美、节奏美、旋律美、建筑美等于一身,充满了美的灵性。作为一个华夏儿女,学好汉语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然而,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不断争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根”一度出现了动摇和偏差。

基于儿童审美趣味进行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就是力图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即在品读、赏析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让儿童领略到语文感性方面的形象、动态、色彩、音韵之美,体悟到语文理性方面的趣味、情感、意象、哲理、意境之美,进而去感受、窥探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逐步将中国汉民族语言的真善美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让语文承载的文化滋养学生的精神生命,从而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归根与提升。

3.为了审美人生教育的“继承+创新”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美育的优良传统,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对美育都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孔子提出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的“乐”,就是美育。20世纪初,我国现代教育的先驱、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明确提出了“德、体、智、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如今,美育更是被明确地列入了我国的教育方针。

基于儿童审美趣味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不仅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继承并弘扬美育传统的一种体现,也是对传统审美教育的一次创新。基于儿童审美趣味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是使孩子置于无功利的愉悦的审美体验中,这种审美人生教育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自由人性教育。因为人性的最高境界,即自由的实现。著名哲学家高尔泰说:“美是自由的象征。”席勒也早就下定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到自由。”黑格尔则认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于儿童而言,这样的审美活动正是其不可缺少的一种最为原始、最为本真的充分自由的生命活动,是儿童的一种存在方式。

给儿童一方纯粹的世界,给学生一种语文的生活,给孩子一个审美的童年……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从儿童的审美趣味出发吧!

猜你喜欢

趣味文本儿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午睡的趣味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趣味型男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