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约又深刻 智慧且灵动

2011-04-29胡黄美

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12期
关键词:天游峰张老师文本

胡黄美

前几天我有幸聆听了张学伟老师执教的“全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精品展示课”——《天游峰的扫路人》,真切地感受到他精彩的课堂、睿智的思想,品味他流溢于课堂之中的智慧、幽默。这堂课为学生提供了灵动的自我发展空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超越自我的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真正发挥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现摘取几个片段与大家共赏。

一、巧妙切入,开启心灵对话的门扉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是一个平等沟通、真诚互动的过程。张老师的课堂导入自然流畅,巧妙设疑,不着痕迹!师生双方相互尊重、人格平等、心灵交汇、心心相通,平等对话的语文教学因此而生成。

上课伊始,张老师就把孩子看做自己班上的小朋友,介绍自己是一位帅哥,并即时设疑:“还有更帅的照片,想看吗?说说他和我有什么不同。”学生兴趣盎然,从不同的角度仔细观察;引导学生理解“长相和衣着这两个方面,其实都是外貌描写”,适时引出文中的两段外貌描写;接着抛出一个“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两段外貌描写为什么不放在一块儿写?”但又不急于让学生回答,等学完课文之后再讨论这个问题。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个不曾预约的精彩。

师:我很奇怪,对老人的两次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隔那么远呢?放在一块儿写不是更省事吗?

生:第一次描写是概括地写,第二次写得很详细。

师:你说得没错!但为什么不放在一块呢?

生:因为第一次写的是穿着,后面是写老人的脸和眼睛的。

师:穿着和五官不能放在一起写?

生:也不是。(学生面露难色,一时说不清楚。)

师: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刚才有同学说了,第一次主要写了穿着,第二次却很细致地描写了老人的眼睛、眉毛、脸色。这两次描写的内容能不能颠倒过来呢?

生:因为第一次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也不太在意,后来才细细打量。

师:为什么后来仔细打量呢?

生:作者开始觉得老人平平常常,后来心里由衷地敬佩老人,被老人感动了。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

理解在这里得到了升华,这就是孩子内心深处的收获。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语言表达出了对老人的敬佩!语文教学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走进心灵、平等对话的艺术。此处教学,引导学生据“意”识“言”,认识和品评语言表达方式的功能和优劣,不仅内化了文本的意,而且内化了文本的言,积累了语言材料,储存了语言的表达形式,对当下的阅读教学来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精心设计,搭建学习探究的平台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匠心独具,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关键处的点拨,重点处的强调,巧妙而又精当,处处闪现着智慧,时时充满着灵气,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究,在心中逐步树立起扫路人的精神丰碑。

在学生读了课题之后,老师抓住文章的眼睛——题目,引导学生梳理出三个问题:“天游峰是一座怎样的峰?扫路是一种怎样的工作?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三个问题搭起了课堂教学的研读框架,避免了琐碎问题的堆砌。继而层层深入,默读、思考、表演、朗读、品味,引领学生以语文的方式,在揣摩语言的同时感受文本的意蕴。学完课文的重点语段,请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天游峰是一座怎样的峰?老人的工作怎么样?老人有什么特点?”从学生个性化的发言中证实: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体验、感受是多元的,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它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它是一支创造的火把,它是一口“鲜活”的源泉。

师:这么苦、这么累的工作,老人为什么却这么乐、这么悠闲?

生:因为老人爱天游峰的风景。

师:老人爱天游峰的山、爱天游峰的水、爱天游峰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说到底,就是爱生活。(板书:爱)

师:老人的短短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人的“自在悠闲、悠然”。(板书:悠)

师:“悠”下面是个“心”,我们又有什么新的感悟?

生:老人用心爱生活、老人心情很开朗……

师:是呀,一个人快乐不快乐,悠闲不悠闲,在于自己的内心。

师:再读读课文最后一句话,一般写鸟听到响声都惊跑了,而文中为什么写鸟又回到原处?

生:因为鸟喜爱这里。

师:如果你的思路不仅仅停留在鸟上,你的思考会更深刻。

生:那些宿鸟就是老人,老人舍不得离开天游峰。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按说,我早该退休了……”

师:所以课文表面写鸟,其实写谁?表面写天游峰,其实在写谁?写游客登山难,其实为了写谁?整篇课文其实写谁?这里采用了一种写法——“衬托”。

在教学中,张老师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耐心启发,循循善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合作性地去发现和探究学习中的“大疑”问题,自始至终都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在潜心对话。在这种自由对话的情境里,学生不仅获得了情感的体验,还获得了人生价值的感悟。之所以如此,我想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已确立了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定位。

三、善于引导,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如何让学生把阅读的触角降临在文本的大地上,感受语言的馨香、咀嚼语言的滋味、体味语言的意蕴?这是阅读教学中亟待加强和应当重视的问题。张老师的教学就体现了对教学设计的冥想与熟虑,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引导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领悟语言,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张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描写天游峰的句子时,注重把握了一个细节。在学生找到句子谈了感受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通过一架天梯、一根银线等词的理解,让学生学习运用抓关键词理解感悟句子的阅读习惯。

师:我发现一个问题:“石梯像什么?”我可以把“银丝”换成“铁丝”吗?

生:不能。银丝显得细而轻,飘飘然的,写出了天游峰的险;铁丝比较粗,比喻不贴切。

师:我们一般还把什么比作银丝?

生:白发。

师:银丝比铁丝更美些。是啊,比喻也要讲究生动、美感。

在研究写游人的四个词语时,张老师请学生做动作来解释其中一个词,不能说出来,让同学猜是什么词。学生上台表演活灵活现,教师适时点拨理解的难点:半途而返、望而却步。让学生在比较揣摩中悟到了语言的内在魅力,形象化的表达带给了学生真切的感受。

师:“半途而返”这个词,关键要理解哪个字?

生:“返”——回去。

师:还可以加上语言。跑道半山腰,再看到这么高而险的山,你会说什么?

生:这么高的山,肯定爬不上去,太累了,还是回去吧!

师:“望而却步”有什么不同?“却”应该怎么做?

生:学生摇摇头。

师:“却”是后退。(教师示范表演)站在山下抬头一望,山这么高,不敢爬了,连连往后退。

讲究语言的品位,真正凸显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性,无疑使课堂生成了令人铭记于心的永恒的甘甜之味。这些细节表现出了方法引领、有效阅读的教学理念。他将这些指导融入学习的过程中,融入对课堂生成智慧而艺术的点拨中,如春风细雨,悄然入心,润物无声。

人们常说,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张老师的教学告诉我们,课堂更因教师对生成的智慧调控而精彩!张老师总能及时捕捉课堂生成资源,变课堂生成资源为学习资源,以启迪心智的提问、精辟幽默的点拨,让学生的思维清晰,简约而又深刻,教学因此而涌动着生命的灵性。张老师的课堂也因此智慧流溢,充满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天游峰张老师文本
丹山碧水
武夷山归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点评曹海永老师的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学散记
张老师喝茶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