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教学多一点“意外”收获
2011-04-29钱少洪
钱少洪
课堂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叶澜教授认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谓“意外”,是指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些“意外”,往往是学生最朴实的想法,其中也不乏智慧的火花;也可能是学生醍醐灌顶的顿悟,其中也不缺探索的新意。它是对事物的新发现,对认知的新发挥,对智能的新发展。课堂正是因为有了“意外”才变得更加生动,更具有鲜活的色彩。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使他们的主体性得以发挥,探究精神得以发扬,语文素养得以提高。不应强制学生按教师的套路“出牌”,而应抛开教师的倾囊相授,以学生有价值、有创意的问题与想法为契机,按照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像绮丽无穷的魔方,随时能呈现无限精彩。
一、尝试多元解读,获得意外发现
“多元解读”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内涵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的方式及结果。我国古代就有“作者以一己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的见解。《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解读文本的同时也是在解读自己。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由于在生活经验、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他们在对同一文本的解读中,所引发的生活感应不同,所产生的心灵震撼不同,所带来的联想、启迪不同。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唯一答案的狭隘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而且扼制了学生个性的彰显,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珍视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别出心裁”,让学生的思维和文本不断碰撞,不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有更多的机会尝试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认知、体验。这样的课堂,就会汩汩地涌动着情趣,也会伴随着许多意外的发现。
如一位教师执教《月亮湾》一课,当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后,教师描述道:“图画上色彩斑斓,红绿交相辉映,向我们展示了作者家乡月亮湾一幅秀丽的田园风光图。作者是怎样满怀深情地描写村子美的呢?”学生兴趣盎然,思如泉涌。有的说从像月牙一样的小河,能看出村子很美;也有的说从河岸上桃树开满粉红的桃花,能看出村子的美丽;还有的说月亮湾的水清澈见底,可以看见水中游动的鱼儿,月亮湾的水静得像镜子,可以看见水面上倒映的小桥、绿树和青山……字里行间,美不胜收。但一位学生的发言与众不同,他说:“从‘河水绕着村子缓缓地流着这句话,也能看出月亮湾这个村子很美。”有些学生露出不解的神色。于是老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充满自信地大声说:“在这句话中,‘缓缓地这个词语告诉我们河水流得比较慢,河水为什么流得慢呢?因为它是被河两岸的美景吸引住了。河水缓缓地流,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时间来欣赏月亮湾的景色啊,所以我从这句话里也能看出月亮湾很美丽!”这位学生有了意外的发现,表达出自己的真切感受与个性体验。学生的思维富有灵性,感悟文本精彩至极。可见,学生的多元解读是在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意义,有时甚至也是在构建创造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有利于个性化阅读的平台,凸显个性化阅读的特色,培养学生多层次感悟语境,多角度领悟文本的能力。
二、鼓励交往互动,进行意外发挥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文质兼美、有血有肉的文本条分缕析地进行讲解,把文章完美的形象折腾得支离破碎,从根本上忽视了文本的“精神生命的交流”与存在。《阅读学新论》指出:“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教学即交往,有交往就有互动,它们是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因此,要鼓励学生尽情阅读、揣摩,走进文本,倾听文本的声音,琢磨作者的心灵,在课堂教学有效互动过程中派生多种“意外”资源,在碰撞与交融中形成自己独具魅力的思想。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青蛙看海》一文时,为了让二年级的孩子去感悟文本内涵——每个人必须看到自己的长处,建立自信,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显然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此,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去找苍鹰与青蛙、松鼠与青蛙对话的内容,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极其开放又能引起学生兴趣与智慧碰撞的互动话题:在青蛙看海的过程中,有两个引路人,一个是苍鹰,一个是松鼠,你认为哪个更重要?并说出理由。当然,学生对此各执一词。就这样教师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在思考、争论、实践中内化知识。当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已初露端倪而又尚未明朗,思维处在一种蓄势待发的临界状态时,教师抓住契机继续顺水推舟:若要知道苍鹰、松鼠究竟谁的作用更大,请分别找出它们之间的对话来反复阅读,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当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跃跃欲试,对文本充满着期待。每个学生都踊跃参与并涌动着积极的思维。他们有分组交流的,有分角色表演的……学生体会到:虽然松鼠和苍鹰知道青蛙要想看到大海,就必须登上山顶,但是松鼠显得更加聪慧,它善于化难为易,把这座高耸入云的高山分解成许多级台阶,降低了登山的难度。它指着第一级石阶问青蛙:“这石阶你能跳上去吗?”青蛙颇为轻松地跳上了登山的第一级台阶,接着青蛙又毫不费力地跳上了第二级台阶。松鼠趁热打铁勉励青蛙:“你一定能看到大海。”通过松鼠对青蛙的热情鼓励、指点迷津,青蛙终于明白:只要像这样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跳,就能到达山顶,看到大海。坚持就是胜利,有志者事竟成。不用老师的讲解和点拨,学生已经恍然大悟了。这样让不同程度的学生人人参与,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实现了对文本的理解、欣赏与评判,实现了张扬个性与自我的超越。在知识获取、情感体验的环节上,取代了传统的教师讲解、传授,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三、关注想象创新,获得意外发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关注的实质就是尊重、关心、引领。小学语文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儿童是创造的天才,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都带有明显的独创性。教师要扎扎实实地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自主选择各种信息,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在最能照亮他们心灵的精神烛光引领下,循着各自的路径,充分发挥潜能,尽情张扬个性,自如放飞灵性。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海上的风》这首优美的诗歌时,把引导学生品读诗歌、展开想象作为教学的重点。思考风吹到海面上是怎样一种情景,有什么特点?花神是怎样的?大力士又是怎样的?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如花神、如琴师、如大力士、如狮子般神奇莫测、变幻无穷的海风,让学生沉浸在无限的遐想和梦幻般的意境中,享受阅读带来的审美情趣。在各自不同的表述中,有一位学生的话令人为之一震:“老师,我觉得这篇课文里分别讲了花神、琴师、大力士、狮子四个故事,他们个个都神通广大。如花神是仙女,她一来就绽开万朵浪花;大力士是金刚,他一来就送走片片渔帆;演奏家一来,就奏出一首首动听的乐曲……”课堂中,学生的见解不时会划出一道道令人震撼的闪电,这是学生灵感的萌发、学习的顿悟、瞬间的创造、潜能的发挥。正如英国作家王尔德所说“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在儿童的思维中,故事比画面更有趣、更精彩、更有吸引力。儿童接受画面比语言更容易,儿童喜欢故事比画面更甚之。有时把诗歌意境演绎成故事更能让学生接受、喜爱,有异曲同工之妙。显然,鉴于内容、视角各异,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千篇一律局限于某些知识点的传授,积极关注他们的思维方式,悉心呵护他们的创新精神才更利于学生的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要充满生气,活力四射,就必须充分考虑到现在的学生接受的信息多,见识的事物多,思维敏锐,想象丰富等特点,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尊重学生的选择,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平淡的教学迸发出极大的魅力与生命力。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意外发现和惊喜,让师生分享更多意外收获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