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者解征:公益可以很“摇滚”
2011-04-29张梁
张梁
2011年3月中旬一个刻意没有安排演出和活动的晚上,摇滚歌手解征手捧清水,在酒店大堂一个安静的角落里,和记者慢慢聊起自己,聊起自己作为摇滚音乐人对公益的追求,也聊起自己作为素食者的心灵体验与生活感受。聊到深夜,解征说,我该去吃点东西了,上午10点到现在只喝了几杯水,越是吃素。越要考虑身体的营养均衡,保证好每天的进食量。
用原创摇滚为保护动物歌唱
“一个也曾抱有爱情幻想的小母牛,却被人工受孕。产子后,商人抢走了它的乳汁……”解征总是喜欢把“奶牛的故事”挂在嘴边。2001年,那时的解征还是“优质大豆”乐队的主唱,他发现自己越来越理解动物,越来越同情那些被人类伤害和食用的动物。“源于一种直觉”,解征开始改为素食,“人要节制欲望,肉食是一种浪费,更是对动物的直接伤害”。这个十年,音乐、素食成为解征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他往往每天只吃一餐,生茄子、生玉米就是那一餐的全部食物。
上世纪70年代,非宗教性质素食主义潮流开始在西方流行,而在当今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中,吃素食还是一种宗教行为。解征的朋友起初也都以为他信奉了佛教。他的一个好朋友对素食不屑一顾,曾故意在他面前吃肉,但后来也在他的带动下开始食素。在解征的朋友圈里,受他影响开始食素的人也越来越多。“优质大豆”乐队成员也由此坚持全素生活,再没接过纯粹的商业演出,并把各种演出收入捐给环保组织与动物保护机构。
西方素食主义者的三个标签:素食、爱护动物和环保,解征一个不落,并与自己坚持的“解征五调式”音乐相融合。
2010年8月,解征发布了首张唱片《为你而歌——献给地球公民》,作品全部为关爱动物的主题。《雁丘》是解征最早写给动物的歌,充满了古风气韵;《青春是北极的冰》凭着迷离的电子气息与张倍宁空灵的和声表现了一代年轻人对环境失衡的惋惜;《林中月》则为所有在笼中遭遇活体取胆的月熊而作,旋律悠远清扬。
虽然需要经常参加演出,他却很少为自己添置新衣服。每餐饭后,就算盘子里只剩了一点汤汁他也会端回厨房,“等会儿用大饼蘸着吃”。偶尔,他也会在博客里赞叹一下自己“可以与漫天的星阵平行相望”。
他不喝包装饮料,也从来不用纸巾,使用的家具是房东的旧沙发和“拾荒”而来的电脑桌。在北京,自行车就是他的“御用”交通工具,几十公里范围内,完全都是自己骑车往返。这个一头长发的辽宁男人,甚至告别了洗发水,改用煮面条的水,偶尔,他也在洗头发的面条水里加点白醋。解征说,我喜欢这种极低消耗的生活方式,但我不是“苦行僧”,他自嘲,加了醋能够让“大家觉得我的生活有质量”。
带动同路人“别吃朋友”
尽管热爱动物,解征却不喜欢去动物园。“动物园是一个充满谎言的地方,一直欺骗无数的人,我们看到的都是牢笼中的动物,而不是一种生活在欣喜状态下的动物。”解征拒绝去看那些为了满足人类好奇心而关押起来的“囚徒”,并把自己对动物的爱心放进歌声里,放到行动中。
2006年,谢征发起成立了“别吃朋友”(DEF)组织,这是一个非盈利、非宗教的民间团队,成员都很年轻,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事业。他们崇尚素食,通过举办演唱会,宣传保护动物的理念,并筹集保护资金。
解征和“别吃朋友”在全国举办了上百场巡回演出和讲座。所有的演唱会均为义演形式,按每期主题(倡导素食、拒用熊胆、拒绝皮草、拒吃猫狗肉等)分别捐赠所需动物保护团体,或购买动物保护、爱心类图书赠送观众。
解征还会和“别吃朋友”的成员们在周末去野外回收被丢弃的各种有污染和不能降解的垃圾,在他们之间倡导减少消费、旧物交换,和他们分享环保与保护动物的体会。
为了保护小动物,解征甚至结束了居无定所的生活,把家搬到了北京郊区的农家大院。因为他收养了很多流浪猫狗,“城里的邻居老是抱怨。”他甚至梦想在北京郊区租几亩地,建立一个动物避难所。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他甚至还想写本《猫的心理学》。
义演、貓咪和狗的日常开支,对于“别吃朋友”唯一的固定成员解征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为了解决资金问题,解征甚至在淘宝上开了一个小店,专卖和动物保护有关的“DIY”制品,T恤、胸章,最特别的拍卖品是他给收养的猫咪们拍摄的“写真”。
解征的公益很“摇滚”
2008年,英国著名杂志《经济学人》以《动物权利在中国——细声的呼唤》为题,对“别吃朋友”做了报道。同年,解征受邀参加了在德国举办的第三十八届国际素食者大会(IVU)。
2009年4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播出了对解征的专访,数不清的人通过电视接受了解征的素食和公益理念。
私底下,解征却不喜欢通过言教的方式说服身边的人。只是耳濡目染中,接近他的人才能体会到他的快乐、他的追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音乐走近解征,加入“别吃朋友”的队伍中。
解征的歌声一如既往地“摇滚”在自己的个性风格里,而解征追求公益的努力,甚至已经超越了他视为最爱的音乐,对于食素的解征而言,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公益同样可以很“摇滚”。
责任编辑/张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