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不足斋丛书》底本选择述略

2011-04-27周生杰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安徽淮北235000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年7期
关键词:钞本底本丛书

●周生杰 (1.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2.安徽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安徽 淮北 235000)

《知不足斋丛书》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藏书家兼刻书家鲍廷博,因为献书626种给四库全书馆而得到清廷赏赐的《古今图书集成》1部后,出于感激之情而以毕生财力精心校勘剞劂的著名丛书。全部丛书30集,收书208种731卷。由于鲍廷博注重底本的选择,聘请名家校勘,丛书刊刻精美,自问世以来广受好评。清代大学者卢文弨曾经高度称誉鲍氏刻书有三善--“择之必其精”“取之必其雅”“勿惜工费”。[1]第一集卷首为了保证图书质量,鲍廷博每定一书,或再勘三勘,或屡勘数四,奇寒酷暑,舟行步履,从未放弃过。徐康说他“夜间偶有所得,即起书之,可校勘秘籍,夜凡三四起不厌”,[2]卷下真是到了神思梦萦的地步。清人顾修亦云:“鲍君以文感赐书之荣,悉出其所藏善本,不限时代,凡可信今而传后者,彚付之梓。”[3]卷首“信今而传后”是《知不足斋丛书》收录各书的共同特征,事实上,一部好的丛书刊刻,首先要做的就是精心选择底本,《知不足斋丛书》的底本选择尤其如此,今从四个方面略述该丛书的底本选择。

1 流传既久的钞本

对于流传既久,一直没有刻板印刷,而只是以抄本形式流传的,《知不足斋丛书》多加收录,变钞本为刻本,最主要的是便于广泛的传播,为更多的读书人利用和收藏。笔者将《知不足斋丛书》所收这类书籍表列如下:

书 名 卷数 著 者 底 本 备 注涉史随笔 1(宋)葛洪 旧钞本客杭日记 1(元)郭畀 厉鹗手钞本四朝闻见录 5(宋)叶绍翁 旧钞本补汉兵志 1(宋)钱文子 旧钞本默记 1(宋)王铚 叶石君钞本南湖集 10(宋)张镃 朱朗斋钞校永乐大典本 附录3卷苹州渔笛谱 2(宋)周密 毛斧季钞校本金楼子 6(梁)萧绎 永乐大典本蚕书 1(宋)秦观 万作霖钞本于潜令楼公进耕织二图诗 1(宋)楼璹 万作霖钞本 附录1卷湛渊静语 2(元)白珽 何义门钞本续孟子 2(唐)林慎思 吴枚庵钞本伸蒙子 3(唐)林慎思 吴枚庵钞本麟角集撰 1(唐)王棨 丁松斋校本 附录1卷江南余载 2(宋)阙名 永乐大典本五国故事 2(宋)阙名 明剑光阁钞本故宫遗录 1(明)萧洵 明赵清常钞本庆元党禁 1(宋)阙名 永乐大典本逍遥集 1(宋)潘阆 永乐大典本百正集 3(宋)连文凤 永乐大典本张子野词 2(宋)张先 绿斐轩钞本 补遗2卷贞居词 1(元)张雨 厉鹗钞本天水冰山录 1(明)阙名 吴枚庵藏周石林钞本附明文嘉撰《钤山堂书画记》1卷世纬 2(明)袁袠 五砚楼传钞阁本岭外代答 10(宋)周去非 永乐大典本潜山集 3(宋)朱翌 永乐大典本 补遗1卷芦浦笔记 10(宋)刘昌诗 明小草斋钞本松窗百说 1(宋)李季可 旧钞本藏海诗话 1(宋)吴可 永乐大典本吴礼部诗话 1(元)吴师道 小山堂钞本画墁集 8(宋)张舜民 永乐大典本 补遗1卷庶斋老学丛谈 3(元)盛如梓 覆汪西亭藏本 以钱功甫钞本校赵待制遗稿 1(元)赵雍 吴尺凫钞本 附元王国器《王国器词》1卷宋遗民录 15(明)程敏政辑 旧钞本天地闲集 1(宋)谢翱辑 旧钞本宋旧宫人诗词 1(宋)汪元量辑 旧钞本斜川集 6(宋)苏过 吴长元校钞永乐大典本附录2卷、订误1卷

2 时贤稿本

鲍氏选择的这一类书籍是其同时或稍前的学人著述,一直没有刻印,时间流传不广,急切需要刊刻而广为行世。《知不足斋丛书》所收这类书不是很多,共有4部:

(1)《湛渊遗稿》3卷《补遗》1卷,元白珽撰,清沈景梁辑本。白珽(1248-1328),字廷玉,号湛渊。宋亡后,白珽以教授生徒为业,诗作结集为《湛渊先生诗》20卷,戴帅初为序,元时曾锓梓以行世,著录于明《文渊阁书目》,凡5册,惜全书于明朝亡佚,清初顾嗣立《元诗选》中仅有数十篇。鲍廷博的好友,钱塘人沈景梁特意为之多方辑佚,鲍廷博叙其状曰:

钱塘沈君菘町特爱其诗,求全集不得,乃遍搜群籍,掇拾丛残,稍稍附益之,积久成帙,编为三卷,今《四库全书》所收即其手辑也。……予尝许为梓行,惜刊成而君已不及见矣,予惟湛渊诗名自在天间,菘町所补益,曾不得其什一,然其嗜好之笃,用心之勤如此,使湛渊地下有知,未必不以后世子许之也。[4]第二十三集《湛渊遗稿》卷尾

鲍廷博对于沈景梁搜集之功至为感佩,特意在版刻《湛渊遗稿》时将何春渚所作之《菘町小传》附录于后,以表彰之,而正是有了鲍氏此举,沈景梁其人其事才不至湮没无闻。

(2)《今水经》1卷、《表》1卷,清黄宗羲撰,稿本。黄宗羲(1610-1695) 入清后隐居著述,多方实地考察,撰写此书。梁启超评价说:“(《明史》)《地理志》则大半采用他所著《今水经》原文。”[5]之五《阳明学派之余波及其修正》,54《今水经》 根据当时的情况,“所说诸水,用今道不用故道,用今地名不用古地名,创例本皆有法”。[6]卷七十五,654下这样的一部书,自黄宗羲写就,一直没有付梓,鲍氏得到后,迫不及待地将其收录丛书,对传播黄氏之学起到了推动作用。

(3)《佐治药言》1卷、《续佐治药言》1卷,清汪辉祖撰,稿本。汪辉祖(1731-1807),字焕曾,浙江绍兴人。该书根据他早年入幕的经历而总结出来,是了解清朝中期基层司法活动和当时的法律概况的重要史料。更有学者认为该书系统总结了古代秘书工作的经验,“虽谈不上是真正意义的秘书学研究,但作了开创性的探索,并为其奠定了初步基础,对现代秘书学研究无疑具有借鉴和参考作用”。[7]鲍廷博在刊刻此书之后,跋语中说“申辣手之诫,缀以征应而自着师资所由及怀刑之益,盖仁人之用心深挚矣”,[8]第十二集《佐治药言》卷后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4)《世善堂藏书目录》2卷,明陈第撰,陈氏原稿本。陈第(1541-1617),字季立,号一斋,福州连江(今福建省福州市)人,明代杰出军事家、音韵学家,又是著名的藏书家。他遇书就买,藏书万馀卷,其中300多种为稀世珍本。陈第著述颇丰,《世善堂藏书目》又称《一斋书目》,是为了管理藏书而作的财产账本式书目。该书“保存了许多唐五代、明代秘籍罕本”。[9]但就是这样一部藏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藏书目录,却一直以原稿本的形式出现,鲍廷博详“按其目求之,积四十年,一无所得,则当时散落称可惜也。特刊其目,附以丛书”。[10]第十九集《世善堂藏书目》卷后鲍氏此举不仅使陈氏著述得以广为流传,更重要的是保存了一份珍贵的书目文化,陈第藏书虽已散亡,但通过该目,后人仍可窥知其藏书概貌。

3 旧板散亡的刻本

宋元明三代的刻板早已不存,有的被前代丛书编入,但刻印谬误脱略,鲍廷博择其优者校勘入《知不足斋丛书》。他在寻找这类书籍时,可谓独具只眼,从宋元明三代挑选了以下书籍(21种)重新上板雕镌。

宋刊本:① 宋曾敏行撰《独醒杂志》10卷,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 刊本;② 宋费衮撰《梁溪漫志》10卷,据周松霭藏景宋嘉泰本刊;③ 宋吴仁杰撰《离骚草木疏》4卷,邵南江藏宋刊本刊;④ 宋王巩撰《淸虚杂着三种》3卷、《补阙》1卷,据宋本及朱竹垞钞本刊;⑤ 宋岳珂撰《愧郯录》15卷,据宋本刊;⑥ 宋刘克庄撰《江西诗派小序》1卷,桐华馆宋本;⑦ 宋钱杲之撰《离骚集传》1卷,宋本;⑧宋洪遵辑《翰苑群书》2卷,覆宋刊本,卢召弓校;⑨ 宋司马光撰《潜虚》1卷(附宋张敦实撰《潜虚发微论》1卷),宋淳熙刊本;⑩ 宋黄晞撰《聱隅子歔欷琐微论》2卷,芳椒堂藏宋刊本;①11后蜀何光远撰《重雕足本鉴诫录》10卷,覆天籁阁藏宋本,王士禛校刊;①12宋宋伯仁撰《梅花喜神谱》2卷,宋刊本。

元刊本:①13元杨瑀撰《山居新话》1卷;①14宋邓牧撰《洞霄图志》6卷;①15元孟宗宝辑《洞霄诗集》14卷(厉樊榭校);①16宋郑思肖撰《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1卷、《锦钱余笑二十四首》1卷、《郑所南先生文集》1卷。

明刊本:①17明瞿佑撰《归田诗话》3卷;①18明都穆撰《南濠诗话》1卷(覆明黄桓本);①19宋林景熙撰《霁山先生集》5卷、《拾遗》1卷;①20宋范成大《石湖纪行三录》3卷;①21元王逢撰《梧溪集》7卷、《补遗》1卷。

4 名家校本

《知不足斋丛书》编刻正值清朝中期,由于纂修《四库全书》的影响,众多学者竭其毕生精力,从事于古籍的考据、辑佚、校勘工作,产生了以考据为中心的所谓乾嘉学派。这些考据、辑佚、校勘的成果,最突出地反映在他们刊刻的丛书中,致使丛书刊刻门类繁多,有新疏之群经,精校之古子,重辑之佚书,审订之杂记,纷然杂陈。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私家刊刻的丛书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但是,毋庸讳言,其中有大量的丛书存在选书不严,校勘不精的情况,鲍廷博吸取前车之鉴,下大力气选取经过名家校勘的书籍作为底本,从而保证丛书的质量。这类名家校本主要有:

(1) 宋朱翌《绮觉寮杂记》2卷,何义门校本。何义门名何焯(1661-1722),字润千,学者称义门先生。何焯于考据学颇有造诣,他治学严谨,藏书数万卷,凡四部九流,直到杂说小学,无不一一探索考证,辨明真伪,疏清源流,各作题识,对书坊出版书籍的错误、缺漏,字体的正写、俗写,也逐一分辨订正,其所考订,校勘古籍最为学者认可。鲍廷博版刻之《绮觉寮杂记》之底本,为何义门手订,购自文瑞楼金氏,乾隆乙未(1775年)开雕,次年蒇事。

(2) 宋张齐贤《洛阳搢绅旧闻记》5卷,吴氏池北草堂校本。吴氏即清人吴长元,约1770年在世。该书为鲍氏乾隆丙申(1776年)孟春从吴长元池北草堂所借校本,以之为底本开雕。

(3) 宋释文莹《玉壶清话》10卷,吴枚庵手校本。“枚庵”是吴翌凤(1742-1819)的号,他少时日夜读书学诗,博雅工诗文,中年遨游四方,遍历中南诸胜迹,老年返回姑苏,卜居城南,专心著书,有《吴梅村诗集笺注》《稽斋丛稿》等。《玉壶清话》为其手校,鲍廷博称之“庶为精核”,[11]第六集《玉壶清话》卷后乾隆庚子(1780年)刻入丛书。

(4) 宋王灼《碧鸡漫志》5卷,钱遵王、陆绍曾校足本。“遵王”是清初著名藏书家、版本学家钱曾的字。陆绍曾,字贯夫,号白齐,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藏书家,工书法。二人所校之《碧鸡漫志》被鲍氏收录在丛书第六集。

(5) 元张翥《蜕岩词》2卷,厉樊谢校本。“樊谢”为厉鹗的号。厉鹗(1692-1752),字太鸿,浙江杭州人,清代雍乾间著名诗人。厉鹗为学搜奇嗜博,曾在扬州马白馆小玲珑山馆潜心研究宋人著作多年,所校定之书考据详博,言必有据。

(6) 宋张世南《游宦纪闻》10卷,卢抱经校本。卢抱经(1717-1796),名文弨,人称抱经先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刻书家、校勘学家。作为鲍廷博的好友之一,在《知不足斋丛书》的编纂刊刻过程中,卢文弨用力实多,他在《游宦纪闻》的跋语中云:“余从知不足斋借得旧人钞本参校,乃始完善。”[12]第七集《游宦纪闻》卷后

(7) 唐王棨《麟角集》1卷,丁松斋校本。丁松斋,其人生平不详。鲍廷博在采用丁氏校本做底本后,又分别于乾隆甲辰(1784年)和乾隆甲寅(1794年)两次详为校勘。

(8)宋尤酌句《万柳溪边旧话》1卷,朱郎斋校本。“郎斋”为朱文藻(1735-1806) 的号。朱氏曾馆于汪氏振绮堂十馀年,与鲍廷博为至交,鲍氏每次前往振绮堂借抄诸书,皆朱氏捡集,而鲍氏所刻书,朱氏亦尝预点勘,其所校之书深得鲍氏信赖。

(9)唐张志和《元真子》3卷,卢召弓校本。《元真子》原名《玄真子》,因避康熙帝名之讳而改今名。这是中唐著名词人、诗人张志和的一部祖述老庄、阐发玄理的哲学著作。卢文弨参照宋元诸本,给予校勘,鲍廷博以次为底本刊刻收入丛书第十三集中。

(10)明黄煜辑《碧血录》2卷,卢召弓校本。黄煜所辑之《碧血录》是一部描写东林党人与阉党斗争事迹的笔记,对于这段历史,史书多有记载,但是《碧血录》记载较为详细外,还编汇了六君子的遗书,史料价值很高。卢文弨校正后,鲍氏收录在丛书第十三集,另附清佚名所辑《周端孝先生血疏贴黄册》1卷。

(11)宋吴缜《新唐书纠缪》20卷,钱竹汀校本。“竹汀”是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1728-1804) 的号。宋吴缜《新唐书纠缪》20卷辑评欧阳修、宋祁所修《新唐书》诸多失误,是其在四川为官之日所作。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由侍读胡宗愈呈表朝廷,刊行于湖洲,向为史家所重。但年代历久,传刻有误,钱大昕一一为之考订正讹,还其原貌。

(12) 元李冶《测圆海镜细草》12卷,李尚之校本。李尚之即清代著名数学家李锐(1769-1817) 的字,他受经于钱大昕,得中、西异同之奥,于古历尤深,着有《弧矢算术细草》《勾股算术细草》《方程新术草》等。鲍廷博选择他校定的《测圆海镜细草》可谓深得其人。

(13)元李冶《益古演段》3卷,李尚之校本。该书李锐算校之后,厉鹗给予覆校,不久桐乡马以艮再校,最后鲍廷博才为之上板,力求万无一失。

(14) 宋孙奕《履斋示儿编》23卷,孙性谷、卢召弓校本。《履斋示儿编》是宋代孙奕为子孙撰写的一部书稿,现存最早版本是经其乡人胡楷重新编订的元刻23卷本。清代校勘学家顾广圻既见过宋刻本,也收藏有元刻本,因之互为校定,他在校定之后作跋说:“鲍丈渌饮以卢抱经、孙怡谷、徐北漠三君校正潘刻,属用姚钞本覆勘,爰细雠一过,第十四卷十五卷姚钞皆标庐陵礼津、孙奕季昭撰,当是履斋自称如此,余标签庐陵县乡先生云云者,胡楷称履斋而改之如此也。”[13]第二十五集《履斋示儿编》卷后

以上是笔者根据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的《凡例》考究该丛书选择底本的原则,其实,该丛书的底本选择原则还有鲍氏本人没有说明的,特为补充两点:

其一,对经史诸子类图书原著世间很多,但是,经史诸子著作的研究性图书、补遗,有真知灼见的书则很少,这类书亦属于鲍氏收录范围。以丛书第三集所收明人邝露所撰之《赤雅》为例,该书为著者“游广西之时,遍历岑、蓝、胡、侯、盘五姓土司,因为猺女云亸娘留掌书记。归而述所见闻”,[6]卷七十一,633中纂辑了先秦至明代中原各史书所载南方各族神话、传说、故事,以及与南方民族风物相关的中原古籍及名士的诗词、典故、题词、摩崖石刻、引言和作者个人受广西壮瑶民族风情激发而创作的散文、诗词,可以称之为古代壮瑶等南方民族民间文学之集大成。四库馆臣称“所记山川物产皆词藻简雅,序次典核,不在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 下,可称佳本”。[6]卷七十一,633中鲍廷博以其敏锐的眼光发现了《赤雅》一书的价值所在,早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就以单刻本的形式将之付之梨枣,动念刊刻《知不足斋丛书》后,很快将之编选在内,200多年来,学界一直奉《知不足斋丛书》本《赤雅》为最精良之版本。

其二,鲍廷博选择底本时,更多的是从著者其人的节操出发,其编选的目的是要通过著述缅怀古代贤者的高尚质量,以期引起后人的纪念。如丛书第二十五集所收之《霁山先生集》,鲍氏以芸林仙馆所刊为底本,嘱孙鲍正言为之校勘,曰:“先生孤忠亮节,自在天地间,不必以诗传,即诗亦何必藉我以传?”[14]第二十五集《霁山先生集》卷尾按,林景熙 (1242-1310),字德阳,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白石巷。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西藏僧人杨琏真珈对南宋六陵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盗掘,并残忍地抛弃皇陵遗骨。林景熙时在绍兴王英孙家作客,激于爱国义愤,约乡人郑朴翁等乔装采药人前往,拾得高宗、孝宗骸骨,共装6函,葬于兰亭附近,移植皇陵冬青树作为标志。景熙这种热爱祖国,反抗民族压迫的行动,深受称赞。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因而名重一时,学者称“霁山先生”。林景熙诗歌创作颇丰,但他不同于当时声名显赫的四灵诗人,流连湖光山色,寄寓一己之得失,而是面对鼎革之际,山河破碎、民生艰危的局面,时刻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林景熙有《白石樵唱》《白石稿》诗文16卷传世。惠宗元统二年(1334年),乡人章祖程合编为《霁山集》。明天顺间,乡先生临察吕公洪再次雕刻,但由于年岁久远,入清,版已散失,多为学者亟为刊刻,其中温州苏璠久慕林景熙志节,欲翻刻,而苦无善本可覆校。鲍氏《知不足斋丛书》的收录,可以说圆了许多学者的心愿。

[1](清) 卢文弨.知不足斋丛书序[Z]//知不足斋丛书.清刻本.

[2](清)徐康.前尘梦影录[M].丛书集成初编本.

[3](清)顾修.读画斋丛书序[Z]//读画斋丛书.嘉庆四年(1799年) 刊本.

[4](清) 鲍廷博.跋湛渊遗稿[Z]//知不足斋丛书.清刻本.

[5]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6](清)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Z].北京:中华书局,1965.

[7]蒋淑薇.从《佐治药言》看汪辉祖对幕学的贡献[J].贵州社会科学,1993(2):50-53.

[8](清)鲍廷博.跋佐治药言[Z]//知不足斋丛书.清刻本.

[9]赖碧淡.福建古代藏书家在目录学史上的贡献[J].福建史志,2006(6):46-48.

[10](清) 鲍廷博.跋世善堂藏书目[Z].知不足斋丛书.清刻本.

[11](清)鲍廷博.跋玉壶清话[Z].知不足斋丛书.清刻本.

[12](清)卢文弨.跋游宦纪闻[Z].知不足斋丛书.清刻本.

[13](清)卢文弨.跋履斋示儿编[Z].知不足斋丛书.清刻本.

[14](清)鲍正言.跋霁山先生集[Z]//知不足斋丛书.清刻本.

猜你喜欢

钞本底本丛书
明宁献王朱权《神隐书》版本与内容述评——兼述华南农业大学藏明初钞本价值
“花部”与“雅部”的融合——富连成藏《群英会》钞本浅议
“人梯书库”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也谈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翻译底本问题
论明义所见《红楼梦》钞本的文本史意义——以题红绝句的两处“缺失”为入口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社会组织培训教材丛书》简介
新整理本《毛诗注疏》勘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