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种生物农药对草原蝗虫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2011-04-25高书晶刘爱萍徐林波曹艺潇特木儿催志玲

草业科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印楝素僵菌白僵菌

高书晶,刘爱萍,徐林波,曹艺潇,特木儿,催志玲

(1.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2.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草原站,内蒙古 乌兰花 011800)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中部,处于黄土高原、晋翼山地和内蒙古高原的交错地带,地形复杂,农田与草原相互交错,丘陵与平原相互衔接,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适宜多种病虫害危害。四子王旗是内蒙古乌兰察布4个旗之一,属于蝗虫的重发区,2009年蝗虫发生面积近70万hm2。主要危害蝗虫为山坡丘陵区蝗虫,种类有亚洲小车蝗(Oedaleusasiaticus)(占80%)、白边痂蝗(BryodemaluctuosumLuctuosum)、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palpali)和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barbipes)等[1]。目前防治草原蝗虫常用方法是使用氯氰菊酯等化学农药防治[2],虽然化学农药见效快,防效高,但是它的长期使用不仅杀伤天敌,更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不利于绿色植保事业的发展。近年来一些科研部门和农药厂家开始探索研究一些生物农药防治蝗虫,并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筛选出了很多生物防蝗农药[3-5]。但是生物农药对蝗虫防治效果差别很大,这些生物农药对蝗虫防治效果如何,实践中如何合理地应用还研究的不够。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8种近年来应用较多的生物农药进行药效对比,筛选出更理想、更易于实际应用和值得大力推广的生物防蝗农药,为草原蝗虫防治做一些贡献。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1.1.1供试药剂 0.3%印楝素乳油(四川省成都绿金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森得保可湿性粉剂(0.18%阿维菌素和100亿活孢子/g 苏云金杆菌,浙江省乐清市绿得保生物有限公司)、1%苦参碱水剂(南通神雨绿色药业有限公司)、4种100亿活孢子/mL 绿僵菌油悬浮剂(菌株:CQMa102、CQMa117、CQMa120和CQMa128,重庆大学)、白僵菌油悬浮剂(菌株:CQBb111,重庆大学)。

1.1.2试验地点和防治对象 试验地点设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天然草原,供试蝗虫为草原的优势种蝗虫,主要种类为亚洲小车蝗占总蝗虫数量的80%,其他蝗虫有宽须蚁蝗、痂蝗和毛足棒角蝗等。

1.2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8个处理,1个空白对照,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重复为1个小区,每小区面积约为6.67 hm2(合100亩),小区采用随机排列,每小区间隔为10 m。每个小区内另设置3个笼罩,笼罩间隔20 m排列。药剂处理见表1。

1.3施药和调查方法 药剂施用时期为蝗虫3龄左右。虫口密度为30~50头/m2。采用拖拉机载超低量喷雾器(德国进口),根据喷幅和喷流量,先调节车速,保证每个小区的施药时间和施药量。施药当天天气晴朗,微风,气温16~28 ℃。田间小区试验于施药前进行虫口基数调查,在施药后3、5、7、9、11和15 d分别对各处理进行防后调查。

表1 田间试验小区施药剂量

虫口密度采用标准样框法(样框面积1 m2)调查,采用“Z”字型取样[6],记录试验期间气象资料和活虫数等,用于统计分析。

每个试验小区另设置3个笼罩,每个笼罩中放50 头蝗蝻作为施药前虫口基数,在施药后调查小区笼罩内蝗虫残虫数,并做好记录。

1.4数据统计 计算虫口减退率,以空白对照处理区虫口增减率计算校正防效,计算公式如下[7]:

虫口减退率(%)=(施药前活虫数-施药后活虫数)/施药前活虫数×100%;

防治效果(%)=(处理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对照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用Duncan氏新复极差测验法比较处理间防效差异的显著性[8]。

2 结果与分析

2.1小区笼罩的试验结果 8种生物制剂的笼罩试验效果见表2。从表中可知,0.3%印楝素乳油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其他7种生物杀虫剂,药后7 d防效达100%;其次为1%苦参碱水剂和森得保粉剂,防效极显著优于其他5种生物杀虫剂,药后7 d防效达95.65%和89.13%,药后11 d防效达100%和95.35%。4种绿僵菌油悬浮剂中绿僵菌Ⅰ的防效好于其他绿僵菌,它们在11 d的防效都达到了69%以上;白僵菌的防效很差,药后11 d的防效只有36.58%。从蝗虫的死亡速度上来看,0.3%印楝素、1%苦参碱水剂和森得保粉剂的防治速度明显高于其他绿僵菌制剂和白僵菌制剂,它们在3 d防效就达到70%以上,而绿僵菌在11 d防效才达到69%以上。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在0.01水平上,0.3%印楝素、1%苦参碱和森得保与4种绿僵菌和白僵菌的防效差异显著。施药后3 d,绿僵菌Ⅲ的防效与其他3种绿僵菌的防效差异极显著,其余3种间差异不显著;施药后11 d 在0.05水平,绿僵菌Ⅲ的防效与绿僵菌Ⅰ和Ⅱ的防效差异显著,但与绿僵菌Ⅳ的差异不显著。总体表明,4种绿僵菌的防效都在69%以上,绿僵菌Ⅰ号防效最好。

表2 田间小区笼罩试验结果

2.2田间试验结果 由表3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8种生物制剂的田间防效比笼罩试验的防效差一些。施药后3 d,4种绿僵菌和白僵菌的防效很低,其中绿僵菌Ⅰ防效较其他绿僵菌好,达到18.69%,而0.3%印楝素、1%苦参碱和森得保粉剂的防效均高于其他药剂,分别为73.72%、66.91%和61.39%。施药后7 d,杀蝗绿僵菌的防效开始上升,绿僵菌Ⅰ的防效达到55.12%,其他绿僵菌的防效也都在30%以上;0.3%印楝素、1%苦参碱和森得保粉剂的防效分别为87.11%、74.12%和65.49%。施药后11 d,4种绿僵菌平均防效明显提高,分别达到76.91%、70.67%、65.28%和68.84%;0.1%印楝素、1%苦参碱和森得保粉剂的防效都达到90%以上,分别为96.56%、92.32%和90.25%。白僵菌在田间的防效很差,只有23.70%,不适合用于蝗虫防治。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在0.05和0.01水平上,0.3%印楝素、1%苦参碱和森得保粉剂与4种绿僵菌和白僵菌的防效差异显著。施药后3 d,0.3%印楝素和1%苦参碱间的防效差异不显著,而二者与森得保粉剂间防效差异极显著;施药后11 d,3种植物源农药防效差异均不显著。4种绿僵菌之间的防效,绿僵菌Ⅰ防效最好,与其他3种绿僵菌间有一定差异。

表3 田间小区试验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3.1讨论

植物源农药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农药,害虫一旦触及一般会麻痹神经中枢,继而使虫体蛋白质凝固,堵死虫体气孔,使害虫窒息死亡,是对人畜低毒的广谱杀虫剂,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防治效果好,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豆卫等[9]利用苦参碱防治荒漠草地蝗虫试验表明最高防效可达99%;程亚樵等[10]3种生物农药及植物源农药防治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试验也得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绿僵菌是一类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能在活体上产生芽生孢子,在死亡的寄主体表和体内产生分生孢子。通过体表或取食进入害虫体内,在害虫体内不断繁殖,通过消耗营养、机械穿透、产生毒素致死害虫;还可不断在害虫种群中传播,且具有一定的专一性,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害虫不会产生抗药性等优点,是一种新型的生物防治技术[11-12]。绿僵菌防治蝗虫虽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击倒、杀死害虫作用缓慢,着药后蝗虫因被病菌寄生,表现出食欲减退,行动迟缓现象,其危害性比对照明显减轻[13-14]。绿僵菌还可以和其他药剂复配,这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15-17]。绿僵菌与其他药剂可以结合双方的优点,一方面可以解决真菌杀虫剂致死缓慢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污染,缓解害虫对农药产生抗药性问题[18]。

杀蝗绿僵菌油悬浮剂、印楝素、苦参碱和森得保几种药剂均为低毒的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符合环保和蝗区生物多样性的要求,有极大的推广应用前景[19-22]。杀蝗绿僵菌具有迟效性的特点,而印楝素等植物源农药具有速效性的特点,在蝗虫低密度发生区和轻发生年份可考虑推广使用杀蝗绿僵菌,而在高密度发生区和重发生年份,可考虑使用印楝素等植物源农药作为替代有机磷和菊酯类化学农药进行草原蝗虫的防治。通过本试验研究可知,白僵菌防效较差不宜在蝗虫防治上推广使用[19]。

3.2小结 由小区试验和笼罩试验结果得出,8种生物农药除白僵菌外防治效果都不错,总体防治效果都达到70%,特别是0.3%印楝素、1%苦参碱和森得保的防治效果很好,11 d防效都达到90%以上。8种生物农药防效顺序为0.3%印楝素>1%苦参碱>森得保>绿僵菌Ⅰ>绿僵菌Ⅳ>绿僵菌Ⅱ>绿僵菌Ⅲ。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在0.05和0.01水平上,0.1%印楝素、1%苦参碱和森得保与4种绿僵菌和白僵菌的防效差异显著。药后11 d,4种绿僵菌之间的防效有一定差异,而植物源农药0.3%印楝素、1%苦参碱和森得保之间的防效差异不显著。

[1] 吴效东.乌兰察布市蝗虫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6):69-70.

[2] 陈景莲,刘小平,朱银祥.4.5%高效氯氰菊酯EC防治草原蝗虫药效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7):29-31.

[3] 魏文娟,任炳忠.我国蝗虫的生物防治技术及研究进展[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6):481-490.

[4] 王振平,严毓骅.蝗虫天敌可利用性分析及研究进展[J].中国草地,1999(6):54-58.

[5] 李保平,李国有.绿僵菌油剂防治新疆山地草原蝗虫的田间试验[J].中国生物防治,2000,16(4):145-147.

[6] 周彦成.蝗蛹的不同调查方法比较[J].植物保护,1990,16(4):53-61.

[7]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生测室.杀虫剂防治蝗虫田间药效试验准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1-5,11.

[8] 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计算机处理平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4-130.

[9] 豆卫,王俊梅,谭成虎,等.苦参碱防治荒漠草地蝗虫试验研究[J].草业科学,2010,27(3):153-156.

[10] 程亚樵,孙元峰,夏立,等.3种生物农药及植物源农药防治东亚飞蝗效果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262-264.

[11] 王俊梅,豆卫,谭成虎,等.绿缰菌复合油剂对草原蝗虫的防治试验[J].草业科学,2009,26(10):155-159.

[12] 雷仲仁,问锦曾.绿僵菌治蝗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2004,30(4):14-16.

[13] 刘宗祥,常明,代建聪,等.绿僵菌防治草原蝗虫田间效果[J].草业科学,2004,21(8):68-70.

[14] 张泽华,尚橙,张刚应,等.应用绿僵菌油剂防治内荣草原蝗虫的效果[J].中国生物防治,2000,16(2):49-52.

[15] 孙家宝,王非,宋小双.金龟子绿僵菌与农药混用室内杀虫效果研究[J].植物保护,2007,12(4):220-221.

[16] 高书晶,刘爱萍,徐林波,等.金龟子绿僵菌与联苯菊酯对亚洲小车蝗协同作用的生物测定[J].农药,2009,48(11):836-837,845.

[17] 耿博闻,张润杰. 低浓度噻嗪酮与黄绿绿僵菌对褐飞虱协同作用的生物测定[J].植物保护学报,2005,32(1):53-56.

[18] 宋漳.化学杀虫剂对绿僵菌的影响及菌药混用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1,21(4):308-311.

[19] 张志武,陈志群,朱恩林,等.生物防蝗农药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研究[J].天津农林科技,2008(2):8-10.

[20] 徐秀霞,张生合.北方草原应用印楝素生物制剂防治蝗虫试验[J].四川草原,2005(12):45-46,60.

[21] 王俊梅.生物技术对草原蝗虫的控制效果及应用前景[J].草业科学,2009,26(9):206-211.

[22] 孙涛,赵景学,田莉华,等. 草地蝗虫发生原因及可持续管理对策[J].草业学报,2010,19(3):220-227.

猜你喜欢

印楝素僵菌白僵菌
绿僵菌对植物的促生防虫作用研究进展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1对东亚飞蝗酶学免疫的影响
不同储存温度对白僵菌孢子活性的影响
4种绿僵菌乙酸乙酯初提物抗菌活性比较
一株蛴螬绿僵菌的分子鉴定
印楝素水解动力学研究及水解产物结构解析
印楝素干粉的制备及生物活性测定
植物源农药印楝素的研究与应用
白僵菌对酚类转化及僵蚕中4-O-甲基葡萄糖苷化产物的研究进展
植物源杀虫剂印楝素防治草原蝗虫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