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大力度 开拓创新上海市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

2011-04-20上海市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上海节能 2011年4期
关键词:十一五本市能源

上海市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办公室

前 言

“十一五”时期是本市节能降耗工作推进力度最大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实现关键起步的五年,也是成效显著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上海全面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坚定信心,毫不放松,坚持把节能降耗作为上海率先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把举办上海世博会作为实现低碳发展的重大契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身发展转型的挑战,紧紧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目标,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为三大路径,工作力度持续加大,节能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顺利完成国家和本市“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

一、“十一五”节能目标顺利完成,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

(一)如期实现“十一五”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目标

“十一五”时期,本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从2005年的0.889吨标准煤下降至2010年的0.71吨标准煤左右,五年累计下降超过20%,完成“十一五”规划以及国家下达的目标,相当于节约280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600万吨。“十一五”期间,本市能源消费弹性系数0.46,与“十五”时期的0.67相比大幅下降。目前,上海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水平在全国列前三位。

(二)主要单耗水平显著下降

“十一五”期间本市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供电煤耗、精品钢、整车、大型锻件、醋酸等主要产品单耗,以及航运周转量能耗、航空周转量能耗等主要交通运输单耗,均比“十五”时期有明显下降。如全市火电机组供电煤耗从2005年的343克/千瓦时下降到316克/千瓦时,外高桥三期电厂达到280克/千瓦时以下,达到国际最先进水平。

(三)能源结构持续优化

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从2005年的52.8%下降至2010年的49.9%;天然气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3.1%提高到2010年的6.3%;2010年可再生能源、外来核电水电等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6%左右。

“十一五”主要工业产品单耗和运输单耗变化情况

二、重点工程项目大力推进,节能产品推广成效显著

(一)落后产能调整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上海劣势产业调整范围从中心城区向全市范围拓展,调整深度不断加强,五年累计淘汰落后产能2873项,形成480万吨标准煤节能能力。一是加快推进重点行业的调整退出。主要聚焦水泥、焦炭、普通建材、化工原料、小炼钢炼铁、造纸、玻璃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实现重点突破。2007年实现了铁合金行业整体退出,2009年实现平板玻璃行业整体退出。累计完成149家危险化学品企业关停调整,减少危险化学品当量70.4万吨。二是着力推进重点区域调整,截至2010年底,完成奉贤塘外等4个重点专项,基本完成浦东张江等2个重点专项,共计调整企业313家,腾出土地3446亩。三是大力推进电力行业“上大压小”,关停南市电厂、杨树浦电厂、吴泾热电厂等小火电机组29台,共计178.5万千瓦,相当于节约100万吨左右标准煤。

(二)开展重点节能改造工程

工业领域,“十一五”期间,本市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重点工程804项,涉及工业锅炉(窑炉)改造、电机系统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领域,节约能源245万吨标准煤。建筑领域,“十一五”期间本市结合旧公房综合整治、平改坡等工程,推进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2898万平方米,节约能源32万吨标准煤。交通领域,实施起重机油改电、码头岸基供电、铁路机车“电气化”改造、飞机机翼翼梢改造等一批交通节能示范项目,全面淘汰国Ⅱ标准以下公交车和国Ⅲ标准以下出租车。旅游饭店领域,东湖宾馆等52家单位应用了地源热泵和空气源热泵技术,花园饭店实施建筑节能综合改造示范工程,星级饭店中有约53%灯具采用半导体照明(LED)等高效节能新光源,取得了较好的节能效果。公共机构领域,机关办公用房大力推广绿色照明、空调变频、空调媒水输配系统优化等技术,节能灯使用率达到70%以上,空调节能技术应用率约60%;医院、教育、商业等其他领域,也实施了绿色照明、地源热泵、锅炉改造、空调系统改造等一大批节能技改工程,医院节能灯使用率达到90%以上。

(三)可再生能源应用有突破

新能源利用规模迅速增长,在历史上实现重大突破。我国首座独立自主建设的大型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投产,全市风电装机达到20万千瓦左右,比“十五”末增长了10倍。实施《上海市开发利用太阳能行动计划》,建成国内第一个商业化运行的崇明前卫村1兆瓦级光伏发电工程,国内最大的光伏与建筑一体化发电项目——京沪高铁上海站6.5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全市光伏电站装机约20兆瓦。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达到350万平方米。建成老港垃圾填埋气一期发电项目,全市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5万千瓦。

(四)深入开展分布式供能项目

2004年本市在全国第一个出台鼓励分布式供能的扶持政策,2008年又对该政策进行了修订,在设备补贴、医院等政府性投资项目中优先采用、电网支持接入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建成投运分布式供能项目18个,总计装机12兆瓦,在建项目11个,总计装机16.5兆瓦。

(五)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在国家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基础上,出台本市的地方配套补贴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推广效果,得到居民、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等方面的欢迎和认可。推广节能空调164万台,年节电量约2亿千瓦时;推广高效节能灯具近2400万只,年节电量约12亿千瓦时。

三、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一)启动部门联动

市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三位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25个职能部门主要领导担任成员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修订后的《上海市节约能源条例》进一步明确,市和区县发展改革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节能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等;市和区县经济信息化、建设交通、商务、机关事务管理、旅游等行政管理部门分别负责相关领域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目前,本市已形成市领导总负责,市发展改革委总牵头,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建设交通委、市商务委、市教委、市卫生局、市旅游局、市政府机管局、市交通港口局、市金融办分别负责相应领域节能工作,市科委、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市质量技监局等部门按各自职责负责做好相关节能管理工作,齐抓共管、协同推动的工作格局。各区县也相继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了区县各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的节能工作管理体制。

(二)加强条块结合

各行业节能管理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在做好本行业节能工作面上指导和监督推进的同时,进一步对本领域各用能单位的管理职责进行了分解落实,形成了行业主管部门和区县政府“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其中,一些用能规模大、区县管理难度大的大型央企和市属单位纳入市政府各行业部门直接管理和考核(这些单位主要包括宝钢、中海、中远、华谊、申能等,用能量占全市用能总量比重超过70%),其余用能单位由区县政府进行管理和考核(用能量约占全市用能总量25%)。

(三)工作部署安排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2006年2月,上海市委明确提出节约能源是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和紧迫任务,并决策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履行重大事项决定权,动员全市人民把节能工作做好。2006年4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能源工作的决定》。2006年5月和2007年8月,上海市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节能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上海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对本市“十一五”节能减排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安排。

为贯彻落实这些重要部署和安排,2006年以后,市委、市政府每年都把节能减排工作列为的年度重点工作,并召开全市节能减排工作会议进行全面动员,市节能减排办每季度召开会议协调推进。2008年以后,市政府进一步细化分解各领域和区县年度节能目标,每年制定发布《上海市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重点工作安排》,明确提出当年重点工作任务、时间节点和责任部门。

(四)监督考核加强

一是人大监督。市人大常委会2007年开始每年组织开展节能执法检查,每年选择不同的方面加强检查监督,督促落实节能法、上海节能条例和节能决定的各项任务要求。二是强化市政府各部门和市属国有企业节能考核。市委组织部对照市委、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安排中对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开展对市节能减排办各成员单位领导班子的年度绩效考核评价,并赋予一定的考核权重。市国资委在对相关市属国有企业领导班子业绩考核时,也赋予节能减排约3%的权重纳入考核体系。三是组织开展区县节能现场考核评价。2008年4月,市政府发布《本市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将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制度化。从2008年开始,市节能减排办组织相关部门每年开展对区县节能工作的现场评价考核,全面检查和督促各区县节能目标措施落实情况,在一定范围通报考核结果,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对区县党政领导班子绩效考核体系,赋予3%-5%的考核权重。

四、重点领域节能工作全面开展,重点单位节能管理不断完善

(一)工业节能管理逐步完善和深入

“十一五”期间,本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8%左右(当量法),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在各主要用能领域中,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最大,为全市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工业领域强化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工业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区县政府和工业集团普遍建立了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机构,细化分解区县、集团工业节能目标,实行用能总量和产品单耗监控,实施严格的年度工业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强化落实节能减排重点工作,执法监察和能效服务双管齐下,节能技改、合同能源、清洁生产、综合利用、治污减排、宣教培训全面推进。建立全国首个省级工业能效监控平台,对663家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的工业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费情况,实现月度监控、预测分析和综合评价,同时锁定60多家重点监控企业和14个重点用能产品,建立产品单耗指标月度分析制度。对工业重点用能企业实行市区两级管理,全面建立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实现报送率100%,分批推进能源审计和能效检测,推进700家企业能源审计并实施50家企业强制能源审计和300多家企业电能平衡工作。推进720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完成各类改造方案3237项,节约能源118.8万吨标准煤。

(二)建筑节能管理稳步推进

初步建立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并建立能效公示制度,全市共完成了284幢国家机关办公建筑,1041幢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统计工作。2008、2009年分别对37、43幢建筑楼宇进行能效公示。全方位推进新建民用建筑节能管理,新建民用建筑100%按照节能标准设计和建造,全市现有节能居住建筑和节能公共建筑占比分别达到46%和34%。加强施工降耗管理,先后颁发了《关于加强建筑施工节能降耗工作的管理规定》、《上海市建设工程节约型工地考核标准》、《上海市创建节约型工地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全市700家建筑业重点施工企业节能降耗监管办法》等规定,开展绿色施工节约型工地创建活动,推动全市216个建筑施工企业创建了765个节约型工地,节能量达到6.4万吨标准煤。

(三)交通节能管理取得突破

节能监管框架初步建立,政府有关部门和部分重点用能单位联合成立了上海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了领导联席会议制度和办公室联络员定期例会制度。从2008年起,市政府分别与国家有关部委所属在沪5家和上海市属4家交通用能大户签订节能目标责任(推进)书。2010年研究制定《上海市交通节能减排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首次扶持推进港区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等一批交通节能技改项目,补贴资金1607万元。发展公交优先战略得到深入实施,轨道运输网络逐渐成型,公交线网进一步优化,公交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建立和完善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限值核查制度,严格限制高能耗车辆进入营运市场。推进企业强化节能管理,如中远集运实施“经济航速”措施,增加“加船减速”或“虚拟加船减速”的航线,与未实行经济航速相比,单箱运力日油耗下降近10%,航次平均节油率达12%。

(四)公共机构节能表率作用明显

一是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截止2009年,由市政府机管局监管的76家市级国家机关能耗总量较2005下降11%,在各主要用能领域中,唯一实现用能总量下降。市级医院单位医疗业务量综合能耗下降6%左右,教育系统生均单位面积能耗较2005年有所下降。二是节能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本市空调运行管理的通知》、《上海市教育系统加强节能工作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管理文件。三是节能管理体制和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组建了上海市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议事协调机构,逐步形成相应的能耗统计和目标约束机制。四是节能管理手段不断创新。建立了能源计量与远程监测系统,实现了对部分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状况的实时监测。启动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定额可行性研究,试点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五是政府节能产品采购大幅提高。2010年,市级政府机关共采购八大类6038批次节能产品,价值3.7亿元。

(五)旅游、商业节能管理不断加强

市旅游局以全面推进绿色旅游饭店的创建评定为抓手,促进和深化本市旅游饭店节能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到“十一五”期末,本市绿色旅游饭店总量达到161家,其中金叶级41家,银叶级120家;建立星级旅游饭店能耗统计监控制度,对本市三星级以上(含三星)的旅游饭店加强能耗数据统计和定期报送,加强行业内能耗分析和监控;组织开展了对本市三星级以上(含三星)旅游饭店、部分非星级旅游饭店近250家饭店的能源调查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基本编制完成《上海市旅游饭店建筑用能指南》;加强对旅游宾馆重点用能单位的监管,明确其年度节能目标,实施能源消耗总量控制,建立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开展能源审计;积极推进旅游宾馆的节能技术应用,“十一五”期间,除了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和高效照明产品得到广泛应用,还有46家宾馆实施了太阳能光电光热利用工程,11家宾馆积极推进既有建筑综合节能改造并获得了市建筑节能专项资金支持。

市商务委以市属商业集团和年耗能超过5000吨标准煤的商业企业为重点,根据其具体分布和归属情况,按照条块结合的原则,明确并下达商业集团、重点大型商业设施、有关连锁经营企业节能目标和工作任务;开展商业用能节能体系研究,组织开展对本市5000平方米以上购物中心、百货店、大型超市、家电专业店和3000平方米以上餐饮店、浴场的能源调查工作,涉及17个区县、21家重点商业企业、458家门店,完成能源调查报告362家,并在此基础上基本编制完成《上海市商业用能指南》;支持和推进大型商场、超市开展节能技术改造,设置高效节能商品导购标识,严格实施“限塑令”。

五、法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市场机制推进取得新突破

(一)强化地方节能法规

2010年修订颁布了《上海市节约能源条例》,从法律上明确了政府、企业、社会的节能责任,确立了多项“依法节能”的重要制度;2010年出台了《上海市建筑节能条例》,对新建建筑节能和既有民用建筑的节能改造都作出相关规定,对节能建材管理、可再生能源应用、能效测评标识制度、施工节能等提出详细规定,并专门制定财政税收等优惠激励措施。

(二)加大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等投入力度

2008年本市在统筹相关存量资金的基础上,设立了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并出台《上海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结合各领域工作需要,各部门先后出台了21项实施细则,涵盖了淘汰落后产能、节能技改、合同能源管理、建筑节能、交通节能、推广节能空调、推广绿色照明、淘汰老旧汽车、分布式供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清洁生产、节能能力建设等主要方面,2008-2010年共安排使用32亿元。

同时,按照市政府相关部门加大配套投入要求和本地区节能减排工作需要,各区县也相应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大部分区县都设立了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十一五”累计投入超过30亿元。市区两级政府投入带动全社会节能减排总投入超过500亿元。

(三)建立“批项目、核能耗”等能耗准入把关制度

根据国家节能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等规定,2008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试行)》和节能评估机构管理办法及评估审查指南等配套文件,对政府投资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以及企业投资的年耗能2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单体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项目、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建筑项目,开展节能评估和审查。对未按规定进行评估或者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项目,审批部门不得予以批复。自2008年实施“批项目、核能耗”制度以来,评估和审查了市级重大项目106个,涉及投资额600多亿元人民币,总能耗600多万吨标准煤,平均核减能耗量达项目能耗量的5%以上。

同时,对于新建民用建筑,由试点到全方位逐步推进实现100%按照建筑节能标准设计和建造,把好建筑节能源头关。新建居住建筑2005年7月1日起全部强制执行节能50%设计标准,2009年开始试点推行节能65%设计标准。新建公共建筑分三步执行节能强制标准:2005年7月1日起,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项目全部执行节能50%设计标准;2006年7月1日起新建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等执行节能50%设计标准;2007年7月1日起全部公共建筑执行节能50%设计标准。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共计建成执行50%及以上节能标准建筑面积20956万平方米。

2010年5月,本市还提出并实施“区域和行业限批”制度,对未按期完成淘汰落后产业任务的区县和工业园区,实施项目“区域限批”;同时,对高耗能行业的新建和扩建项目按相关规定实施“行业限批”。

(四)强化价格引导和约束作用

一是取消了对高耗能产品电价优惠,对电价目录中铁合金、电石、烧碱用电,离子膜烧碱用电,合成氨用电分步调整到比工商业及其他用电价格低10%的水平。二是扩大了差别电价的实施范围和加价幅度。严格执行国家差别电价政策,继续对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钢铁、黄磷、锌冶炼等8个行业实行差别电价。从2010年7月1日起,本市将差别电价政策实施范围扩大为制革、印染、零星化工生产企业和危化生产企业、外环线以内“四大工艺”等行业,并分批发布具体企业名单。三是对超能耗产品实行惩罚性电价。自2010年7月1日起,对能源消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单位产品能耗(电耗)限额标准的,比照差别电价中限制类和淘汰类电价加价标准实行惩罚性电价。

(五)节能服务市场化机制有较大突破

在全国较早开展了合同能源管理工作,2006年12月成立了上海市节能协会合同能源管理专业委员会,在国家相关鼓励政策之外,2008年以来先后出台了《上海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专项扶持实施办法》、《关于本市贯彻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精神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上海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办法》、《上海市节能量审核机构管理办法》、《上海市节能服务机构备案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持续加大地方政策扶持力度,并建立了第三方节能量审核制度和节能服务企业备案管理等配套制度,在全国率先形成了较完整的鼓励政策体系。截至2010年底,本市已组建了一大批专业化、特色化的节能服务公司,“十一五”累计完成合同能源管理项目800余项,节约能源40万吨标准煤,项目涉及工业、建筑和交通等各个领域。

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意,市发展改革委、市国资委2008年8月组建成立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该交易所是国内第一家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领域的权益类交易平台,也是本市采取市场机制推进节能减排的重大举措和有益探索。自成立以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在节能环保技术产权交易、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咨询服务、自愿碳减排交易、排污权交易试点、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服务平台五个方面积极探索并开展业务。截止2010年底,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已经实现挂牌项目357宗,挂牌金额92亿元,成交项目总数108宗,成交总金额56亿元,其中,在碳市场领域中,完成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和自愿减排(VER)项目交易共64宗,成交金额15亿元,占全国交易所市场总额的74.5%。

六、各项基础工作扎实推进,技术支撑和队伍建设明显加强

(一)能源统计监测体系不断夯实

一是及时开展了能源消费专项调查,摸清了“家底”,为节能考核工作提供基数;二是完善统计方法制度,建立了主要能源品种的供应统计制度和基本涵盖全社会的能源消费统计制度,截止到2010年底,工业能源月报调查单位数达到18000多家;非工业调查范围涵盖了农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所有行业的重点调查单位近9000家;产品单耗指标扩大到144个,涵盖35个行业大类,分别比2005年增加90个和21个;三是加强能源核算,开展分主管部门、分区县单位增加值能耗核算和全市季度能耗核算,并从2007年起建立了全市及主要行业能耗情况公报制度;四是加强预警监测分析工作,建立全市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季度预测例会制度,建立按主要品种供应量测算全市消费量的工作机制,开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能状况月度分析和全市及主要耗能行业年度分析,加强对淘汰落后产能项目能耗核准及跟踪监测。

(二)能源计量能力持续提升

一是持续开展计量检查,督促重点用能单位加强计量器具配备,树立先进典型推广能源计量管理先进经验,有效提升了本市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意识和计量器具配备水平。二是开展国家机关和大型公共建筑分项计量。至2010年底,全市共完成80幢公共建筑的分项计量监测系统安装工作。三是完善专家队伍,强化培训,稳步推进能源计量服务保障工程,组织编印了10000份《上海市能源计量工作指南》手册,5年来共计免费培训近2000名企业计量和能源管理人员,基本覆盖了近1000家市、区两级重点用能单位,并组织开展了“能源计量评估”,免费为百余家重点用能企业“巡诊把脉”。四是开展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和能效标识专项计量监督检查,有效提高了生产企业的节约资源意识和诚信意识。

(三)节能标准化工作得以强化

一是加快推动地方节能标准规范和用能指南编制工作,截至2010年底本市已发布燃煤发电机组产品单位能耗限额强制性地方标准8项、其他涉及能源效率、节能管理等的地方标准34项,居住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等建筑节能相关标准和技术规程17项。此外,政府机关、旅游饭店、商业等领域用能指南编制已基本编制完成,医院、学校等其它领域用能指南也正在加紧编制。二是深入开展节能减排标准化示范试点,启动包括青浦工业园区热电、国际港务集团“油改电”等两批14个市级节能减排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三是大力加强节能减排相关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宣贯培训、推广实施和监督检查,组织重点行业和企业近千名技术和管理人员参加了节能标准的强化培训。四是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节能认证工作,截至2010年底,本市已获节能产品认证的企业有51家,签约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的企业8家。

(四)大力推进能源审计

工业领域,市经济信息化委分批推进600多家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并对50家节能工作相对较差的重点用能单位开展强制能源审计,实现工业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全覆盖,挖掘节能潜力300万吨标煤。公共机构和大型公共建筑领域,市建设交通委、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政府机管局等部门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2010年启动开展了11幢政府办公楼、177幢高校楼宇、69幢医院楼宇、10幢商业楼宇和19幢饭店楼宇,共计286幢楼宇7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能源审计工作。

(五)节能监察执法力度持续加大

组织实施节能监察执法2500多次,查处各类节能违规行为130件,为企业提出各项节能整改建议和意见4000多项,减少不合理用能200多万吨标准煤。一是开展重点用能领域节能监察工作。在工程设计、能源供应环节,督促设计院遵守节能设计标准规范,督促煤炭、电力等能源生产经营单位提高供能质量、查处能源包费制等违规行为;在能源使用环节,督促各类用能单位执行合理用能和设备经济运行标准,提出并跟踪落实整改措施;在市场流通环节,开展用能产品能效标识制度执行情况和节能服务机构规范服务监督检查,规范节能产品和服务市场;在用电高峰季节,开展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专项监察,全面推进政府机关、商务楼、宾馆等公共建筑空调设定温度达标。二是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察工作。落实国家和本市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能耗限额标准、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专项监察,开展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能源审计报告、能源管理岗位(机构)备案审核和产业结构调整项目稽查,查处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制度不健全、节能措施不落实和能源利用效率低等违规行为,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制度落实。

(六)关键节能低碳技术攻关取得突破

“十一五”期间,重点聚焦工业、建筑、交通三大领域节能减排,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等方面,先后设立科技攻关项目200余项,投入科研经费33亿元,带动社会投入140亿元,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重点包括:一是燃煤发电方面,支持上海锅炉厂组织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等单位进行联合攻关,成功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超临界电站锅炉,目前已接到17台订单,销售金额达到44亿。二是智能电网方面,支持上海电力公司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联合研制出650安时钠硫电池,是目前公开报道的最大容量单体钠硫电池。三是新能源汽车方面,本市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已进入规模化示范运行阶段;混合动力汽车研发技术进步显著,弱混、中混混合动力轿车已经产业化;纯电动汽车进入商业化运行阶段,示范运行效果良好。四是碳捕捉与封存方面,支持石洞口电厂建成年产10万吨二氧化碳捕集装置,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示范项目。同时开展微藻吸收二氧化碳制油、电站锅炉富氧燃烧等低碳前沿技术的研究。此外,还支持在吴泾化工区、张江工业区、万科朗润园、浦东国际机场二期、虹桥交通枢纽、城市公交和轨道交通等地区和领域开展了一大批节能低碳示范项目,为本市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七)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随着节能工作的全面深入推进,“十一五”各方面在节能方面的机构力量不断加强,初步形成了一支节能专业人才队伍。一是节能管理力量得到很大加强,市区政府相关部门结合行政机构改革,都相应增加了专门机构或岗位,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管理体系。大多数重点用能单位也都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置了专门能源管理岗位、增加了工作力量。二是节能服务公司发展迅猛,截至2010年底,已备案和正在申请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达到115家,总人数达到11050人。三是节能科研及其他方面力量也有了较大增强,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先后成立了能效中心、节能减排中心和低碳中心等专门机构,上海交大、复旦、同济等高校也进一步整合和强化在节能低碳方面的机构力量,设立专门学院或联合研究中心。初步估计,全市直接从事节能低碳相关事业的人员已超过10万人,为下一步深入推进这项工作提供了重要人力基础。

七、低碳世博成功举办,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有所增强

(一)举办历史上第一次“低碳世博”

一是全面展示和实践低碳。发布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低碳世博”总体方案》,在世博园规划、建设、运营各环节全面展示和实践低碳理念措施,各类新能源汽车总数超过1000辆,大力推广江水源热泵调控室温、生态绿墙、保温隔热、节能节水等绿色技术的应用;在中国国家馆、英国馆、世界气象馆等多个世博场馆集中展示低碳理念、技术和实践。二是在历史上首次实现碳中和(碳抵消)。上海世博会在世博会百年历史上首次提出碳中和目标,并通过清洁能源项目、绿色出行、植树造林、自愿碳减排等多种形式实现碳补偿。其中,超过4000人、十余家企业,以及万科馆、联合国馆、英国馆、民营企业馆、广东馆和黑龙江馆等多家世博场馆,通过参与自愿碳减排活动抵消自身参加世博会所产生的碳排放,在国内外取得积极影响。

(二)低碳发展实践取得一定进展

近两年以来,部分区县和城区在国家和本市有关部门支持下,已陆续开展了一些低碳发展的探索和实践。如虹桥商务区按照低碳理念进行区域城市设计,制订建筑、交通和能源方面的低碳发展规划和低碳建设导则,打造低碳商务实践区典范。崇明岛被列为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将以人居低碳、自然低碳(碳汇)和产业低碳为重点内容,建设崇明低碳发展实践区。长宁虹桥地区在低碳实践试点中将通过区域内既有建筑围护结构改造、锅炉油改气、新建地区能源中心等节能低碳措施,打造本市建成区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低碳城区建设的发展典型。同时,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开展低碳试点工作的要求,为进一步支持和引导本市低碳试点工作加快开展,2010年市发展改革委组织启动低碳发展实践区申报和评选工作,初步选择虹桥商务区、崇明岛、长宁区虹桥地区、临港地区等若干区域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

(三)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不断加强

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初步形成上海城市多灾种(气象及次生灾害)早期预警体系,使上海城市灾害预警能力接近世界先进水平。2008年启动了世界气象组织(WMO)国际示范项目和中国气象局和上海市政府部市合作项目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将气象应急减灾融入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市气象局组织开展了“上海城市化导致的气候变化及其与能源消费的相互影响”和“华东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等一批适应气候变化研究项目,提供决策支持。

八、区县节能工作全面展开,开拓创新推动节能目标实现

“十一五”期间,各区县紧紧围绕“十一五”节能目标,按照节能降耗与发展转型相结合、结构节能与工程节能相结合、技术进步与科学管理相结合、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为全市节能目标和主要任务的如期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绝大部分区县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节能目标

全市有16个区县完成了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20%的目标,特别是闵行、宝山、杨浦、崇明四个区县,五年累计下降均超过25%。

(二)重大节能项目成效明显

嘉定区以马陆等工业区为重点,调整劣势企业1200家,节约能源约41万吨标准煤;宝山、闵行、杨浦等区通过落后产能和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实现节能量超过20万吨标准煤;松江区实施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309个,实现节能量12.3万吨标准煤;静安区、徐汇区全面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改造面积分别达到173.8万平方米和120万平方米;普陀区连续两次对全区13000户高效节能空调用户推广情况入户核查,18000台高效节能空调逐台核查,逐户落实,确保了财政补助资金的有效性。

(三)节能管理方法不断创新

虹口区积极打造花园坊节能环保产业园,利用老厂房资源,构建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上海节能环保公共服务平台、上海科学节能展示馆等公共平台,并集聚了一批节能环保服务机构,建成上海首家以节能环保服务为特色的创意园区;普陀、虹口等区将节能减排工作列为区行政效能监察重点工作,按月落实工作推进情况;宝山区针对工业领域,首创了“节能五色网格管理法”,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水平明显提高;闵行区聘请专家参与区政府节能管理工作和政策制定,并建设了“四个数据库(节能项目库、技术库、产品库、专家库)”、“节能降耗管理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徐汇、黄浦、卢湾、闵行等区对获得市节能技改奖励和列入产业结构专项计划的项目,区财政给予1∶1配套补贴,有力地支持了相关项目;长宁、嘉定专门建立了节能监察服务中心等机构,区县节能队伍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加强。

(四)节能工作基础持续强化

黄浦区按工业和非工系统分别建立了能源统计网络,对年耗能2000吨标准煤以上的34家重点用能企业全部建立了能耗台帐,推行月报制度,并对5000平方米以上商业设施、3000平方米以上餐饮企业也纳入了月度能耗的统计、跟踪和监测体系。卢湾区委托专业机构对区内62家宾馆酒店、商务楼宇等实施了能源审计,实现了动态全覆盖,并在7幢机关大楼等公共建筑安装了用电分项计量装置。

(五)全社会参与节能扎实推进

黄浦区在南京路步行街和豫园商城开展了“节能减排示范街区”创建活动,二个街区绿色照明产品使用率达80%以上。卢湾区五里桥街道专门成立了国内首个社区节能体验展示馆,深化节能宣传,营造社区节能的良好氛围。

九、全社会节能低碳意识显著提升,多方参与营造低碳氛围

(一)政府积极引导

从1991年开始,连续20年举办节能宣传周。企业、机关、学校、社区、军营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及网络、手机等信息平台,广泛宣传节约能源、提高能效的重要性,形成更加浓厚的节能社会氛围。上海科学节能展示馆通过实物模型、展板、多媒体技术、互动游戏等手段,多层次、多角度的集中展示节能,满足社会不同群体的需求,是国内展示面积最大、展项最全、展示节能技术最先进的公益性节能和新能源技术产品科普常年展示平台。节能科普活动、论坛、展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公众节能意识不断提高,推动形成节约能源的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

(二)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

市总工会发动广大职工开展“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活动,以岗位创新推动节能减排,开展节能减排专项竞赛,成立职工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队伍,推动节能减排进班组。市妇联与各乡镇街道和居委会联动,“节能减排家家行”、“低碳家庭时尚生活”等主题活动生动活泼,节能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团市委发起的“上海市大学生节能减碳创新行动”、“青年岗位能手节能减排示范行动”等活动深受青年喜爱,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勇当节能减排先锋。上海市经济团体联合会提倡和推动的JJ小组活动,在全市13家试点行业协会和30家试点企业,共建立了111个JJ小组,是对全市节能减排主战场的有益补充。上海市节能协会紧密围绕节能中心工作,坚持非赢利社会团体的定位,先后参与筹办节能宣传周、节能先进技术交流等活动,编辑出版《上海节能》核心期刊,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上海市能源研究会等社会团体,结合在各自相关领域定位,开展了学术交流、课题研究、节能宣传等活动,充分展示了社团组织在节能工作中大有作为。

(三)媒体、公众广泛参与

近年来,上海媒体对节能问题关注明显升温,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和宣传活动、为提升公众的参与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公众也积极参与节能低碳活动,实践绿色出行、低碳办公,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意识明显提升,逐步形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上海各界响应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倡议,以实际行动引领低碳生活,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呵护生态家园。

猜你喜欢

十一五本市能源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本市首家大数据行业工会诞生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十一五”至今广西农科院产业支撑能力分析研究
本市主要钢材品种平均价格走势图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曲奇饼盒中的挑衅书
本市二手房成交量及价格走势图
“十一五”时期环保投入的宏观经济影响
宁夏科技发展规划创新体系建设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