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企业的社会责任
2011-04-18□宁雪
□宁 雪
(韩国岭南大学商经学院,庆山市 712-749)
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强调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同时,作为可持续发展三要素之一的社会要素却没有受到同等重视。具体到企业,体现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意识淡薄,社会责任心缺失,这也是近年食品安全问题等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环境、社会、经济,三要素缺一不可,需要一视同仁。
一、可持续发展及其社会要素与企业的社会责任
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被正式讨论的,但其理念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的《寂静的春天》、“太空飞船理论”和罗马俱乐部等。1972年的人类环境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有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目前世界对“可持续发展”的公认概念,均源于这一定义。
可持续发展所包含的要素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
我国学者又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另外还有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的。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政府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作为指导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开始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
2.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内容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图1和图2形象地说明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
环境可持续发展指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损害(Environmental Impact),事实上,“持续性”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主要强调人的因素,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N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
经济可持续发展指必须在经济上有利可图,爱德华·B.巴比尔(Edivard B.Barbier)在其著作《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另一学者皮尔斯(D.Pearce)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当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
图1 可持续发展构架:三个有机组成部分,环境、社会、经济的交集
图2 可持续发展的三支柱: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发展
由于人口和财富的激增,地球自然资源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必须禁止那种不顾子孙后代而任意糟蹋自然资源的行为,并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应具备的特征中有几点值得强调:(1)不仅实现代际公正,更要实现代内公正,即当代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2)依靠科技进一步解决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3)建立节约资源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3.社会要素与企业的社会责任
在上述可持续发展内容三要素中,与经济和环境具有同等重要作用的社会因素经常被忽略。发展经济、保护环境最终的目的都要回归到社会即人的因素上,生存利益高于一切。如果生活在一个生命安全都受到威胁的社会中,其他的发展也无任何意义可言。而在所有的社会成员中,作为社会细胞的企业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它所具有的社会责任对于社会发展这一因素关系重大。
企业拥有的资源优势来自于国家所有企业组织的集合规模和优势,因此,它们具有其他社会成员所无法比拟的地位和作用。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也因此非常重要,在整个社会组织的责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般认为,1924年美国学者谢尔顿(Oliver Sheldon)在其著作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中最先提出了“公司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概念,之后虽经国内、外论坛多次讨论,至今并无公认结论。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CSR理念: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特别的,世界银行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
1995,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召开的世界社会发展首脑会议上,曾提出“社会规则”、“全球盟约”(Global Compact)的构想。1999年1月,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提出“全球盟约”计划,并于2000年7月在联合国总部正式启动。“联合国全球盟约”计划号召各公司遵守在人权、劳工标准以及环境方面的九项基本原则。科菲·安南向全世界企业领导呼吁,遵守有共同价值的标准,实施一整套必要的社会规则,即“联合国全球盟约”。“协议”使得各企业与联合国各机构、国际劳工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有关各方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一个更加广泛和平等的世界市场。“协定”的目的是动员全世界的跨国公司直接参与减少全球化负面影响的行动,推进全球化朝积极的方向发展。
“联合国全球盟约”要求各企业在各自的影响范围内遵守、支援以及实施一套在人权、劳工标准及环境方面的九项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来自于《世界人权宣言》、国际劳工组织的《关于工作中的基本原则和权利宣言》以及关于环境和发展的《里约原则》,涉及人权、劳工标准以及环境方面,特别的,在人权方面,企业应该尊重和维护国际公认的各项人权,绝不参与任何漠视与践踏人权的行为;在环境方面,企业应对环境挑战未雨绸缪,主动增加对环保所承担的责任,鼓励无害环境技术的发展与推广。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取向与现实意义
现代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兴起和进一步发展,有着深刻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全球化对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使世界各地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目前,发起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在全世界已成为一种流行,在当今中国,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又有其与众不同的价值取向及现实意义。
1.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第一点即是以人为本,同时可持续发展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真正做到了企业的发展为了广大人民,企业的发展服务于广大人民,就是真正坚持了以人为本的要求。另一方面,企业的社会责任又和可持续发展三要素中的社会责任密切相关,保障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就会维护好可持续发展三支柱中的社会发展,使可持续发展之路走得更远更好。以上两方面都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
2.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富于秩序的社会,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我们充分重视以人为本、促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注重环保和节约、重视就业、促进社区建设等。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就会生产高品质、消费者可以放心使用的产品;就会用一个全面整体的视角来看待自身的发展与周边社会的关系;就不会急功近利,只一味追求短期的利润最大化;就不会对消费者权益乃至生命不闻不顾,忽视乃至牺牲公众利益。一个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社会,因此倡导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唤醒企业社会责任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环。
3.重构社会信任的必然选择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幸福,虽然数据表明当代人的人均收入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增长了17倍,但很少有人能说自己的幸福也比原来增长了17倍,在中国,很多人反倒很怀念曾经的纯真年代。中国的GDP值现居世界第二,但在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信任却面临着巨大危机。中国社会信任缺失和部分企业唯利是图,过度追求经济利益有密切关系,毒奶粉等食品安全现象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实例。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就是要杜绝这种不管身边人,不顾身后事的企业发展思维。当企业能真正考虑消费者利益,生产出消费者放心的产品,当消费者能够不再连馒头都要担心时,便是企业在重构社会信任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这也是重构社会信任的必然选择。
4.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现实要求
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和追求企业的经济发展并不是背道而驰的,相反的,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自古经商之道在于一个信字,做人重于经商,这是永远不可改变的生意之道。如果一个企业无信誉可言,生产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产品,失信于民,那么这样的企业是没有未来的。一方面履行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努力研发新技术提高自身产品质量和减少生产损耗,这可提高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承担社会责任还要求企业与周围环境、社区和谐相处,这对于树立企业形象,开拓企业市场,创造发展机遇都有重要影响,这可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一言概之,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可提高企业的产品和社会竞争力,是综合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现实要求。
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1.品牌大企业现状
大型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骨干和支柱,在支撑、引导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用重大,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在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中国的大企业又是中国在世界的一张名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形象。虽然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还算是新生事物,但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以及大型企业的自身优势,大型企业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一直走在前列。2009年在中国企业联合会的指导下,中国企业报社联合国内外传媒机构编制了《2009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100强榜单》,他们的评定标准涵盖了公司治理和道德价值,就业与员工权益保护,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产品质量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供应链、伙伴关系,推动中国科技进步税收贡献指数,良好的公众形象等十大项四十四小项。评选先进的同时,他们也发现了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不足之处,一是企业整体履责不足,二是重要意识认识不到位,三是制度欠缺,主管随意性大,四是重捐赠,轻实施。
2011年3月,《财富》(中文版)又完成了为100家中国本土企业和在华外资企业进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排名,通过排名他们发现:一是本土榜单前10名当中,9家是国企,他们认为这很大程度上跟一系列政府主导的企业社会责任倡议指引有关,比如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推进社会责任指导意见》;二是一些国际标准和契约,如联合国全球契约和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在中国的推广很大程度上帮助了中国企业贯彻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改进报告行为;三是外资企业在一系列领域和标准上表现突出,特别是企业社会责任沟通、环境管理、劳务关系等领域。中国企业得分差异则较大,在供应链管理和人权方面尤其如此。
2.中小企业现状
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但受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分布的影响,各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意识形态的前瞻性决定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悟性,外贸出口的要求决定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企业的经济实力决定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因此发达地区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取得了相对显著的成绩。但总体而言 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对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的认同度较高,承担的社会责任却并非全面的社会责任,中小企业更乐意承担能带来短期效益的直接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却把社会责任成本转嫁给社会。主要体现在产品信用缺失、劳工权益受损、能耗污染严重、国家利益漠视、公益意识淡薄等方面。
而另一方面,外界因素又迫使中小企业迅速提高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2010年底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指出,众多的中小企业将更多地受到ISO26000冲击。ISO26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起草并制定的一部关于社会责任的重要标准,在ISO26000的具体条款中,包括环境、劳工实践等七个核心主题和相关问题。虽然ISO26000只是指导性文件,不用于第三方认证,不用于商业合同目的,也不是管理体系,但ISO先前制定的很多标准规范在国际上具有较高权威,很多国家和地区在贸易往来时,采用了ISO制定的相关国际标准规范。社科院蓝皮书担心受此影响,ISO26000势必也会带有潜在的强制性。蓝皮书表示,如果人权、劳工标准、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问题与市场准入挂钩成为新的贸易壁垒,诸如纺织、服装、日用品等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将受到限制,而在这些行业充满了大量中小企业。
企业在不同阶段,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条件不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方式和内容也不同。处于孕育期和求生存期的中小企业在内外压力下,需要确立履行社会责任的观念,结合自身能力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也是当前国际大环境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要求。
3.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型期和世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大环境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同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是符合企业自身长远发展利益的。虽然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还方兴未艾,履行企业责任还处在起步阶段,但也正因此,需要认真思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大型企业要做好表率作用,领航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之路。但所有企业都应意识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是简单的纳税、捐款,这是最基本的层面。企业要努力把履行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形成企业的责任观以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念,要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基业常青”、“永续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密不可分,与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从中国走向世界息息相关。
其次,依法治国的理念同样适用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一是在中国的公司法里,并没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条目,而是大而化之为没有约束力的条款,这要靠中间组织、政府、立法机关、媒体、公众舆论共同努力来促使尽快制定。二是要完善企业的社会责任考评体系,要形成一种正确的企业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相协调的责任机制,科学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也要建立在企业可能负担的基础上,不能假借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向企业搞乱摊派、乱收费。要根据企业的经济规模和实力,根据企业的市场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来评估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能力,使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经济责任相符。三是要学习借鉴他国的有效经验。比如在食品安全做得好的国家和地区,一旦某个企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并被查实,其社会信誉就彻底失去,这样的企业很难再获得银行贷款、政策支持等一系列优惠,很难再有机会在本行业中继续生存发展。而且,针对问题企业的惩罚力度之大也超出想象。与我国对食品违法企业的处罚通常设定一个限额(如最高罚款10万元)相比,他们的处罚并不定额,而是根据销售额多少,其震慑作用自是不可相提并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创建一个诚信环境。重典治乱之下,仍然问题不断,归根结底就是治标未治本。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政府要政策引导,媒体要监督宣传,个人也要从自我做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这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相辅相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以及目标。
[1]Adams,W.M..TheFutureofSustainability: Rethinking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R].IUCN Renowned Thinkers Meeting,2006.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GB/134999/135000/8104098.html.
[3]刘霞.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的食品安全问题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7,(4).
[4]叶苗.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路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0,(1).
[5]Lee,Ji Soon.Green Growth:Korean Initiatives For Green Civilization [M].Korea,Seoul:Random House Korea Inc.,2010.
[6]齐晔.全球低碳发展于中国经济转型[R].韩国庆州:NEAR国际经济论坛,2010.
[7]Chung, RaeKwon.EastAsiaLow Carbon Green Growth Roadmap:Paradigm Shift towards Green Growth[R].Korea, Kyongju: NEA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Forum,2010.
[8]强化企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EB/OL].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7/62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