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佳县做好科技扶贫的大文章
2011-04-18张文娟
文|本刊记者 张文娟
陕北佳县是陕北整体科技扶贫中一面鲜亮的旗帜,在陕北的其他地区,如安塞、志丹、吴旗等县,在“科技扶贫”工作的支持下,县市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老百姓的生活逐渐从温饱走向小康。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呀,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这首名为《东方红》的歌曲,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而这首歌曲的诞生地,就在一座鲜为人知的陕北小城——佳县。
作为科技部重点联系的三大地区之一,陕北的科技扶贫一直受到科技部的高度重视。陕北佳县的科技扶贫策略,从某种角度上反映了整个陕北科技扶贫的这篇大文章。
革命老区备受重视
佳县是革命的老区,1947年,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来到佳县,在这里生活战斗了98天。其间,毛泽东在梁家岔的土窑洞里指挥了著名的沙家店战役,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为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
在解放战争进行到最困难的时刻,佳县百姓的支前队伍扛着、拉着从各家各户凑来的粮食、驴和羊,共产党官兵打到哪里,他们就一步不离地跟到哪里;而在战场的后方,佳县百姓吃的是树叶和树皮,这些都吃光了,就吃观音土。战后很长时间里,这个县都看不到羊和驴。毛泽东十分感动。他给佳县县委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一面。
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佳县由于自然资源贫乏,仍然是典型的贫困山区农业县,老百姓艰难走在脱贫的征程中,渴望过上富裕的生活。佳县的扶贫工作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都非常关注的事情。
佳县自2002年被科技部列为定点帮扶县以来,科技部先后派出9届扶贫团帮扶佳县,7位领导蹲点挂职组织佳县科技扶贫工作,400多人次深入调研指导科技扶贫工作,立项实施科技项目24个,累计投入科技扶贫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并且开展了大量的扶贫资助活动,投入物资折合人民币112.5万元。同时为佳县创办了远程培训中心和科技图书室。经过8年深入细致的科技扶贫工作,使佳县在培育支柱产业、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和科技人才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09年佳县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16.32亿元,较2002年的2.84亿元增加了4.7倍;财政收入3346亿元,较2002年的912万元增加了2.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3435元,较2002年的1027元增加了2.4倍。
优势产业给予重点支撑
佳县是国家重点贫困县,也是红枣的故乡,红枣也是该县农业主要收入,佳县目前拥有红枣面积60万亩,占全县人口92%的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为红枣。近年来佳县红枣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管理粗放,品质参差不齐,收枣期多雨导致裂果,储藏时间短,加工工艺落后,附加值低,品牌发展落后,市场信息贫乏以及卖难等问题,直接导致枣农丰产不丰收。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阻碍佳县红枣产业的发展。
如何解决红枣增产不增收难题,如何提高红枣生产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使红枣真正成为枣农的摇钱树,是摆在该县的一个重大课题。佳县红枣产业发展的困难引起国家科技部的高度重视,自2002年科技部将佳县确定为科技扶贫示范县后,就一直把项目扶贫、资金扶贫、信息扶贫和扶人、扶智、扶志相结合,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创新、自我发展能力作为重点工作任务。几年来,在科技部和榆林市、佳县科技部门的共同实施下,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主导产业开发为突破口,大力开展科技宣传、下乡培训、示范推广等一系列科技扶贫活动。先后实施科技扶贫项目24个,投入科技扶贫资金1000多万元,推动了佳县红枣产业的快速发展。
佳县红枣产业已真正成为一项富民产业。
在众多努力工作的推动下,红枣规模逐渐扩大。几年来科技部在佳县立项实施了“佳县1万亩生态枣园示范推广”、“5万亩有机红枣示范园建设”和“佳县红枣产业化开发技术培训及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在实施项目中,创办了店镇刘买元矮化密植科技示范枣园,引进了赞皇、俊枣、金昌、梨枣等10多个红枣品种,推行了山地节水微灌技术和生草覆盖技术,试验了生态枣园模式,取得了发展红枣产业的诸多经验,示范基地现已成为该县红枣产业发展的成功典范。通过项目带动,该县红枣生产效益大幅提高,红枣面积由2002年的35万亩提高到2009年的60万亩,优质枣园面积由10万亩增加到40万亩,其中有机枣林6万亩,红枣平均亩产由原来的87.5公斤增加到267公斤;红枣总产量由2002年的1500万公斤提高到2009年的1.6亿公斤,产值由3000多万元提高到4.2亿元,农民务枣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佳县取得中国红枣产品的第一张有机认证和日本JAS认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授予佳县“红枣国家标准化生产基地”称号。
红枣加工业迅猛发展。2002年之前,佳县红枣加工企业只有8家,且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发展困难。通过科技部立项“陕西省佳县有机红枣加工技术开发”、“佳县2000吨红枣气调保鲜库示范推广”等10个项目的实施,涌现出了一大批红枣加工企业,以佳县益民现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陕西佳县众福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红枣规模加工企业发展到7家,小型红枣加工企业发展到150多家,红枣加工逐步向精深方向转型;全县红枣烤炉发展到2000多座,年加工转化能力近0.5亿公斤,新增产值2亿元左右。红枣产品由原来的防霉烂、防裂果向商品化转变,红枣饮料、红枣酒、高VC枣片、脆枣、蜜枣、空心枣等10多个产品打入了西安、北京和韩国、日本等国内外市场。
红枣销售渠道拓宽。通过科技部的牵线和红枣加工企业的自身努力,该县红枣由以往单一的原始散货销售向目前种类众多的多种销售方式转变。销售的不仅是自然干枣、鲜枣,还有精深加工的众多系列产品;销售地域从仅限于周边省份大城市发展到一些省的市、县、镇区域;从单一的干果市场销售向大、中型高档超市、礼品店等多种空间市场销售,同时发展起一家出口型红枣加工企业。2008年,该县在北京成功举行了“佳县红枣北京推介会”,大大提高了佳县红枣知名度,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集院校科研之力,为红枣产业谋发展。在科技部扶贫团的联系与支持下,一批优势科研院所为佳县红枣产业的发展谋出路。华南农业大学集中学科优势,针对佳县红枣保鲜、冷藏和加工等方面进行调研和试验,取得良好效果;针对佳县枣树老化和管理粗放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佳县进行枣树矮化密植、滴水灌溉和高树换头等项目推广,以提高管理水平,减少裂果问题;针对佳县红枣卖难问题和信息贫乏的问题,河北农业大学开展红枣信息系统项目支持,并对种植户等进行实地培训。为更好的发挥产学研结合带来的效益,谋求佳县红枣产业的长期发展,经过与这三所院校的协商,聘请他们为佳县的法人科技特派员,以更好地长期为佳县红枣产业出谋划策,集多方力量,共谋发展,实现红枣富农的目标。
科技扶贫的陕北经验
佳县的科技扶贫工作得到了肯定,就在今年3月底,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第二十五届陕北科技扶贫团团长贾敬敦一行来榆林调研指导科技扶贫工作,贾敬敦主任一行先后到佳县益民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陕北红枣业科技有限公司、佳县农业科技开发公司、榆佳工业园区、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考察调研,分别在佳县和榆林举行了科技扶贫工作考察调研座谈会。在佳县座谈会上,贾敬敦主任充分肯定了佳县在科技扶贫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他认为佳县科技扶贫有思路、有举措,还有一帮好的带头人,一定能够将佳县人民团结起来,做好科技扶贫和强县富民这篇大文章。
陕北佳县是陕北整体科技扶贫中一面鲜亮的旗帜,在陕北的其他地区,如安塞、志丹、吴旗等县,在“科技扶贫”工作的支持下,县市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老百姓的生活逐渐从温饱走向小康,这是非常重大的转变。
陕北老区在科技扶贫中有一些共性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依靠科技示范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科技扶贫始终把加速科技成果在农村的扩散传播作为重点任务,通过普及科技知识,引入和大规模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开展科技成果试点示范和转化应用,极大提高了贫困地区人民学科学、用科技的热情,目前,陕北地区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在实现这一历史性重大跨越的进程中,科技扶贫作出的贡献是仅靠“资金”支持难以解决的。
二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依靠支柱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以科技为先导,以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区域支柱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是科技扶贫的重要实践。多年来,科技扶贫集中科技力量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内引外联,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较大规模的区域性支柱产业。目前在陕北,通过项目的示范带动,陕北的红枣、苹果、杏等产业的发展速度都很快,果农收入明显增加。
三是农村科技服务中介的作用很大,依靠科技服务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十多年来,科技扶贫开发面向农民、面向产业、面向市场,大力培育和扶持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为提高贫困地区的农村科技服务能力做出了不懈努力。2001年科技部、商务部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启动了“中国信息通讯技术扶贫能力建设”项目,通过在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等五个县市的试点示范,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拓展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空间。
四是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依靠科技能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引导科技人员进入贫困农村一线,培育农村科技“二传手”、营造农村科技人才辈出的环境,造就一支浩浩荡荡的科技扶贫大军,是科技扶贫工作主要着力点之一。十多年来,科技部派出了科技扶贫团几百人,分别到陕北等地区挂职扶贫,大力培养和扶持各类乡土人才,为贫困地区培养了一大批用得上、留得住、养得起的骨干人才。这些乡土人才不但是先进技术的受益者,更是科技星火的传播者,是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五是开发农村科技人力资源,依靠科技培训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前提和基础。多年来,科技扶贫工作始终坚持开展科学普及和培训示范,显著提高了贫困地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当前,我国农业与农村发生了重大变化,面临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面临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面临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双重竞争。这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对贫困地区特别是陕北地区的考验和挑战更为严峻。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相对较发达地区而言,贫困地区的市场开发能力较弱,市场信息较为封闭,产品结构性过剩的问题更为突出。从资源的角度来看,贫困地区大多处于资源劣势地位,难以找到附加值高、比较效益好的经济增长点。从生态的角度看,大多数贫困地区在保护环境、恢复生态方面的责任更重、压力更大。我们不能陷入“污染—治理—再污染”的恶性循环,“不能走一代人致富、几代人偿还”的路子。另外,我们的收入差距还有拉大的趋势。从协调发展的角度看,需要有新的思路、新的办法。要建立农民持续增收、均衡增收的有效机制,不能过分依赖于政策和投入。从这个层面上讲,科技潜力巨大、责任重大,科技扶贫工作的复杂性进一步增强,科技扶贫的道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