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肝病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探讨

2011-04-17冯喜财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7期
关键词:肝体肝气情志

冯喜财

作者单位:136507 四平市辽河农垦管理区第一人民医院

我国是慢性肝病的高发地区,预计目前现有乙肝病毒感染者1.3亿以上,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1]。慢性肝病发病迁延反复,可逐步发展为肝硬化,甚至发生癌变。现代医学对慢性肝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临床疗效不尽人意。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且药源广泛,价格低廉,疗效明显,毒副作用小,以下结合临床积累探讨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湿热之邪郁结 湿热之邪郁结肝胆,主要是指黄疸中的 “阳黄”的病因病机。阳黄之证,以外感湿热为主,以黄色鲜明如橘皮为特点,多伴有发热征候。如湿热外感,郁结日久,又得寒气外来,伤及正气则成慢性肝炎。因此湿热之邪为引起慢性肝炎的主要成因,并始终贯穿慢性肝病的全过程。

1.2 情志内伤 人的精神情志活动过度,可伤及相关的脏腑而发病。肝主疏泄,有调畅气机的功能,而气机通畅,气血畅达关系到人的精神状态的舒畅开朗,故肝与情志活动关系十分密切。在病理情况下,因为情志致病,会导致气机紊乱,影响血液循环,故情志过度都可能伤及到肝的疏泄功能。情志内伤与肝病的关系:一是情志过亢而导致肝的疏泄太过,肝气有余,肝火上逆,主要表现为气血逆乱之证;二是忧思抑郁,导致肝的疏泄不利,气机阻滞形成肝气郁结,主要表现为各种郁证;三是悲哀、惊恐、思虑过度可损伤肝气,导致肝气虚,主要表现为肝魂不藏或饮气不行诸证。

1.3 劳伤虚损 正常的劳动和运动有利于气血流通而增强体质,但过度劳累可损伤正气而引起疾病产生。导致肝病的过劳因素有劳神过度、劳力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此外,大虚久病损伤也是导致肝病的重要原因。

1.4 饮食失调 过食油腻甘味也是导致肝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肥甘厚味则易积滞化热,生湿生疮。湿热困于脾胃,熏蒸肝胆,影响肝之疏泄,导致顽疾产生,如脂肪肝等。过度饮酒,对肝脏损害更大,《诸病源候论·蛊毒病诸候》说:“酒者,水谷之精也。其气悍而有大毒,人于胃则胀气逆,上逆于胸,悍胃蘸内,于肝胆,故今肝浮胆横,而狂停变怒,失于常性,故云恶酒也。”可见前人对饮酒过量可致现代所说的酒精性肝病早有深刻认识。

1.5 病理产物致病因素 痰饮和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形成过程与肝的疏泄功能失调有关,然而一旦形成之后则停置于体内,成为肝病发生的致病因素,从崦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的疏泄不利,水道不畅,气律不化可产生痰饮,而痰饮也可加重肝病的发生。另外,气滞血瘀也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病理变化。与肝病有关的瘀血的形成,主要与外伤及其他脏腑病变,以及肝本身疏泄功能失常等因素有关。瘀血形成后可进一步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产生各种各样并发症。

1.6 药物致病因素 药物致病因素对肝病的发生、发展也产生较大的影响。前人对此十分重视。如误补、误泻及苦寒攻伐等。

2 中医治疗

2.1 强调疏肝 肝为木脏,主疏泄,喜条达,肝主藏血,又主疏泄,身体血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如果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条达舒畅,血液的运行就会畅通无阻,反之肝脏受病而使肝郁气滞,痰湿瘀阻,进而肝瘀血滞,瘀湿与郁血凝聚形成痞块,临床证常见面色晦暗,胁痛或胁下痞满而痛,触之有块,舌质暗或有瘀斑,进而导致“积聚”、“鼓胀”病的发生,最为常见的肝病病理因素之一为血瘀。在临证过程中,根据不同病机,选用凉血化瘀,养血化瘀,温通血脉,解毒化瘀,软坚化瘀,利水化瘀,理气化瘀等。常选用山楂、丹皮、生地、郁金、丹参、红花等。此外泽兰也为临床常用中药,因为其有“通肝脾之血”之特点,横行与肝脾之间,活血而不伤正,补血而不滞,又能利水,可用于肝病各阶段。

2.2 重视补肾 肝之疏泄功能与肝体关系密切,肝血充沛,肝体不燥,则疏泄有度;若肝血不足,肝气有余,则易于横逆致变。肝病在其病理过程中,或过用疏理之品,或肝郁日久化热,或热毒伤阴,或因其他脏器所累,如肝病日久,横伐中州,脾气虚弱则肝失所养,子令母虚以耗肾水又使水不涵木,肝体因之而燥急。加上肝风易动、肝火易升、肝阳易亢的病理特点都可引起肝阴不足,阴血亏耗,肝体先养,肝用失调。根据中医理论,结合慢性肝病及肾的特点,配合清肝、化瘀、解毒等方法治疗肝病,可取得较好疗效。另外,清热利湿、理气活血药,虽有祛邪之功,但亦有攻伐之过,损伤脾胃、耗伤精血之弊,补肾既可养肝,又可补救药物之偏性。故临床常用一贯煎、六味地黄汤、补肝汤、二至丸等加减应用。药如女贞子、旱莲草、枸杞、沙参、麦冬、五味子、玉蝴蝶、生地、沙苑子、菟丝子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的病因病机灵活配伍[2]。

2.3 兼顾调中 “肝为万病之贼,五脏之气,唯肝气最活,善于他脏。”肝失疏泄,或横逆上扰,或流窜三焦,对其他脏腑气血产生广泛的影响,对脾胃的影响更加迅速而且持久。肝主疏泄而为藏血之所,脾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肝木疏土,助脾运化,脾土营木,成肝之疏泄。若肝气郁遏日久,势必木郁克土,即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或因脾运无权,气血生化不足,肝体失养,失其疏泄。治疗时应强调疏肝和胃、调中健脾在肝病治疗中的作用地位。常用四逆二陈汤、四逆平胃散、逍遥散、四逆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药如苍木、厚朴、茯苓、半夏、陈皮、白叩、砂仁、薏苡仁、山药、苏叶、鸡内金等。在用药上提倡健脾不如运脾,运脾莫过苍术,谓苍术燥湿运脾,振奋生化之权,能起废振颓,乃运脾之圣品,实“随其性则为补”的又一体现。

笔者认为,中医辨证论治慢性乙型肝病患者时,还应参考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才能从本质上辨析慢性乙肝的病理机制,为中医辨证论治慢性乙肝打开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进.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的几点思考.江西中医药,2005,36(10):50.

[2] 李晓燕.黄保中老中医治疗慢性肝病的用药经验,1999,31(11):6.

猜你喜欢

肝体肝气情志
柔肝法的理论探讨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春季养肝食何“味”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陈霞波从肝体用关系论治甲亢伴失眠经验*
68例肝气郁结型慢性胆囊炎腹腔镜术后中医护理的分析研究
论肝之体阴用阳及临床应用
从哲学体用观探讨“肝体阴用阳”的含义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