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120例临床分析
2011-04-17李群
李群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20例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以1~3岁患儿居多,患儿均有皮疹,以手和足最常见,其次为口腔、双膝和臀部;发热是常见症状;重症病例血常规白细胞、C-反应蛋白可升高。结论 尽早发现并及时隔离治疗患儿。当大面积暴发流行时,必须集中隔离治疗,采取及时、有效地抗病毒和对症处理,大多数预后良好。
【关键词】 儿童;手足口病;治疗
作者单位:476100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PICU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以手掌、足底及口腔发生水疱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1],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病例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引发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我院2010年1~12月共收治120例手足口病患儿,现就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儿均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最小者5个月,最大者14岁,其中5个月~1岁19例,1~ 3岁84例, 3~6岁14例,>6岁者3例。
1.2 临床表现 120例均有皮疹,皮疹见于手、足、肛周、口腔等典型部位者94例,皮疹见于手足的31例,皮疹见于手足及躯干的9例。其中发热的患者43例。多数患者病情轻微,部分伴有流涕、咳嗽、呕吐等症状,有l例并发脑炎。
1.3 实验室检查 所有病例均检查了血常规、胸片、心电图。血常规中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相对增加。仅为口腔黏膜病变的患儿血白细胞总数增高。多数患儿的胸片正常,少数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心电图检查基本正常。未行病毒分离。
2 治疗及预后
本病由病毒感染所致,治疗上以抗病毒及对症治疗为主。症状较轻者口服清开灵或口炎清冲剂、利巴韦林或板蓝根冲剂等,发热患儿及症状较重者给予炎琥宁、病毒唑或阿昔洛韦等静脉滴注,高热不能进食者注意补充热量和电解质,血象高或有继发细菌感染表现者联用青霉素或一代头孢类抗生素,口腔溃疡者局部应用锡类散或维生素B12,出现并发症时按相应的治疗原则对症处理。经治疗后,本组患儿均治愈。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自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以来,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德国、日本等均有该病流行,并证实病原菌有肠道病毒71型 (EV71),柯萨奇病毒(CoxV)A型4、5、9、10、16型和B型2、5型,埃可病毒(ECHOV),其他肠道病毒等20余种,其中以EV71,柯萨奇病毒CoxA16最常见[2]。患儿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经粪口传播或经呼吸道飞沫或密切接触传播,传染性强,5岁以下儿童免疫力低下为主要发病人群,一般无明显的地区性,好发于夏秋季,其中EV7l引起的重型多见。流行其间常发生在托幼机构和儿童较多的家庭中有时可在短期内造成较大范内的流行。
从临床分析来看,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疱疹、发热为主要表现。除手、足、口外,臀部和膝部也为该病的皮肤好发部位,故临床诊断过程中要提高认识,避免误诊、漏诊,及早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HFMD至今无有效的疫苗和特异性治疗手段。治疗主要是抗病毒及对症处理。临床上出现高热持续不降、具有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者应做脑脊液检查,及早确诊,及时治疗,阻止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生。有肺水肿征象时,及早施行机械通气,降低死亡率。因此加强疾病监测,准确处置疫情,开展健康教育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1-72.
[2] 赵顺英,李兴旺,江载芳.关注小儿重症肠道病毒71型感染.中华儿科杂志,2008,46(6):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