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
2011-04-17陈小英
陈小英
(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江西 吉安343000)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护理专业的新业务、新技术不断用于临床实践。功能护理的模式已经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应转向系统化身心护理。心血管疾病是受心理因素影响最为明显的疾病,因此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心理护理在整体护理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1]。护患沟通已成为心理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贯穿于患者入院至出院的各个阶段。通过沟通可以掌握患者的一些个人基本情况、病情、心理活动等方面的资料,能更好地制定护理措施。良性的护患沟通能够增进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了解,使患者更加信任医务人员,配合医务人员的各种医疗行为[2]。近年来,笔者将心理护理模型引入行心脏有创检查和(或)治疗的患者中,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8月至2010年12月在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择期行心脏介入手术的患者108例,其中冠心病93例,永久起搏器安置术10例,二尖瓣球囊扩张术5例。男61例,女47例,年龄33~85岁,平均54.3岁。将10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55例、对照组53例,2组在性别、年龄、病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做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护理。试验组则增加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具体包括:1)术前心理护理:①做好环境准备,给患者心理安全感及舒适感。②加强术前健康宣教。大多数患者对于手术的方法及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存在担心、紧张、恐惧心理。解决他们心理误区的有效方法是让患者知晓相关知识。③动员患者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解除患者顾虑。针对介入治疗费用高,部分患者家庭经济状况及医疗费用来源困难而产生思想顾虑这一点,有针对性地做好解释、协调工作,以减轻其心理压力。④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焦虑、恐惧或悲观失望的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并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及原因进行疏导、鼓励,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做过介入治疗的患者介绍体会。2)术中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除做好术中严密监护外,进行语言的交流,消除其对手术的恐惧和担心,分散注意力。3)术后心理护理:患者术后通常会担心手术效果与结果、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掌握个体化的原则,针对每个患者不同情况下的心理状态和特点实施相应的护理[3]。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患者治疗依从性:记录术中患者心率、血压和呼吸频率的变化,生命体征波动>20%的认为对手术操作有影响;同时观察患者在术中的配合程度,如果出现患者肢体大幅度活动导致术者被迫暂停或终止手术以及因患者焦虑、紧张等导致穿刺时间超过10 min,认为对手术操作有影响。2)患者满意度及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采用自制量表对患者健康教育效果及护理质量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见表1;2组患者对疾病知识了解情况比较见表2;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见表3。
表1 2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表2 2组患者对疾病知识了解情况比较
表3 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心理护理,患者术前的生命体征相对于对照组,影响明显减少,使手术进行顺利,受干扰减少。此外通过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增加了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减少了患者的担忧和顾虑,使患者对医护的满意度大大增加。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疗法应用于临床,患者对医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医疗方面,对临床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如何给予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护理进行了一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实践证明,要做好临床护理工作,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还要具备心理、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注重学习沟通交流的技巧。通过实施系统化的整体护理能满足患者要求,使其保持最佳心理状态[4-6],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刘瑞菊,贝荣,冯亚新.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4,12(5):441-442.
[2] 孙爱民,扬绪英.护患沟通的规范与技巧[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6,14(5):468.
[3] 姜淑兰.内科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6,14(5):455.
[4] 金善玉,金香玉.冠脉造影术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6,14(2):233.
[5] 付乃宽.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术疗效观察[J].天津医疗,2004,32(12):768-769.
[6] 黄峻.人性化服务——现代护理的发展趋势[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5):391-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