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去泥沙始见金
2011-04-16邵宝文
□ 邵宝文 李 娜
(保定晚报,河北 保定 071051)
吹去泥沙始见金
□ 邵宝文 李 娜
(保定晚报,河北 保定 071051)
作为记者,每天都希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出现,期待自己的稿件能引发社会的关注,但这往往可遇不可求。每天面对大量的来稿、电话,在繁多的讯息中如何找到好线索,日常功夫尤为重要,需要练就火眼金睛,做有“心”人。
一篇简讯做出大文章
2006年1月4日,刚刚休完元旦假,一上班,我们的邮箱里塞满了众多的通讯员来稿。在一条仅二百多字的短消息中,有一句话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是一条关于容城县表彰孝亲敬老模范的稿件。文中说“有四年如一日照顾植物人的婆婆,并使其苏醒的阴艳池……”在以往的植物人苏醒的报道中,常常是血亲的力量,如母亲唤醒孩子、夫妻相濡以沫的照顾等。记者注意到文中提到的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媳将婆婆唤醒。孝亲敬老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大力倡导的风尚。尤其在当下经济转型时期的农村,更多的男劳动力出外打工,出现了很多虐待、遗弃老人的现象。这个新闻点不可多得。经过简短的商议,于是记者马上赶往容城县东牛村阴艳池家采访。
阴艳池是个不善言谈的农村妇女,她没觉得自己做了多么伟大的事:“孝敬自己的婆婆不是应该的吗?”记者在细致的询问与观察中,看到了一个有瘫痪在床不能自理的病人的家庭,干净整洁,家中没有一丝异味。话题就从收拾屋子开始,因为婆婆生活不能自理,常常就拉尿在床上,爱干净的阴艳池每天都要洗上满满一大盆的衣服被褥,老婆婆笑嘻嘻的坐在炕上看电视,谈话间,阴艳池不时炕上炕下为婆婆掖被子、按摩,两人之间亲昵的谈话,宛如亲生母女。1月6日,《保定晚报》刊发了稿件《她用爱将婆婆唤醒》一文,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用真诚的爱和无私的付出将近80高龄的婆婆从植物人唤醒的故事。文章一经刊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阴艳池的事迹在《保定晚报》首发后,新华社、《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中央电视台、《中国妇女报》等多家中央、省级以上媒体都纷纷前来采访,对阴艳池的事迹做了大规模的报道。阴艳池当选为2006年度河北省十大新闻人物、保定市孝亲敬老模范。阴艳池一家获得了2007年度“河北省五好家庭”的光荣称号。本文也荣获当年保定市“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中国晚报第一届赵超构新闻奖(中国晚报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
如果没有当时的细心,可能这个重大新闻就与记者擦肩而过了。
一次闲聊引出的经济新闻
农村的产业新闻报道,做得多了,常常会流于形式。比如顺平县是我国著名的产桃之乡,关于桃产业、桃文化的报道,多年来,几乎千篇一律,没有了新闻点,记者也失去了“兴趣”。
一次下乡,与通讯员偶然的谈话,让记者眼前一亮:“李村可行,每年北京的市场都给他们村请戏班。”原来,由于该村出产的水果品种优,口感好,个大,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为了能及时收购,获得村民的认可,北京新发地等市场连年集资为该村请戏班。记者去该村实地采访,写出了《北京四大市场为桃农请戏班》的报道,这个报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县桃产业的繁荣,荣获了当年河北省新闻奖二等奖。
一个电话引发的市民爱心热潮
2006年底,一位读者韩大姐打来电话,说快过年了,想捐出一些衣物给贫困山区的农民。这个想法,得到了编辑们的热烈响应,《保定晚报》紧急策划,发起声势浩大的“爱心超市”活动,在春节前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有数千名市民参与其中,爱心超市收到各类衣物、鞋、帽近两万件,书籍3000余册,价值6000余元的米面油和3000余元的文体用品。并组织人员把这些物品分三批送到革命老区,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之后又组织发起“牵手”一帮一扶助贫困生活动,为近百名贫困学童找到了帮扶对象,捐赠的“牵手”资助金近6万元人民币。“爱心超市”系列报道获得2007年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
多听、多看、多想于平实的生活中,好新闻可能就在眼前,关键看你能不能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