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做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

2011-04-16□程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9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传统

□程 静

(伊犁晚报,新疆 伊宁 835000)

努力做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

□程 静

(伊犁晚报,新疆 伊宁 835000)

发展少数民族新闻事业不仅是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媒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使命。本文以新疆伊犁河谷民族新闻事业、民族文化现状为例,对民族新闻事业和民族传统文化保护进行了思考。旨在为当前民族文化保护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事业、媒介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参考。

少数民族文化 保护 本土媒体使命

少数民族文化现状

民族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写照,又是这个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民间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动力,因此,在物质生活异常丰富的今天,如何保护、挖掘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构建良好的民族区域环境,是新闻传媒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保护和传承当下各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以新疆伊犁河谷为例,该区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这些民族共同形成了伊犁河谷独特的地理、文化特征。历史上塞人、匈奴、月氏、乌孙、突厥、回鹘、契丹、蒙古、哈萨克等著名的草原民族一个个地出现在伊犁河谷。直至清朝统一新疆之后,伊犁多民族的移民社会才逐渐稳定下来,形成了现在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俄罗斯族等41个世居民族的局面。

作为亚欧大陆草原游牧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伊犁河谷同我国北方民族史和新疆、中亚的历史息息相关,在这里,世代相承的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等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手工技艺、杂技与竞技、传统医药应有尽有。在这里,草原岩画、突厥石人,连绵的古葬到古建筑群,无论是哈萨克毡房里的奶茶还是牧羊人的歌声,都见证着从古到今这里曾是游牧民族生息、驰骋的历史舞台。伊犁河谷文化是我国北方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丝绸之路、中西文化、宗教文化的汇集融合的主要区域。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渗透,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带来的结果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正趋向流失。一些物质的、非物质的民族文化遗产正在悄然淡出我们的视线。如:高大雄伟、墙壁厚实、斗篷式大屋顶的俄式建筑已渐渐湮没在新起的高楼之中。草原岩画、突厥石人、古建筑群正在逐渐消亡殆尽;非物质文化方面,“黑撒”这种在哈萨克族民间流传了数百年的活态口头文化,现在正面临消亡的危险,文化遗产传承人已年过半百,年轻一代因学习任务繁重,没时间练习或者根本对本民族文化一无所知等现象层出不穷。

少数民族文化趋向流失原因

是什么导致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趋向流失?笔者调查得知:

第一,一些专门依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从业者,对民族文化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

第二,对于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方面还存在不足,如一些传统手工艺由于缺乏人力、物力资源,导致失传或无法制作。

第三,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特别是年轻人在全面、迅速地接受新的文化艺术后,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追逐流行时尚,渐渐摒弃原有的传统文化。很多艺术品只在农牧区、旅游景点和特定场合使用。

第四,一些传承民间工艺的能工巧匠们没有得到组织和社会团体的肯定和帮助,他们创作的美观精致的作品只展现在家庭和较小的生活范围内,没有机会得到更广泛的流传。另外,熟练掌握传统制作工艺的老一代民间艺术家已经为数不多,健在的大多年老体衰,并且缺乏正规的传承体制。

第五,媒介特别是本土媒介对少数民族地区物质、非物质等传统文化宣传力度不够,如电视、报纸等各大主流媒体在民族文化上更多倾向于消息、人物通讯、专访等形式,缺乏全面深入的综合、深度报道。以至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普及率、知晓率底,更谈不上人人保护的高度。

媒体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

少数民族文化和传媒的关系

那么民族文化与传媒之间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笔者认为是共栖而存,既冲突又和谐。文化的一个特性便是超稳定性,而实现其超稳定性的一个主要手段便是传播的持续和不断扩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与传播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并且相互影响。

首先,传媒产业所获得的较大发展与其所依存的文化资源日益深厚不无关系。以伊犁河谷为例,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伊犁河谷形成自己的文化积淀。这些深厚的文化积淀“虽然不具备现代传播覆盖全球的快速与同步,却可以避免共性文化同步覆盖所导致的文化个性的消失,得以更多保存原生态文化的真性真情真趣。”其独特的文化资源成为该地区传媒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因为,一般来说,多样性的文化自然要求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与其相对应。这对于我们传媒产业的市场细分和定位有着指导意义和作用。

其次,传媒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将有助于区域文化经济的发展。如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贝伦,在以前只是在锡伯族传统节日期间或者锡伯族群众之间进行演出的一种舞蹈,很少被大众所熟知。2005年,伊犁州开始重视上报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以来,伊犁州直各大媒体开始关注本地民族文化,2007年《伊犁晚报》以锡伯贝伦为题,采写了图文并茂的《追寻阳光下的舞者》专题报道,引起了广大读者的热烈反响。国内外许多报刊、网站纷纷转载。许多伊犁读者来电、来信反映:居住伊犁几十年了,也从来没有见到过正真意义上的锡伯贝伦舞蹈。也正是如此,当年锡伯贝伦正式申报成功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08年,锡伯族“贝伦舞”留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期间多次参加地州、自治区、国家级文艺汇演并在演出中多次获奖,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和好评。此后,《伊犁晚报》派专人深入各县市挖掘鲜为人知的伊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刊发了《新疆曲子,一曲传唱三百年》、《伊犁木卡姆,琴弦上的家园》等图文并茂的特别报道,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媒体舆论环境和少数民族文化环境

由于区域、时效、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制约,多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并不为世人熟知。分析原因,除了传统文化本身的作用外,媒介的舆论宣传也不可忽视。笔者认为:一种民俗活动、民族文化会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而产生变异,会随着主流媒体宣传倾向而发生重大的变化,因此,来自媒介特别是本土媒介的推动和支持,会有力地促成传统民俗活动的恢复、发展和繁荣。有了民俗活动这块土壤后,文化传人就有了大显身手的天地,民间歌舞艺术就有了发展传承的条件。反过来,这块土壤自然也就有了富足的养料,能滋养出优秀的民间文化传人,滋养出传承民间文化的精英。

本土传媒应成为宣传少数民族文化的主力军

要保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有好的赖以生长发育的土壤和环境,即“文化环境”

要保护好民族文化这块土壤,培育“文化环境”,必须让受众从民族文化中感受到生活的愉悦、快乐和对故土的热爱,让他们在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活动中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情致和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与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这些基础上,各种乡土艺术、民间信仰等就会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媒体特别是本土媒体应该审时度势造就民族文化氛围。不惜版面深度报道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情致和魅力。

媒体应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构建一种具有现代性的生活理念,营造一种凝聚和激励人的社会氛围

尽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许多与现实社会、自然环境及时代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而被称为落后的东西,但它的文化底蕴有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成分,尤其是它的文化内核具有极强的超稳定性。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不是与历史的割裂,而是一种扬弃的传承。传承的方式是深入发掘其内涵,融入现代文化内质,吸纳现代文化信息,增强其在当代社会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如果一个城市的媒体格调低俗,热衷以“八卦”为噱头,以“恶搞”为妙招,成天围着“星、性、腥”转,让那些既不真也不善更不美的事儿大摇大摆地成为媒体的常客,经常成为媒体焦点热点,不可能把一个城市的文化引向高端,在整个城市培植起高品质的文化生态。

文化类专刊、专栏应发挥优势,为弘扬“民族文化”服务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随着媒体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近些年来媒体间文化类专刊、专栏的面貌又有了很大的改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培养文学新人为主的文学副刊,到二十一世纪初以新闻性和服务性见长的综合性副刊,再到今天大量涌现挖掘整理地方传统文化,全面介绍地方文明史的文化性副刊,在副刊中开辟专门的版面系统整理和介绍地方文化,几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做地方特色文化副刊,已成为众多报纸尤其是地方性报纸做强特色的重要举措之一。

如果我们要追寻有用的信息,地域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限定。地域性产生有用性,产生接近性。新闻价值的地域性已经公认,新闻事件在某一地方是否有传播价值,是构成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某事件在甲地发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因而它几乎没有什么新闻价值;而同样是这个事件,而发生于乙地,却是绝无仅有的稀罕事件,因而它就有着较高的新闻价值。其实文化类专刊、专栏也是同样道理,只有具有地方特色的稿件、专题才能受到本地读者关注,这就是接近性。地方报纸的发行范围主要在本地,其读者对象也主要是本地人,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风土人情是地方报纸副刊形成自己独特个性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同时也是普及、传承、保护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

以节日文化、民俗文化为主线,搞好民族文化报道活动

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宗教信仰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节日文化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地方媒体应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作用,在尊重各民族风俗的基础上,大量组织举办各族群众性文化活动,以丰富各族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也应该尝试将群众文化活动进行社会化运作,在广泛宣传动员的基础上,以招标的方式聘请组织者,政府提供经费或予以经费资助,不仅保证文化活动的群众广泛参与和民族特色,同时也极大提高了媒体的知名度和收益。文化类专刊、专栏具有地方特色,专题做深、做透才能受到本地读者关注,以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形成自己的文化魅力。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传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