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原理工大学为例谈高校建筑风格动态
2011-04-14刘小旦
刘小旦 侯 达
1 综述
以“戊戌变法”为社会背景,清政府宣布实行的“新政”,兴办学堂为其教育改革之主要内容。1901年,山西巡抚岑春煊将当时太原两所书院——晋阳书院和令德堂书院合并,并命名为“山西大学堂”。早在1900年,“山西教案”事件与1901年“庚子赔款”事件,在中国传教20多年的英国人李提摩太提议“从赔款中拿出五十万两返还山西,每年支付五万两,用来在太原建立一所西式大学”,就这样在山西大学堂增设西斋,原有部分称中斋。中斋校址暂设在文瀛书院,西斋校址临时设在皇华冠学台衙门西院皇华别墅。从此山西大学堂文理兼备,相得益彰,形成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综合性大学办学特色。辛亥革命后,山西大学堂改为山西大学校,列入国立范围,称为国立第三大学。1931年改称山西大学。
1951年,山西大学工、医、文院系分别独立成为太原工学院、山西医学院、山西师范学院,其财经学院并入中国人民大学。山西大学的建制从1954年1月15日公开声明正式撤销,原有的山西大学一分为三独立建院,太原工学院校址设在原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也就是太原理工大学的前身。独立后的山西师范学院于1954年迁至南郊坞城路[1]。
太原理工大学经过百余年的传承与发展,随着山西工业大学,山西矿业学院,山西纺织工业学校的陆续并入,太原理工大学已经建设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文、管、经、法、体、美、军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府,是山西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也是国家中部地区重点建设的五所高校之一。
2 学校建筑风格的分析
2.1 创立时期——中西交融的建筑风格
在20世纪初期,我国传统文化虽然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但这并不能就此压倒我们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及其建筑形式。这一时期我国的传统建筑仍然很活跃,学校作为文化传播地之一,其建筑特征必然会体现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主要表现为书院建筑的延续。
山西大学堂中斋是传统文化在建筑上的体现,西斋是西方文化在高校建筑上的表达。据记载“西斋教员住东北隅洋式宿舍,其前面是西斋各科教室。中斋教员住西北隅中式瓦房,其前面是中斋各科教室”[2]。可见其传统建筑在高校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山西大学堂由于中西两斋教学内容不同,中斋主要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在观念上表现为对西式教育和西式建筑形式的排斥,故中斋教室和宿舍都采取传统做法。校内西北隅和东北隅为中式瓦房,中轴线上大礼堂后面的大成殿就是传统建筑重要性的表现。山西大学堂牌楼为四柱三楼牌楼式建筑,具有中国书院古色古香的韵味,是纯传统建筑的体现(见图1)。图书馆建筑则是传统建筑设计手法与新型材料的结合,屋顶采用传统卷棚硬山式,砖墙承重大量运用,使得其造型做法延续传统大屋顶和柱廊开间,但在体量上比书院建筑更气派,建筑形式与传统书院的建筑特征有相似之处(见图2)。
山西大学堂西斋建筑受西方建筑文化影响明显。作为学习西方科技文化之一的校舍建筑,也就理所当然的采用了西化的建筑形式。山西大学堂工科大楼是西方折中主义建筑在高校建筑中的表现,这主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折中主义建筑思潮在欧美国家盛行一时,表现特点为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任意重组成各建筑经典式样。它没有固定的风格而是把古希腊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历史上的建筑形式加以运用。这种建筑思潮对我国建筑有很大影响。
总之,在山西大学堂的创立时期,学校的建筑风格,既有受中国传统书院建筑影响,也有受西方建筑的影响,呈现出“折中”风格的建筑样式。
2.2 奠基阶段——“苏联”式建筑特征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社会受到苏联社会主义思想和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建筑样式具有明显的“苏联”式特征。开始注重校园环境规划,出现了公共艺术设计建设。由于经济水平所限,20世纪50年代初的建筑特点是重视功能、朴实无华、砖木结构居多。在风格上也体现出了现代主义的手法和样式。1952年,建筑思想逐渐与当时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结合,“苏式”风格成为学校建筑的主流。重视实用和功能、建筑形式追随苏联提出的“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之口号;而后期受现代主义影响较多。
在苏联社会主义影响下,太原工学院建成的教职工宿舍1, 2号楼,学生宿舍1,3,4号楼,教学主楼,压力加工实验室,土木馆等建筑具有“苏联”式建筑特征。建筑总体平面布局规整,建筑采用了“大屋顶”样式,注重实用与功能,宿舍楼的檐口、屋脊、漏窗、花栅和入口等处,不做装饰,删繁就简。
建于1956年和1957年的机械馆和电机馆都属于典型的欧式建筑的延续(见图3),建筑形式上主要模仿原山西大学工科大楼。只是平面布局上和真正意义上的欧式建筑有很大不同。机械馆采用“工”布局,在左右两端多出对称的体块,打破了西方折中主义三段式的造型,形成横向五段式布图,即“苏式建筑”风格。这主要是受苏联社会主义建筑风格的影响。
20世纪中期,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开始传入中国,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了本土现代主义建筑,但由于受苏联建筑的影响与文化大革命的时代背景,故没有形成建筑设计主流。文革结束后,在根据当时经济条件,满足功能、注重经济性的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主流。
于1974年开始规划建设,我国国内著名建筑设计师王孝雄设计,1986年建成的图书馆是这一时期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见图4)。图书馆设计以“工”字形平面布局,以实用功能为主,即“功能决定形式”,注重建筑的经济性,并采用框架结构,建筑共为四层。学校的现代主义建筑还有行政主楼、水利馆、5号学生楼等等。
2.3 发展阶段——以现代主义为主,建筑呈现多样化,注重校园公共环境建设
20世纪90年代后,高校校园建筑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学校建筑受到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影响,建筑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同时期也出现了为满足功能需要的高密度建筑,但这时期的高密度建筑已不同于50年代一味追求功能最大化、不加任何修饰的“方盒子”建筑,而是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开始考虑建筑的艺术性,在建筑中开始出现装饰性构件,主要表现为后现代主义建筑。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人数的增长,校园本身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与城市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一样,也越来越城市化,高层建筑开始出现;重视校园的绿化与环境营造的校园公共艺术设计成为校园建设的重点。
2004年开始建设,2006年竣工的多学科实验楼是在原土木馆的基址上建设,位于校图书馆东侧,电机馆北侧(见图5)。平面设计主要特点为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满足实验室实用和功能的要求。在造型处理上,设计师采用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结合传统手法的运用,没有过多的细部装饰,主要通过体量的对比来体现建筑的美感。建筑的西面部分采用灰色系砖块形花纹装饰墙体,与南边灰色系电机馆和西边砖块形纹理的图书馆相呼应,在宏观上与校园总体规划相协调,在微观上与场地环境相协调。
教学主楼设计者注重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性能和造型整齐简洁,构图灵活多变,即“形式追随功能”为理念,从功能的角度出发,调整形态间的组合关系,整个建筑按功能分成几个部分,体现了由内而外的功能主义设计方法。建筑外立面采用淡米黄色压光面砖,每层以暗红色面砖加以分割,把实用空间通过功能单元组合,形成连续的整体,与环境有机的协调,是现代学校典型的功能复合性及高层建筑在学校的运用(见图6)。
太原理工大学科技楼,是具有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建筑样式。建筑结构是对现代主义风格的调侃,设计师在方方正正的建筑体顶上开了个口子或者说是戴了个博士帽。其讲究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文脉性与装饰性。用隐喻的方式处理建筑形式,但还是功能主义的,从根本上没有违背现代主义的思想基础,只是对建筑加以装饰和调侃。
近年,学校规模不断增大,校园人数增加。根据地方的特色,学校历史文化以及未来的发展,学校对校园进行改造和景观规划,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同时也积淀学校的历史文化与尊严。
太原理工大学——清泽园位于学校大门,办公主楼和图书馆等中轴线上,中轴线的左右两侧是历史较早的“苏式”建筑,被校园内主干道环绕,有壁画,雕塑,绿地等景观带,表达的是一种文化开放性,强调与学校整体环境的融合,和谐统一的景观。
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小广场景观规划位于校园中心广场,校园餐厅的对面,以圆形广场为中心,中间配以红色雕塑,色彩醒目,视觉主体突出。周围配以绿地,还规划有走廊、通道和雕塑,符合学院环境,突出学院的特色。
3 结语
通过太原理工大学百年建筑发展与演变,我们可以总结为:山西大学堂创立时期的校园建筑风格,一方面受中国传统书院建筑的影响,另一方面受西洋建筑样式的影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筑风格受到苏联社会主义国际背景及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建筑样式具有明显的“苏联”式特征。开始注重校园环境规划,出现了公共艺术设计建设;在二十世纪七八九十年代的建筑样式受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也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样式表现为多样化,出现了许多高层建筑,同时更加重视校园环境建设,注重绿化空间,校园公共艺术设计增多,校园环境更美。
总之,大学校园建设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时间、地点及经济条件的变化会使校园的建筑与规划呈现不同的面貌。通过分析校园建筑风格的动态变化,使我们认清学校规划形态和建筑形式,总结出我国近代大学校园建设的特点,为今后校园建设的发展指明方向。
面对当下山西省正在规划建设大学园区,在新校园的建设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在如何对百年高校建筑样式与历史文化的态度上,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校园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和利用高校历史建筑,保证校园建筑文脉的延续。在新校区整体搬迁中,是否可以在新校区中对校园典型建筑进行复制或按比例放大,保留原校建筑文化特色。
2)重视校园公共艺术建设,结合地方特色、学校的历史文化,建设更加富有特色的高校景观。
3)高校建筑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建造反映时代特色的建筑样式。
4)加强对校园绿地面积的建设,营造更加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活。
[1] 刘金兰.百年高校建筑文化动态分析——以太原理工大学(原山西大学堂)为例[Z].1992.
[2] 常世华.学府之光——山西大学九秩人与事[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2.
[3] 尹 青.建筑设计与流派[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