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浙西古村落景观的人文特色★

2011-04-14徐淑娟周晓兰

山西建筑 2011年17期
关键词:古村落村落景观

徐淑娟 周晓兰

1 概述

在人文荟萃、东南形胜的浙江,散落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古村落。浙江是个山脉纵横的省份,纷繁交错的天目山脉、天台山脉、雁荡山脉分东、中、南三路,覆盖了浙江2/3的区域,全省山区密集占70%以上,自古即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山水相隔,使浙江诸多古村落历经现代文明的冲击而得以保存。无论是自古以来的穷乡僻壤,还是交通重心发生位移,相对的封闭毕竟带来了宁静,凝固了岁月,为我们留下了古代人聚空间的活化石。

浙江古村落星罗棋布,分布极广。浙江西部古村落主要分布在龙游、兰溪、浦江、武义、东阳、江山、永康等地,这里地处要冲,历代兵患频繁,村落对防卫功能较为注重。同时,这里又是政治文化人才辈出的地方,所以村落规模都比较大,较为强调生态理念和风水概念。以金华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龙游的三门源,武义的郭洞,俞源,兰溪的诸葛村和长乐,建德的新叶村,开化的霞山,江山的廿八都,东阳的卢宅,永康的厚吴,诸多古村落灿若星辰,蔚为壮观[1]。

景观(Landscape)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特征、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区域。它是独立的客观存在,同时又凝聚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它从本质上反映了人和自然的文化信息,体现了人们的价值思想和文化信息,是当地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具有突出的人文特色[2]。

2 古村落之选择

在村落形态中,相地选址是最为关键、首要的问题,古人认为村落基址好坏关乎村落及宗族的兴衰,“卜其兆宅者,卜其地之美恶也,地之美者,则神灵安,子孙昌盛,若培植其根而枝叶茂”。浙西山川秀丽,群山逶迤,峰峦叠嶂,为建筑风水的表演和发展提供了大好舞台。在村落的营建过程中,无一不受风水观念的制约,其村落选址的典型模式为“枕山环水面屏”。风水观念指导着人们去占用有利的自然空间,获得大自然的恩赐,趋吉避凶,把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统一协调起来,达到宗族繁荣昌盛。在景观意境上,可谓是“青山面面拥流水,以绕柴门,翠幄重重垂清阴,而落院宇,堂开绿野,阅陌上之桑麻池畜锦鳞,侯门前之剥啄,珠帘初卷,翡翠来巢,春水方融,鸳鸯并浴,间栽杨柳,不殊西子湖头”(《叶氏宗谱》)。

1)以村落所倚之山为龙脉,村落选址强调主山龙脉和形局的完整,认为村落所倚之山的轮廓线,也就是山之形势,易曲屈起伏,蜿蜒而伸,横向展开阔大,形成屏障之势为佳。例如,龙游三门源北边倚靠着峰峦起伏的千里岗山脉,山势较高,层次深远,形成一道天然屏障,阻挡着冬季北面来的寒流,迎接南面和煦的阳光,形成良好的小气候(见图1)。在景观上,景象深远,气势磅礴,林木葱郁,云蒸霞蔚,四时光色交错,多姿多彩,充满生气。浙江建德新叶村始建于宋代的嘉定年间,倚靠着玉华山与道峰山。整个村落的建设布局以天地合一的阴阳九宫卦象之数进行设计布局,按“九九归一”的天人合一的卦理哲学,把村中近百条巷、弄、户、房纵横交错地将连成一个有机统一的建筑群体。

2)水是农耕社会中的第一命脉,“吉地不可无水”“凡水来处谓之天门,若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处谓之地户闭。夫水本主财,门开则财来,户闭则用不竭”,论及水形,宜“湾环曲折”,若“直流直去”则“下贱无比”(《博山篇》)。武义郭洞(元代至元三年1337年)、淳安芹川(元初1301年)、永康厚吴(宋嘉定十年1217年)等许多保留完好的古村落村内溪流纵横,秀水弯弯,清澈如镜(见图2)。

3)以人工构景为补救,诸如在村落水口处修建阁、塔或是栽种一丛树木,即是对一村之始的导向,也是村中宜人之场所,溪流潺潺,花红柳绿,塔楼伟立。好的村落环境应该是好气场的表现,其景观要求内容丰富且有生机。武义郭洞便与龙山原始森林相依相伴了千百年,村规规定:在这个山上砍一个树枝,就要砍掉一个手指头,要是砍掉一棵树的话,就要砍掉一条胳膊。正是有着这样的村规族训,才为后人留下了郁郁葱葱的景观资源。

在这些傍山傍水的村落里,自然景观秀丽无比,建筑融入到了自然景观中,人在其间和谐共处。吸引着众多的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连忘返,“吸引我们的是一种‘情结’,一种深深扎根在我们民族精神里的文化情结,也就是所谓的‘桃花源情结’”[3]。人们的审美潜意识里总是愿意在古色古香的古朴自然美里得到一种愉悦与满足。

3 古村落的文化特色

1)布局的文化特色,风水意向特征。村落布局形态即是形式上可能的补救,更是一种精神信念和一种蓬勃的繁盛需要。武义俞源太极星象村系明朝开国谋士刘伯温按天体星象排列设计建造。早期,俞源旱涝交替,常发瘟疫,民不聊生。刘伯温经过仔细勘察,为俞源设计了一个新的蓝图:他认为俞源四周有十一道山岗环绕,有灵瑞之气,但村中的溪流太直太硬,把瑞气都带走了,只有将直溪改为曲溪,设计成太极图,与十一道山岗形成黄道十二宫,才能把村中的瑞气留住。他还进一步设计了天罡引二十八宿的村庄布局,在村中按北斗星状挖出了七口池塘,即“七星塘”,要求俞氏后代按他的布局建造房屋。从此以后,俞源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百业兴旺,据史料记载,俞源自刘基改造村落布局以来,其他各地俞姓大户慕名迁居,豪富多达28家,田地广布方圆50里;人才辈出,仅明、清两代,即出过尚书、抚台、进士、举人等260人;600余年来未曾发生过一次洪灾;村民比附近村的人长寿,史称“长寿村”。

兰溪诸葛村整体结构是诸葛亮第27代裔诸葛大狮按九宫八卦设计布局的,整个村落以钟池为核心,钟池半边池水半边地,刚好似一幅阴阳太极图,两边各设一口水井成了阴、阳鱼的眼睛,全村环池排列,八条小巷向外辐射,使村中的所有民居自然融入坎、震、巽、离、坤、兑、乾、艮八个部位,形成内八卦,而周边巷子大都比较直,小弄纵横相济,似通非通,似连却断,似通却闭,村中建筑则千门万户,面面相向,背背相承,整个布局犹如一张蜘蛛网,又宛若一座迷宫。以村外八座小山环抱整个村落,天然形成了一个外八卦。从而促成了内外八卦天然精妙地结合,充分显示出村落的创始者非凡艺术与精心构思。也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布局使得古村具备了一定的主动防卫功能,从而能使之完好无损地保存至今。

2)宗族文化特征。村落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社会,由于传统习俗的力量,加之某些物质、经济力量的联结(如祠堂、家谱、族规族训等),在村落里,宗族活动都是传承村落家族文化的有效形式,如祭祖、修族谱、祠堂、婚丧嫁娶等。永康南端的厚吴村与缙云接壤,全村8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姓吴。

3)耕读文化特征。“耕”为生存之本,“读”是升迁之路,是村落传统农业社会的生存形态,“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由于江南的自然气候的关系,一年四季分明。农民可以利用下雨天,或者是遇到农闲的时候,通过半耕半读,以此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这也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文化理念。郭洞虽在深山,但世世代代崇尚教育,培育子孙立志读书,报效祖国,这成了郭洞的民风之一。400多年前,郭洞就由第8代祖荆山公创办了私塾“啸竹斋”。清康熙年间,扩大规模改为“凤池书院”并作读书歌一首“一代绝书香,十代无人续。书不读,礼仪薄,纵有儿孙皆碌碌……”世代相传。在明、清两代,并不富裕的建德新叶村民勒紧裤带,举族集资,在村口修建了抟云塔和文昌阁,以祈求文运昌盛,叶氏族人津津乐道于科举和仕途。为鼓励族中子弟获取功名,整个叶氏宗族不遗余力在物质、经济、家族地位上给予倾斜,甚至在村里纵横交错的窄巷中,专辟几条平整的青石板路,且每条路都通往学校,为的就是让读书人“足不涉泥,雨不湿靴”。

4)商业文化特征。“宁为鸡首,不为牛后”“见微知著,以小博大”“勤俭刻苦,自强不息”。

开化霞山自古就是浙西通往安徽、淳安的咽喉,境内从石撞岭至祝家渡有十华里唐宋古驿道。南宋建都临安后,安徽、江西及本地的木材和其他土特产经霞山古埠,沿钱塘江水道通往杭州,故日渐繁华,形成一个以古商埠,古驿道为依托,向四周扇形发射的大村落。明成化年间大学士商辂回乡省亲途经霞山,曾感喟叹曰:“十里长街灯光通明,百停木筏不见水道。”江山的廿八都镇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的仙霞山脉中,是一个小盆地。古镇群峰拱卫,峰峦叠翠,南有小岗岭水库,引水沿廿八都溪从北到南萦回而过一水纵贯,景色殊为秀美。国道205经本镇入闽,是之三省边界的重要集镇。

综上所述,从浙西古村落的景观选择而言,以村落依山傍水的方式,实现人、宗族与自然景观的和谐,把人们的生活、命运和理想追求与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

[1] 墨 岩.浙江古村落地图[J].浙江古村落地图,2003(10): 40-41.

[2] 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 陈志华.楠溪江中游古村落[M].上海:三联书店,1999.

[4] 徐 蕻.对传统古村落旅游开发发展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0,36(2):15-16.

猜你喜欢

古村落村落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