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厚积薄发 继往开来:科技界将承担更大责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2011-04-14

食品与机械 2011年6期
关键词:食品科技理事会科学技术

厚积薄发 继往开来:科技界将承担更大责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于2011年10月11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科协、民政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出席开幕式。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步正发会长在致辞中表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是中国食品工业快速发展中,一支具有较高素质并汇聚了学、企、管三方专家的优秀团体,是推动我国食品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学会依托自身科技优势,坚定地站在产业创新的前沿,在推进“国家食品科技思想库”建设,促进学科繁荣发展,推进科技与产业对接,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等工作中取得了不凡的业绩。他希望新一届理事会以食品工业“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为起点,在新的征途上能够承担新的使命,在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科学实践背景下,大有作为。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潘蓓蕾在发言中表示,第四届理事会自2007年3月成立以来,已经近5年。其间在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理事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学会工作取得了扎实而显著的进展。这种进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食品科技的社会需求加大,食品科技在现有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下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风险交流及公众教育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科技在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中承担重要责任”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第二是学会集结了中国食品界最优秀的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和群体优势,服务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第三是“有容乃大”、“有为方有位”等工作理念成为深入学会机体的基因特征。学会在实现自身整体实力提升的同时,也承担起食品科技振兴与产业进步的重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正以自身有价值的工作服务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孟素荷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在会上做了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她在报告中指出,本届理事会在中国科协、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领导下,在潘蓓蕾理事长的带领下,在全体理事及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学会工作取得扎实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构建食品界的学术共同体。在“有容乃大”理念的指导下,学会的组织建设始终强调跨行业的包容特征;强化在“和而不同”中的学科交叉;注重产业链不同区段的人才互补。学会各分支机构和地方食品学会以其对专业领域的深耕及地方食品工业的引领,构成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面向全国的网络优势。同时,依托《中国食品学报》、《食品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及《中国食品工业与科技发展报告》(蓝皮书)的载体优势,侧重于以国家和全局的视角,从科技创新、行业发展、理论研究3方面,俯视中国食品行业的进步,从而推进了学科进步与繁荣。

二是开展高质量的学术交流。从2007年至2011年,学术会议频次逐年上升。学术交流的方式已逐渐呈现出向两端发展的特征。其中,综合交叉的大型学术年会,已逐渐形成品牌;而小型专业会议因具前沿、应急特征,成为解决行业热点问题的有效平台。将学术年会向学科交叉、综合性强的方向上引领,形成学术交流、科技奖励的国家平台。通过与美国食品科技学会(IFT)、日本食品工学会共同举办“中美论坛”、“中日论坛”,体现国际化与交叉性。以“研究院所长会”及应用类专题等新的工作版块,适应行业的创新需求,使年会的受众体加宽,价值提升。

三是在食品安全工作中有所作为。高端对应政府需求,力促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全球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在华成立并召开国际食品安全论坛,用国际化的视角把脉中国的食品安全。学会秘书处通过将大会观点进行认真梳理,归纳成《中国食品安全面临5大挑战》的政策建议,报送相关政府部门,使科技界的观点得以传播;中间服务于行业,参与多项标准制修订及风险交流工作,为政府部门的风险评估与风险交流工作予以科技支持,体现科技工作者在食品安全中的责任与担当;同时,还以建网、建库、建团队的方式,培育了食品安全公众科普的体系。

四是加大开拓国际科技资源。作为学会的优势及第四届理事会工作的亮点,通过“深度延伸”国际交流成果,服务于中国食品工业需求。2008年,与国际食品科技联盟于上海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世界食品科技大会”,以2 200余位代表,其中960名外宾参会的一流阵容,创国际食品科技联盟之最,也成为中国食品科技、产业界合作的成功案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在国际交流中正以自己的“有为”,实现中国在国际食品科技界中的“有位”,并为更多中国科学家被世界所广泛认知打开通路。

五是加大科技支撑、对接和创新力度。第四届理事会期间,学会积极承接政府部门转移的相关职能,形成科技评价工作的重要突破。学会全面参与了《国家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制修订工作,还参与编写《2010年中国食品安全报告》。同时,科技创新形成势头。学会不仅设立了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还持续推动大规模的“学生校园创新”活动,多家知名高校和大型食品企业参与其中。此外,强化科技与产业的对接。4年来,学会共承担中国科协各类项目24个,包括《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食品安全应急科普机制研究》等若干专项课题的研究颇具深度。

孟素荷深有体会地说:“5年中,学会最主要的转型是从对企业服务的生存性依赖,上升为对自身科技优势的再造与价值提升,收入来源的主体由企业转变为国家。这一改变,显示出学会生存环境的变化及承接政府项目能力与水平在快速提升,对企业的依赖降低,从而为体现学术团体的公益性特征,提供了可靠的经济保证。”

会上,经过选举程序产生了由257名理事组成的第五届理事会,新一届理事会集中了食品科技、企业及管理层的优秀代表,拥有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及省市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36名,具有高级职务资格的人员占全体理事78%,高端、权威、人才荟萃的特征十分鲜明。在本次大会上,孟素荷当选为新一届理事会理事长,陈坚、潘迎捷、曹小红、李琳、罗云波、胡小松、饶平凡、贾志忍、王延才、蔡木易、刘秀梅、蔡永峰、李永敬、孙宝国、周光宏当选为副理事长,邵薇当选为秘书长。为感谢不计名利、为食品科技和学会事业依然奋斗的老一代食品科技工作者的引领,大会对曾担任过第二、三、四届理事长的潘蓓蕾教授授予名誉理事长荣誉,并由第五届理事会向尹宗伦、顾景范、李士靖、张肇范等4位,尤新、孙颎、肖德润、林汝法、梅方权、蒋建平等6位老科学家分别颁发了名誉副理事长和顾问证书。

在随后召开的五届一次理事会上,新当选的领导成员就构建“中国食品科技思想库”、《中国食品学报》——打造精品期刊、加大公众科普 强化风险交流、国际交流工作等内容,畅谈了学会未来五年的工作设想,并就将于11月3日在上海召开的“第八届年会暨第六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的筹备进展进行了汇报。

会议期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还向北京食品学会等12个优秀学分支机构、地方食品学会的集体,石彦国等12名优秀学会工作者颁发了证书和奖杯。

猜你喜欢

食品科技理事会科学技术
《食品科技》杂志社
本刊理事会理事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郑州麦飘香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山西藜元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河南正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第六届第二次理事会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