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集科技优势 聚焦产业热点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六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在上海召开

2011-04-14

食品与机械 2011年6期
关键词:食品科技学会食品

聚集科技优势 聚焦产业热点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六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在上海召开

转型期的中国食品工业需要更深刻的战略思考与科技支撑,这是从11月2日~4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六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上传出的信息。此次会议,是继2007年、2009年之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再次携手美国食品科技学会(IFT),将该学会年会与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合二为一的盛会,来自国内外70余所大学、20余个研究院所,50余家企业的主要领导人、20余个相关组织的专家、教授、企业家、管理者及百余名年轻的在校大学生共450余人参会,显示出国家级学术平台的巨大影响和号召力。创新、安全、教育、评价,成为会议关注的四大热点。

中国食品科技与产业面临诸多挑战

食品工业是中国工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政协常委、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潘蓓蕾在致辞中指出,它承载着13亿人口的“全球第一大食品消费市场”和居民日益提高的消费能力,成为扩大内需的主体,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她说,在本次会议上,我们深切关注中国食品科技与产业快速发展背后的诸多挑战:关注粮食安全对中国食品工业的影响;关注食品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关注风险交流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缺失;关注行业自主创新突破瓶颈的挑战;关注食品高校的人才培养;合力破解中国居民日益严重的营养、健康问题,对转型期的中国食品工业提供更多的战略思考和科技支撑。

中国食品科技需加大原始性创新

创新是科技与产业健康发展的不竭源泉,是科技与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需求;食品安全则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一五期间中国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食品消费需求,同时也提醒我们,必须对食品安全给予足够的重视。

进入十二五时期,对于食品产业来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地需要科技支撑;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食品科技的知识普及;对于食品科技工作者来说,这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尽管各方都已意识到食品科技在现有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下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风险交流及公众教育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但是怎样依靠科技创新为产业服务,为食品安全保障服务,是整个食品界都在深刻思考的问题。

为此,本次大会特邀国内外数位知名专家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破解。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贾敬敦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杨新泉处长、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蔡威教授、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谢敏强、上海海洋大学校长潘迎捷教授、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候任主席、福州大学饶平凡教授以及来自企业的丹尼斯克研发副总汉斯·埃尔贝克·佩德森博士、味好美食品有限公司中国区副总裁李裕昌先生等人的大会报告有效地体现了此次会议的层次与水平,更体现了各界对于产业创新和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17位优秀科学家分获“突出贡献奖”与“杰出青年奖”

中国食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企业家和科技管理工作者投身其中,为这一事业努力拼搏。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推动行业快速、健康发展以及中国食品科技、产业界在国际舞台中的地位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为表彰这些杰出人士为中国食品科技与产业做出的贡献,经科技部、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批准,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原有4个专项奖的基础上,今年增设“杰出青年奖”、“突出贡献奖”两个人物专项奖。本次会议上,举行了2011年食品科技界最为隆重的颁奖仪式,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突出贡献奖、杰出青年奖以及优秀论文奖的颁奖。陈君石等11位突出贡献奖、倪莉等6位杰出青年奖获得者受到表彰。同时,29篇论文奖获得者也受到表彰。

校长论坛:破解中美两国食品专业的教育困局

当前中国已经有250余所院校设置食品专业,一方面以此为基础使得中国拥有了世界上数量最为庞大的食品科研群体,同时每年为食品科技与产业界培养了大批的毕业生,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企业需求间差距明显,这是中国食品教育面临的困局。对于食品科技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热点话题。在美国和欧洲,当前很多优秀青年在选择研究方向或者工作方向时,较少考虑食品专业,而是选择金融、经济、计算机等新兴专业。未来的食品科技工作者在哪里?欧美的许多高校为此产生了很大的担心,并已经开始调整食品专业的课程设置,使其能够吸引更多青年人的加入。

中美两国食品教育的问题不同,但就整体而言,我国的食品专业教育与国际一流的食品专业人才培养仍存在较大差距。为此,本次论坛特别设立了“校长论坛”,旨在为中美的食品高校校长之间建立一个沟通平台,在互相借鉴中共同提升。潘迎捷校长和美国农业部前副部长任筑山博士担纲主持人,来自美国北卡大学校长詹姆斯博士等作为特邀发言人做了专题发言,并与参会代表进行互动沟通。论坛吸引了中国食品高校食品专业领导人的目光,因为这里可以提供人才培养的借鉴和思考。

风险交流:聚焦中国食品安全的难点

《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以风险分析框架作为基础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这是中国食品安全管理的重大进步。将风险管理作为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其实施有效管理,将创造不可低估的价值。良好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完备的食品安全法律和政策;工业界需要切实履行责任,认真落实食品安全保证措施;教育机构、学术界在为政府和企业制定食品安全法规政策和实施措施的同时,也有责任提供针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识教育;消费者也需要具备一定的食品安全基本知识,同时能够形成独立的食品安全判断能力。

因此,一个完整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各界的共同配合,才能使得食品安全得到根本的保证。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相对薄弱,使得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认知状况与食品安全的真实情况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无法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撑。为此本次论坛特别设立“风险交流与风险管理”专题,从科技社团、食品企业、科研机构等不同角度来探讨对于风险交流与风险管理认知的理解,为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提供帮助。

两大热点:食品经济与海洋食品

海洋食品是食品大学科中的富有资源特色与产业优势的重要学科研究开发领域,消费多元化,以及对安全、营养食品的不懈追求,让人们对海洋食品投来了更多关注的目光。海洋食品也随之从幕后走上前台,以蓬勃、健康的发展态势,成为中国食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海洋食品时代正在来临。本次会议在以往海洋食品技术专题的基础上,首次举办海洋食品发展论坛,就海洋食品研发及其产业化展开研讨。

食品经济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近年来引起各国高度关注。从食品工业到食品产业,从产业到食品经济,显示了食品产业链的延伸及发展。食品经济论坛是本次会议设立的中文论坛。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中心团队组织的论坛,就食品国际贸易、消费者研究、企业责任以及食品安全的经济学研究、食品安全事件对食品贸易的影响等展开了别具一格的讨论。

技术专题:聚焦行业科技热点和学术前沿

本次会议围绕新产品新技术、食品安全与检测、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化学与生物技术等4个技术专题展开研讨。这些专题的主持人大多为学科带头人,在背后提供支持的是他们各自的专业团队,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精心挑选了部分活跃在科研一线、具有创新研究成果、业内具有重要影响的主题报告人,形成了主题报告的强势阵容;他们以严谨负责的态度,从222篇征文中筛选报告,最终形成了反映行业科技热点与学术前沿的专题安排。这些报告人和与会代表共同分享了他们的最新成果。

学生创新:播下希望与创新的种子

会场还看到许多洋溢青春笑脸的青年学子们。始于2006年、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企业在食品高校共同开展的学生创新竞赛,今年已发展到7个,特别是今年更将学生创新的主题从工艺扩展到人文,从产品创新进入对中华饮食文化之源的探寻中,获奖团队在会议期间举行的颁奖仪式上受到表彰。业内人士表示,它将有效推动校园创新,对我国食品产业科技创新队伍的梯队建设,对新一轮食品产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于2007年首次举办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研究生论坛,到今年已是第四届。本次论坛除了安排学生报告外,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小松教授就“如何成就未来食品精英”的报告、优秀论文奖获奖代表的报告、学生创新竞赛获奖者的发言以及日本专家的报告,吸引了年轻学子的注意力。

培训班:对应需求,形成亮点

利用学会在国际领域的重要影响和地位,针对国内食品科技与产业界的需求,邀请国际一流专家在会前开办培训班已经成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会议的一大亮点。此次会前培训班分别设置了两个主题,分别是食品风味感官科学和食品防护。

食品风味感官科学培训班由中美两国学会共同主办,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承办。讲师分别为该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赫伯特·斯通博士和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学院院长肖作兵教授。食品防护是与食品安全完全不同的概念。食品防护策略是通过多方努力来预防食品供应链中的故意污染。本内容由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和美国食品保护防御中心共同主办,为来自政府、工业界、以及学术界的参会代表提供了共同学习有关食品防护实用信息的机会。学员表示这将有利于为全球范围内的食品安全供应链做出贡献。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在会上表示,伴随中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学会的年会被赋予了更多、更广泛的内涵,会议上形成的科技界共识,体现出了学术交流在食品科技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年会已逐渐形成品牌,吸附力增强,并从单一的学术交流向行业创新、科技评价、人才培养等更宽的领域延伸,我们也正为将年会办成中国食品科技界集权威、高端、前瞻为一体的综合性交流平台而努力。

信息窗

猜你喜欢

食品科技学会食品
《食品科技》杂志社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郑州麦飘香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山西藜元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正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食品造假必严惩
学会分享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