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征象分析(附6例颜面部病例)
2011-04-14荆州市中医医院放射科湖北荆州434000
(荆州市中医医院放射科,湖北 荆州434000)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即骨纤维结构不良,本病为体细胞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1基因突变引起的骨骼内纤维组织异常增生而致病,基因位点在20q13.2[1]。一般在幼年时期发病,至儿童或青少年时才出现症状,男性多于女性。搜集2000年至今本院6例颜面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平片及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进一步探讨其影像学特点与临床关联。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搜集2000年至今本院6例颜面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平片及CT资料,患者均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6~12岁,平均年龄7岁。所有患者均行平片及CT平扫,其中2例行CT多维重建。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为头部局部畸形或伴有疼痛,可见头部不对称或有局部骨性降起,其中4例有眼球突出和鼻塞症状。临床血像分析、血磷、血钙血碱性磷酸酶一般均正常,血常规无异常。
1.2 方法
所有病变共累计10个病变骨,患者均摄头颅正侧位,CT平扫,2例CT平扫后多维重建(冠状位及矢状位)。
2 结 果
病变部位:单骨病变3例,多骨3例。单骨病变:左侧上颌骨2例,右侧上颌骨1例;多骨病变部位:右侧上颌骨及颧弓2例,左侧上颌骨、颧弓蝶骨1例。
2.1 平片表现
①密度改变:10个病变骨中6个呈均匀一致高密度或致密影,3个呈不均匀骨质密度减低区,1个呈混杂改变,但以致密为主。致密性骨病变改变中平片上病变骨呈致密性表现,无明显密度不均改变,1例混杂性病变骨中有少许散在分布骨质密度减低区,减低区边缘部分清晰,部分边缘欠清晰。3例呈骨质密度减低区病变中,病灶骨中呈多囊状,部分病灶骨中可见分隔样改变,骨皮质厚薄不均。②形态与边缘改变:所有病变骨与正常骨边缘清晰,8例病变骨呈不同程度膨胀性改变,2例无明显膨胀改变。
2.2 CT表现
①密度改变:平片上10个病变骨中,6个呈均匀一致高密度或致密影在CT上有4个表现为骨质密度更高密度区,还有2例可见高密度区中小斑片状密度稍底区,边缘清晰。平片上3个呈不均匀骨质密度减低区病骨中,发现了钙化,钙化形态呈点状、小斑片状改变。②形态与边缘改变:8例病变骨膨胀性改变,且可见病变骨与正常骨边缘清晰,但走行形态不规则,其周脂肪间隙、肌肉受压推移,但其周脂肪和肌肉无浸润表现。③多维重建上,矢状位及冠状位从两个方位上进一步显示病灶细节。
3 讨 论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病理上,病变区正常的骨组织大部为灰白色坚韧的纤维组织所替代,若病灶内有出血则呈棕红色。由于有散在的骨组织残留于纤维组织内可呈砂砾状,有时可见小的软骨结节和囊性变。受犯骨的骨皮质由于病变的侵蚀可变薄和膨胀,骨皮质的内壁也可光滑,也可有峙状突出。组织学检查可见病灶中成熟程度不同的纤维组织和新生的骨组织。在不同病例或不同部位的病灶中,两者有比例上的不同。新生的骨组织常是未钙化或钙化不全的骨样组织,但是也有钙化较多者,有时可见软骨组织。临床上病程进展缓慢,发生在头部时,患者可见头部形态不对称,同时还伴有鼻塞、眼球不同程度突出。
一般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平片表现为:①病变仅侵犯一骨者为单骨型。②病变侵及多骨者为多骨型,最常见,其中部分病例病变只发生于身体的一侧。③除了骨骼病变之外,还有皮肤棕色色素沉着、性早熟(女性多见骨骼发炎、成熟加速者,称阿尔布赖特综合征)。血像分析、血磷、血钙血碱性磷酸酶一般均正常。在颅面骨常单侧受犯,其X线表现可以分为下列3种:①硬化型:多见于颅底骨和面骨,受犯区骨密度均匀增高,骨质增厚,与正常骨分界可清楚或不清。②囊肿型:多见于颅盖骨,颅板病灶多数为平房,少数为多房囊状,其密度可呈磨砂玻璃状,或更透亮,一般有一增白边缘,并呈膨胀状使颅骨内、外板变薄,尤以颅骨外板之膨出形态改变为著。③混合型:多见于颅盖骨,受犯区骨膨胀增厚,骨板可厚达6~7cm,也以外板变薄膨出为主,病灶中密度不均匀,其中有呈磨砂玻璃状,也有更为透亮的区域,另外也有更为不透亮的片状增白区,病变范围常较广泛[2]。
本组病例中临床上和文献上报道大体一致,而具体在平片、CT表现上通过本组结果分析与文献上略有差别。①病变骨X线分型:硬化型、囊肿型和混合型[2],多见于颅面骨。本组病理几乎发生在上颌骨,有颧弓骨2例,蝶骨病变1例。②病变骨影像学表现以致密性为主,平片上表现与文献大体一致,但在CT表现上却略有不同。首先CT可以发现平片(图1)上不能发现的征象,在致密性病变骨中骨质密度改变有更高密度区(图2、3、4),这或许与病变骨所含成分不同,以钙化或者病灶内出血后钙化有关,密度减低区病变骨中CT可以进一步显示病灶细节。本组病例中发现了钙化,钙化形态呈点状、小斑片状改变,分隔状改变中CT上还可以发现分隔形态弯曲不均,厚薄不均。形态与边缘改变上8例病变骨膨胀性改变,骨髓腔与骨皮质边缘模糊不清,且可见病变骨与正常骨边缘清晰,但走行形态不规则,其周脂肪间隙、肌肉受压推移,但其周脂肪和肌肉无浸润表现。
图1 平片柯华氏位
图2 CT冠状位显示密度明显升高
图3 CT重建横轴位显示广泛性骨质密度升高
在本组病例中,颅骨浸润只有1例,这与本组病例数偏少有关,但在病灶形态上骨板增厚并不能表现。本组病例只表现为骨皮质与骨髓腔分界不清,大部病灶呈膨胀性。多囊型在本组上只发现多发性分隔状改变,分隔壁厚薄不均,走行形态弯曲不整,骨皮质呈厚薄不均改变[3]。
混杂性表现应与畸形性骨炎区别,后者颅骨增厚,密度增高兼稀疏区而呈棉团状,骨板模糊,尤以外板形态改变为著,可以消失不清。颅底骨受累而常出现颅底凹陷表现,其他骨骼可有骨纹粗乱等典型变化。此外,后者发病年龄远较前者为大,并有血清中碱性磷酸酶增高。
CT还可以反应病灶内有无钙化、出血,病灶内骨髓腔形态、骨皮质与骨髓腔分界,分析病灶周肌肉及脂肪间隙。多维CT重建进一步反应病灶细节,是对轴位图像重要的补充,由此可见平片的基础上CT是判断病灶数量、范围、临近组织有无浸润最主要的诊断手段,更能反应病灶骨的病理结构关系。
图4 矢状位重建—分隔状弯曲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平片虽然在诊断上能够满足临床需要,但对于颜面部病变,由于重叠较多,病灶数量、范围并不能十分确定,而CT可以完全充分显示,且多维重建还可进一步了解病灶周肌肉和脂肪间隙有无浸润,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更确切的资料。
[1]白人驹,马大庆 .医学影像诊断学 [M].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30.
[2]上海第一医学院编写组.X线诊断学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619-620.
[3]陈晓丽,王振常,鲜军舫 .颅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和MRI诊断 [J].放射学实践,2009,24(8):88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