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病人标识腕带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应用

2011-04-10长江大学荆州临床医学院荆州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湖北荆州434020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1年29期
关键词:腕带我院护士

(长江大学荆州临床医学院 荆州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湖北 荆州434020)

病人标识就是对在医院接受治疗的病人使用准确而可靠的方法进行身份标识以方便识别。病人标识腕带是病人标识的一种,通过使用特殊设计的腕带,将标有病人重要资料的标识带系在病人手腕上,以保证病人在院期间所有的治疗、检查和护理得到正确识别。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于2010年10月开始对手术病人使用标识腕带,于2011年1月起对所有新入院病人有效执行标识腕带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标识腕带的介绍和使用

1.1 标识腕带的介绍

腕带属于一次性物品,由无毒、防过敏的医疗专用塑料制成,表层光滑,方便书写,腕带两端有防止脱落的一次性钮扣。如图1,共12个孔,邻近两孔间距约1.2cm,适用于9~23.4cm的手腕周径。腕带分红色与蓝色两种。

图1 我院制作的标识腕带示意图

1.2 使用方法

我科从2010年10月开始对手术病人使用标识腕带,为女性病人使用红色腕带,男性病人使用蓝色腕带。由责任护士在手术前1日进行手术宣教时发放。2011年1月起对所有新入院病人由责任护士在接诊病人作入院宣教时施行标识腕带管理。统一用圆珠笔清楚、准确地填写病人的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诊断、过敏史,备注处填写科室电话号码。手术病人则在术前1日由责任护士填写患者手术信息后再次戴入手腕上。信息经双人核对无误后松紧适宜地佩带在患者的手腕部,以能容纳1~2指为宜,防止脱落或影响血液循环,并向病人及家属交代其用途及注意事项(不可随意调换、涂改或拆除腕带)。在患者出院时由责任护士拆除。

2 讨 论

2.1 执行标识腕带制度取得的效果

2.1.1 护理工作质量得到保证 我科耳聋患者因听力下降出现倾听困难,咽喉疾病患者因疼痛或声音嘶哑而无法出声,老人或幼儿因食道或气道异物病情危急等,这些常见疾病因素出现多方面的沟通困难,同时周边邻县市农村患者多,不同的地方方言也造成护患沟通方面一定的听说缺陷。病人标识腕带的出现,可避免仅仅依靠口头称谓或以病床号进行病人识别的做法。因为病人有时会疏忽或不在意随口误答,有时则是由于某些原因不能回答[1]。正确的患者身份识别使护理工作质量得到更多的保证。

2.1.2 极大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责任护士在为患者进行宣教和佩戴标识腕带的过程中,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沟通,同时告知标识腕带的用途及注意事项,满足了他们对信息的需求,对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感到被重视,提高了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了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提高了对医疗护理行为的依从性。如对手术患者而言不再担心手术时出现差错,对婴幼儿、有抵触情绪不配合或答非所问者,因能起到有效的核对作用,这样使患者及家属在心理上都能产生安全感,提高了满意度,又减少了差错事故的发生。

2.1.3 体现科室规范化的管理 标识腕带自使用以来,根据我科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的反馈意见,认为它是防止错误识别的一种好方法,对保障患者的安全有重要的意义,医疗护理工作中也无差错事故出现。患者标识腕带为规范化医疗管理提供了先进可靠的辅助工具,有效地防止了因错误识别患者引发的医疗事故,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管理效率,也是医院现代化、正规化医疗管理的发展方向[2]。

2.2 存在的缺陷

2.2.1 健康教育不到位 ①有护理人员如实习护生不知道腕带有什么作用,未说明目的和意义,或只是浅层次的告知患者作用,未使患者了解腕带在医疗安全中的重要性,导致患者不理解不配合;②在护理记录单上未记录并双签名,患者出院时护理单上也无相应的安全方面的记录;③病人转床后病人的信息没及时更换,住院期间有时会忘了佩带腕带。

2.2.2 腕带方面的缺陷 ①手写资料有时太潦草难以辨认,无法获得准确信息;②使用不规范,容易造成信息遗漏;③重复书写加重护士工作负担;④不能快速、有效、正确地与医院信息系统建立数据链接。

2.2.3 患者方面的缺陷 ①部分患者不了解佩带腕带的作用,觉得戴了和没戴一样,也没医生和护士看,认为喊自己的床号和姓名就足够了,依从性差,会扯下腕带;②不想让熟人知道自己患病了,佩戴时也提醒自己是患者,感觉伤心;③觉得戴着不方便不舒服,尤其是洗澡的时候,也有人局部皮肤过敏;④有患者觉得可有可无,在医护人员要求和解释目的及意义后,仍认为是多此一举的东西,扯后不愿再佩戴。

2.3 改进建议

2.3.1 加强全院医技人员关于腕带知识的学习 传统的查对方法是通过呼唤姓名、床号、以及使用床头卡来确认患者的身份。但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沟通困难增加了查对工作的难度。使用标识腕带后,在执行护理操作、病人转接和交接班、留取标本、输血治疗、接受手术治疗时,均能通过标识腕带准确地辨识病人[3]。病人住院期间到超声科、放射科等辅助科室做检查时,因其手腕上有醒目的标识,如病情发生变化可使病人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置,增加病人的安全。因此我院的各个相关部门都组织学习了卫生部 《实施患者安全目标指南》等制度,每位医技人员都应了解和准确核对腕带标识。

2.3.2 最好使用打印格式统一的腕带 ①从病人住院或接受治疗开始,病人标识的使用范围涵盖医院的各个相关部门,我们在使用过程中要对其不断改进,因此这种标识必须准确而且统一。由医院发放的腕带设计简单,样式单一但不统一,腕带能附上科室电话最好。②在国外住院病人使用条形码腕带已经比较普及,在对病人进行任何医疗服务前都使用条形码腕带识别病人身份。美国健康医疗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 ration of Health Care Organization)国家病人安全目标要求,应用条形码病人腕带,将与病人的自动用药系统、输血系统、样本采集系统、治疗系统等结合使用来增强安全性和提高质量[4]。我院信息技术不断推动着医院流程再造,希望我院也能普及条形码腕带的使用。

2.3.3 重视对患者及家属关于腕带知识的宣教 随着住院患者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法律意识的增强,护理安全成为重要课题。关注患者安全,保障患者安全,共同协调护患关系,是护理管理和临床护理人员的重中之重[5]。传统的 “三查七对”观念延续了近百年,已经在人群思维中根深蒂固,不仅是患者还是医护人员均认为护士能严格执行 “三查七对”,给患者进行操作时呼叫患者让其回答,或者核对床头卡足以能对患者进行识别,觉得核对腕带是多余的,而且这种确认患者身份的方式对人们来说还是新观念,因此要广大患者接受腕带这个近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就需要医护人员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反复宣教,并在医疗行为过程中注重腕带核对制度的执行,对患者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数据显示,美国每年约有4.4~9.8万例患者因医疗差错而死亡,与医院年入院3.366万例患者相比,计算出每名入院因医疗差错导致死亡的危险率为0.13%~0.29%[6]。笔者认为病人标识腕带的使用是一项合理可行的改革措施,随着医院信息系统、网络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改进标识腕带,必将减轻对患者身份的识别负担,增加医疗护理安全,将医疗差错降至最低。

[1]彭阳,李银平.全科医疗中的病人管理 [J].成都医药,2004,30(2):120-122.

[2]杨万里.住院病人管理应把握的问题 [J].成都医药,2004,30(2):320.

[3]李印庆,赫晓莉,王树英,等.身份腕带在心血管外科病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J].护理管理杂志,2007,7(9):57-58.

[4]苏和伟.一切尽在腕部:利用条码腕带增进病人的安全 [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5,11(2):67-69.

[5]王春秀.执行患者安全目标 落实患者健康教育 [J].护理学杂志,2010,25(7):15-16.

[6]李蕊.辨识是病人安全的保障 [J].中国护理管理,2006,6(4):45-46.

猜你喜欢

腕带我院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一种新型新生儿腕带在新生儿身份核查中的效果观察
我院顺利迎来2016级新生
PDA系统及二维码腕带提高PICU患儿输液安全性探讨
儿科有陪病房标识腕带佩戴依从性调查及护理对策
“电人”腕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