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猪的动态保种模式
2011-04-14
莱芜猪是我国华北型优良地方猪种,是我国地方猪种的宝贵基因库。莱芜猪经过几十年的保种选育与利用开发,成功实现了在保种中进行利用,在利用中进行生产,在研究中进行提高,在开发中进行保存的良性循环机制,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莱芜猪现已成为全国许多地区单位生产与育种的首选种质素材,已成为开发高档特色品牌猪肉的优秀种质资源,已成为生产优质商品猪肉优良的基础母本。
一、开展猪种普查,制定保种方案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业务部门和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十分重视莱芜猪的保护,数次制定修订了发展规划和保种选育方案。
二、建立保护场,组建保种群
为更加有效保护莱芜猪种群,1973年和1976年先后建立了国营泰安地区莱芜猪育种繁育场和莱芜县苗山种猪场。1978年和1982年先后两次组建保种群体,并进行莱芜猪本品种群体继代保种选育。2000年建立了存养莱芜基础母猪200头的高标准原种场,形成了完善的保种繁育生产体系。
三、进行保种选育,保纯优良基因
保纯优良基因,提高生产水平,是莱芜猪保种选育的基本原则。在保种同时,还探讨进行了莱芜猪高繁、肉质、抗逆性状等方面的分子遗传标记研究,初步筛选出了对产仔、肉质、抗逆性等性状影响较大的遗传标记和主效基因,指导了莱芜猪本品种选育的基因型选择。通过选育,使莱芜猪的不良性状得到改善,经济性状得到提高,遗传性能更加稳定,有效的保纯了优良基因。
四、开展性能研究,挖掘特性种质,为保种做技术支撑
保护优良种质特性是保存工作的目的,在莱芜猪保种选育的同时,挖掘出了其繁殖性能、肉质性能、杂交优势性能和抗逆性能等优良种质特性,为莱芜猪的保种提供了理论支持,为其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五、开展经济杂交,在生产利用中实现动态保种
商品生产利用是保存工作的最有效措施。为满足市场需求,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莱芜猪开展经济杂交,生产商品瘦肉猪,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30年来累计推广莱芜猪及大莱杂交优良母本30万头,增产仔猪200万头;出栏二元、三元、四元杂优商品瘦肉型猪1000多万头,增产效益20亿元。发挥了莱芜猪基础母本的作用,极大地满足了市场需求,有效促进了莱芜猪的保护工作。
◎莱芜猪的抗逆性图示
六、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彰显莱芜猪价值,提升保存意义
莱芜猪饲养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为深入挖掘莱芜猪科技文化资源,2010年,通过对莱芜猪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挖掘,建成了“莱芜猪科技文化馆”,系统的展示了莱芜猪独特的品牌文化魅力和历史价值,对提升莱芜猪文化内涵和促进品种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七、育种创新,培育新种质,提高利用水平
莱芜猪在保种和杂交生产利用的同时,为了拓展种质资源,从1994年开始,经过10年的持续选育,培育出了具有高繁和肉质优特性的专门化母本新品种——鲁莱黑猪;为提高商品瘦肉猪生产水平,2000年开始培育优质肉猪配套系。至2006年,先后培育出了两个瘦肉型猪配套系——鲁农I号猪配套系和欧得莱猪配套系。新种质的培育成功,促进了商品生产,提高了莱芜猪的利用水平。
八、开发特色品牌产业,拓宽利用渠道,提升经济价值
2006年,制定了莱芜猪产业化开发方案,组织成立研发机构,建立莱芜猪繁育生产体系和特色品牌优质肉猪生态养殖基地,打造特色猪肉品牌。几年来,莱芜猪开发已形成良好的市场基础,已成为山东省的亮点品牌,年出栏达到了2万头,极品猪肉每千克200多元还供不应求。莱芜猪的开发,拓宽了利用渠道,提升了其经济价值。
莱芜猪保种育种科研工作经历了从80年代开始建场组群保种选育—新品种培育—产业化开发里程碑式的三个重要阶段。总结这三十年的工作,可以概括为1、2、3、4。即:1个中心:就是始终坚持以保种选育为中心。2个特色:就是围绕莱芜猪肉质、繁殖这两个优良性状做文章,研究利用。3个创新:一是保种方式创新,坚持动态保种,在保种选育的同时,开展经济利用杂交生产,以生产利用促保种工作;二是育种创新,在本品种选育的基础上,以莱芜猪独特优良性状作为育种素材,培育新品种(系);三是开发利用创新,与企业联合,利用企业的资金、市场优势,做大莱芜猪特色品牌产业。4个结合:一是与政府结合,争取各级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二是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相结合,夯实莱芜猪基础性研究;三是与企业结合,引进企业,促进事业,四是与科研业务项目结合,通过争取国家、省、市各类项目的实施,保障莱芜猪保种与利用工作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