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电影声音创作的重要性及其民族化
2011-04-13□汤瑞
□汤 瑞
(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在电影中,声音及其表现形式是难以捉摸的,这一现象正说明了声音技术具有强大的威力,因此笔者认为声音虽然仍未被人广泛注意,却能够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对于烘托影片气氛,表达思想主题具有重要作用。
一部影片中的声音元素是非常丰富的,人们一般把声音分为三类:语言、音响和音乐。音乐是最受注目的声音元素,苏联著名电影音乐理论家切列姆兴在他的《有声影片中的音乐》一书中指出:“音乐继续着语言的作用并使之更深刻,达到语言所不能够表现的紧张性和情绪。音乐的情绪感染力较之语言是要丰富得多。”电影《泰坦尼克号》和《野蛮女友》的主题曲在片中的使用有异曲同工的作用,都起到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渲染气氛,推动影片主题升华的作用。可见电影的声音元素在表情达意,烘托主题等方面具有画面所无可替代的强烈效果。
一、声音创作的重要性
声音元素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声音的设计是电影创作当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而且不同的影片由于其风格不同,导演会采取不同的叙事方式和拍摄视角,更重要的是在声音创作的选择和使用方式上也会有很大的区别。
电影《一个也不能少》是张艺谋较早期的作品。故事讲的是一个远离城市喧闹的山村里,通过一群孩子来讲述农村的教育现实以及社会对山区孩子的关注。影片既要表现孩子们的思想、生活,又要表现他们与外面世界、新环境的隔绝。声音本身就是信息,表现外面城里的世界、新的生活可以用声音来传递,影片中录音师用城里街道上行驰的汽车声、商场里的音乐声等来替代画面上的直述,在表现影片所统一的风格的基础上体现“静与动”——静静的山区与喧闹的城市的强烈反差。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老爷娶了四房太太,他到哪个太太屋子里过夜,哪个屋子就点起红灯,哪个太太就享受着锤脚的待遇。镜头对准代表封建势力的深宅大院,用声音即剧中佣人给太太锤脚的音响,分别在画内和画外用大响度夸张处理过的声音使观众听出这是哪个房间发出来,间接说明老爷在哪位太太处过夜。这个夸张处理的锤脚音响把老爷对女性的歧视揭露出来,其作用胜过语言,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这两个片例充分说明声音创作者对于声音创作的把握,直接影响影片的叙事和质量,从而为整个作品服务,也说明了声音创作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电影艺术效果的影响,强调了进行声音创作的重要性。
二、声音创作与民族化
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国际上是否受到应有的重视,首先体现在这种文化自身的价值。在人类历史上做出过伟大贡献的古老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阿拉伯文明和中国文明之价值,无可置疑。“‘在每一个国家之中,都有一种中心精神在对外放射。’(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这个‘中心精神’就是法国学者洛里哀所说的民族的‘先天的倾向’,普列切夫所说的‘民族的精神本性’,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文化——心理模式为主的民族性。”
电影民族化是指各民族的电影作品都以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民族精神,尤其是以反映本民族的文化——心理模式为主,并且注重创造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夏衍曾经说过:“我认为电影民族化,最根本的一条是用电影这种‘成套’引进的外国形式,来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包括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环境)的人物性格。……有中国特色的人,有中国特色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必然要包括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感情、伦理、道德。……中国人有中国人独特的长达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人有不同于外国人的伦理道德、行为准则、表情语调、风俗习惯,这才是中国的特色”。
综观世界各国的影片,几乎都毫无例外地从不同角度来表现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本民族的精神风貌,从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这些影片或侧重于外在的民族特色,如民风民俗、风土人情、地域风光,或侧重于内在的民族精神,如民族性格、民族气质、民族文化等。
中国电影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与内涵,这也一直都是中国电影人坚持走的艺术风格。我们的观众深深地喜爱着那些张扬独特的民族精神,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的作品。从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可以看出一条连绵不断的发展线索和民族意愿,呈现出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心理,表达出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的二十世纪中国影坛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影片,尽管它们属于不同的历史时代,尽管它们具有不同的主题和题材,但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无不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生活内蕴,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从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中国影视艺术的民族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首先表现在对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把握与发掘,并且以此作为中国影视作品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核心内容。凡是优秀的影视作品,无不鲜明体现出时代风云与社会变迁,反映出民族生活与民族心理,表达出民族的情感“深层集体心理”。另一方面,几百年来,几代中国电影艺术家们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追求,致力于从中华民族优秀美学传统中吸取精华和营养,并且由此形成了中国电影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中国传统美学有自己独特的体系,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审美方式、审美习惯和审美情趣,中国电影可以从中汲取许多养分。而从中国电影创作实践来看,更是深受着中国传统美学潜移默化的影响,历代电影艺术家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在此方面都坚持不懈地进行着努力的探索。人们不难发现中国电影有一种共同的美学追求:它们都是按照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来表现我们民族的生活与民族的心理。
三、电影声音民族化的重要意义
中国电影所特有的民族风格与民族艺术语言,融合了传统的、民族的文化精神,彰显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近年来带有民族精神的民族化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像《集结号》、《梅兰芳》这类的电影越来越多。树立中国本民族独特风格的电影需要多种因素共同努力,而声音的民族化创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声音创作具有的民族化特征会附带强烈的情绪色彩,声音可为影片创造一种境界,对民族化特征的声音研究能为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发展找到可借鉴之处。
声音设计就是一种创作,取决于创作者的态度。综观我国众多的优秀影片,声音设计体现强烈的民族化在中国电影发展之路上的重要意义体现在:
第一,“电影声音民族化可以传播民族之间的文化。我们看到许多优秀的民族电影,运用电影音乐,唱出民族的文化与心声,描绘深邃的民族精神,这种文化属于全世界。也将民族化真正的意义——普及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一代一代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从而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的思想精髓。”
第二,电影声音民族化可以传达本民族的情感体验。电影声音的设计中能体现出特定的时代,年代,民族,民俗等,体现各个民族的社会生活,传达不同民族独特的文化和不同的人文风俗、审美特点、风土人情,通过声音的设计,使声音的内容和形式体现该民族的风格。恰恰符合电影这种运用视听元素中有特色的元素真实反映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生活,表达强烈的民族情感。具体可以表现为:利用该民族特殊的乐器、舞曲和歌曲等风格鲜明的音乐形式,与电影镜头共同体现民族精神与文化。
第三,电影声音中具有时代特征的声音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面貌。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开头的音乐,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时代、年代和历史背景,使观众通过音乐明确地感受到影片表现的故事背景,以期达到烘托气氛、揭示主题的目的。还有《贫嘴张大民》开头音乐中的一段RAP,具有强烈的现代感,暗示故事发生的年代是受改革开放影响的九十年代初期。
总之,树立中国本民族独特风格的电影需要多种因素共同努力,而声音的民族化创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声音的民族化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可以起到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传达民族精神等方面的话语表达,可以说声音为中国电影创造了一种民族化境界,这使得我们可以更充分认识和理解本民族的文化精髓,更好地了解大众的审美心理和精神需求,从而更好地结合民族化特征,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周传基.广播电影电视中的声音[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
[2]黄会林.中国影视美学民族化特质辨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郑春雨.关于电影中的声音[J].电影人生,19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