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教育培训基地
——校企联合新模式探讨

2011-04-13令狐菊香杜民荣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培训基地校企实训

□令狐菊香,杜民荣

(1.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应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大中城市的改造和扩规促使经济持续增长,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为适应城市规划发展的要求,一大批大中型企业纷纷“退城入园,整体搬迁”,离开市中心,走向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同时享受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区域土地的高额价差,获得了大量的发展资金,“搬迁、改造和提升”已成为企业快速发展,形成规模经济的一条有效途径。高等院校同样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原有狭小的校区逐步成为制约高等院校发展的瓶颈,一大批大专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也冲向了基础设施完善的新规划的大学城和教育园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市场规律,以提高科技创新力和产业结合,以高效益的产业促进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为目的的校企之间,强强联合,实现创新和技术的扩散,为新技术提供孵化条件,促进学校和企业在搬迁中的合作方式的提升——真正意义上的前校后厂,共同投资建设集理论教学、技能实训、生产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教育培训基地就应运而生。

一、建立产业教育培训基地的可行性

产业教育培训基地是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市场规律紧密地联系起来,企业协同学校直接参与了人才培养,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明确化、具体化,学校在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同时,又能充分利用自身人才和技术优势,直接参与了企业的科技创新,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目标。两者虽属不同的法人,但却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在政府的引导下,“贴身”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产业教育培训基地的产生和发展对人才教育和产业发展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1.建立产业教育培训基地是“前校后厂(店)”的新模式

产业教育培训基地是 “前校后厂(店)”的新模式。“前校后厂(店)”是教育部鼓励高职院校采用“前校后厂(店)”的办学模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在2007年4月22-25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的工学结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了教育部2006年14号和16号文件的精神,鼓励高职院校采用“前厂后校”或“前校后厂”的办学模式,目前在全国各省市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产业教育培训基地是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是新形势下“前校后厂(店)”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使企业和高校对各自新区建设都是高标准和高起点,从前期的规划阶段就建立了紧密合作的关系,统一规划,强强联合,目的性和针对性非常明确。

2.创建的产业教育培训基地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校企合作创建的产业教育培训基地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更加紧密,它是以市场规律为导向,结合地方经济的特点,围绕产业发展规划,从人才培养、产品研发、加工制造等各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以此为核心,逐步放散,形成新的产业群,凸显了区域经济的特色,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因而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搭台,企业和院校唱戏” 一般是这种模式产生的基础。太原经济开发区“十二五”新建项目—山西煤炭装备制造业教育培训基地,就是围绕省委提出的“建设以太原为中心的世界煤机产业基地”的目标,依据煤炭装备制造业要高端化,实现由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转变的市场发展需求,按照太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制造(能源装备)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的总体布局及功能要求,本着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太原重型机械集团煤机有限公司及山西新富升机器制造有限公司新厂区的发展规划,管委会牵头出面,按照市场规律,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采取前校后厂模式,共同投资建设集理论教学、技能实训、生产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山西煤炭装备制造业教育培训基地。

3.新建立产业教育培训基地能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产业教育培训基地由企业替代学院的实训基地,学院的停车场、食堂、体育活动场所、小公园等公共活动设施如与企业共享,可以减少或取消企业在这方面的用地指标,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减少的用地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20%左右。

二、建立产业教育培训基地,实现互利双赢的优势效应

建立产业教育培训基地对于企业和学院的新区建设最直接的优势就是资金优势: 投资渠道多元化,降低了投资规模,分化了投资风险,提高了投产效果。在运营过程中,人才培养和供求方面的优势,及推动科技进步,带动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优势,都会持续体现。

1.避免重复建设,降低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果

“有搬有改,不断提升,力求发展”是学院和企业在整体搬迁过程中的普遍要求,通过共同投资建设产业教育培训基地这个纽带,将企业和院校两个或多个法人连接成一个名义上的投资主体。按照统一的规划布局,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建设完善的公辅设施,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可以达到有效降低投资的目的;对于学院,实训基地的建设,一直是大多数高职学院的短板,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而且无法完全满足设备的升级更新,由企业投入,设备、管理等都是由工厂负责,后厂成为学校的实训基地,学校不需要自己办工厂,减少学院实训基地建设经费的支出;对于企业,为职工提供舒适的环境,能够在紧张的生产作业之后,释放工业化生产所造成的压抑和紧张,提高生活的质量,丰富职工文化生活, 这是现代化企业建设必不可少的投入。而企业能有效利用学院必须投入的公共活动资源设施,包括食堂、体育设施设备等,享受校园独特的文化气息的熏陶,感受校园和谐生活的氛围,享受免费的精神文化消费,既减少投资,又能达到最佳效果。

2.优势互补,合力打造高技能的人才

要造就高技能人才,必须经过系统、全面的学校培养和训练,并在实际生产中锻炼成熟,在终身学习中持续提高。因此,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最佳形式和实现途径是校企合作。产业教育培训基地的建立是真正意义上整合了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学院按照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让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理论学习,订单培养、定向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培训为中心,构建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体系,“量身打造”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理论学习阶段,学校可从企业引进高级工程师担任专职教师;或聘请高级技师、技师、艺术大师等能工巧匠和厂长经理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有力增强了专业师资力量,通过不同风格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实习阶段,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实训,由于校企已成为“一家”,因而在学生实训过程中,企业更精心安排,对参加指导的工人师傅进行岗前培训,按照实训计划,定任务、定目标,落实责任制,保证教学设施、原材料供应到位,并在实训期间由实习指导师傅针对学生个性差异进行分类指导。学生在技能训练区进行基本技能实训合格后,可以转到生产加工区进行真实的生产加工训练,学生所学专业与岗位“零距离”,实际操作能力大大增强,避免出现理论和实践脱节,使其步入社会能够直接上岗,并适应岗位能力的需要和职业标准的要求。对企业来说,可以利用学校的教学和技术培训资源,组织有潜力的技能人员,带着问题到学院进行深造再学习,必要时带着课题,与学院的研发机构有机结合,一边学习,一边攻关,个人素质提高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新产品和新工艺,实现企业和个人双丰收。

3.强强联合,推动技术进步

校企合作建立产业教育培训基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高效益的产业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面对日新月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及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取得竞争优势。企业的专业技术团队根据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国产设备与进口设备的差距,确定企业科技创新课题,联合学院的师资和专业人才,成立联合科技创新团队,对企业的产品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制造工艺进行改进,增强技术创新的能力,取得竞争优势,逐步缩短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必要时可通过校企合作同学院共同申报项目,进行产品、工艺的创新。一般来说,学院开发产品更能得到政府支持,企业可以利用学院的社会资源、品牌资源等申报产品、技术开发项目,争取政府各部门的产业发展资金,不仅减少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技术开发的风险。对于学院,获得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支持和技术人员协助,不仅能够加快科研项目的研发进程,同时也为科技成果提供转化的机会,实现创新与技术的扩散,为地方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建立产业教育培训基地,需要解决的一些难题及合理化建议

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都会遇到坎坷,有内部环境所致,也有外部环境所致,需要政府、企业和学院共同克服解决。

外部环境的问题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性质问题,按照土地用途划分,建设学院新校区的土地属于教育用地,是国家无偿划拨;建设企业新厂区的土地属于工业用地,是通过招拍挂有偿取得,二者的性质截然不同。建立产业教育培训基地,将企业和学院紧密联系在一起,必然存在一方变更土地用途,但变更的难度很大,使得很多企业和学院知难而退。建议政府规划部门在考虑城市发展规划时,在经济开发区或教育园区内,划拨一块“自由地”,采取审批准入制度,设立一定的门槛,由符合条件的企业和学院自主组合,自行规划,政府核准之后,再行界定土地性质,土地部门按照土地性质依法供给土地。二是税收政策问题,企业和学院自主投资共同建设的产业教育培训基地与以往的“前校后厂(店)”最大区别在于法人主体不同,以往 “前校后厂(店)”的法人主体只有学院一个主体,因而“后厂(店)”在纳税时,能够享受校办工厂的税收优惠政策;产业教育培训基地有企业和学院两个或多个法人主体,承担的实训功能一样,甚至更出色,但它却必须按照其他工业企业同等税率纳税,企业变相成为“学院”,但却没有待遇。建议税务部门将产业教育培训基地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予以扶持,即使不能给予产业教育培训基地的企业以校办工厂的待遇,也可以按照“三减两免”的税收政策,在它起步阶段予以扶持。

内部环境的问题主要是建立产业教育培训基地,企业和学院必将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但作为两个或多个法人单位,对这一点认识的不够深入,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注重自身的规划,忽视了整体规划;注重了眼前合作,忽略了长远发展;注重了自身的利益,轻视了整体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合作的初衷,妨碍了产业教育培训基地功能的发挥。哈尔滨技师学院探索出的“六合一”的产学研一体化值得借鉴,即车间、教室合一,使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学习,强化企业意识,让学生真刀真枪动起来,确保技能训练到位;学生、学徒合一,学生实践时,既是一个技能学习者,又通过训练成为一个合格产品的生产者,学校与工厂、学生与岗位零距离;教师、师傅合一,专业教师既是理论的传授者,又是操作实习的师傅,克服了理论教师灌一套,实训工场不对号,甚至相互矛盾的问题;理论、实践合一,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块化实训,在实训中学理论,在学理论的同时去操作;作品、产品合一,学生实训时的作品就是为企业加工的产品,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育人、创收合一,学生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生产产品、创造价值的过程,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真正实现在教学中促进生产,在生产中完善教学。

发展是硬道理,建立产业教育培训基地,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学校和企业的积极参与,在探索中不断创新,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为高校和企业深度合作搭起高水平的舞台。

参考文献:

[1]翟艳辉.高等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

[2]成立平.对高职学院科学规划建设的深层次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23).

[3]马文选,聂建武.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5).

[4]蒋丹.论我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6).

[5]吴建设.高职院校校企“双羸”合作机制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

猜你喜欢

培训基地校企实训
国外住院医师培训基地认证实践的特点与启示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对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证的启示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评估与认证一体化实施的思考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