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患者外周静脉应用胺碘酮的护理

2011-04-13魏婷婷孙瑞芳鲁巧丽

实用医药杂志 2011年12期
关键词:静脉炎胺碘酮输液

魏婷婷,孙瑞芳,鲁巧丽

外周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和急救用药及供给营养的重要途径。老年患者血管条件及心理承受能力差,尤其在应用高渗溶液时,易造成血管痉挛、静脉炎和渗出等,重者有局部皮肤变色或坏死等情况。笔者所在科采用外周静脉输入高渗溶液5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03~2011-03笔者所在科进行外周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的老年患者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60~80岁。均患有两种以上疾病,其中急性心肌梗塞患者40例(80%),合并糖尿病患者10例(20%)。患者均应用过胺碘酮治疗,输注时间平均为3~7 d。

2 护 理

2.1 护理评估 老年患者患有多种慢性病,伴有神经血管病变,血管弹性差,末梢循环欠佳,皮肤完整性受损。患者认知程度不同,常感到孤独、焦虑、抑郁、烦躁、悲观、情绪紧张、恐惧,有的存在意识与精神障碍。糖尿病合并心肌梗塞患者存在营养失调、活动无耐力,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和感染的危险。老年患者血管条件差,末梢循环差,输液过程中疼痛、痉挛、渗出、输液不畅等发生率高。

2.2 心理护理 首先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认真做好入院宣教,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存在的问题。适当运用触摸技巧使患者放松,或用肢体语言促进沟通,采取请家属共同参与的方法,及时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和心理支持,针对老年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及对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不断提高认知功能,使其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尽早解除患者紧张、焦虑、恐惧、悲观情绪。

2.3 选择血管 认真观察血管条件,严格判定静脉炎和血管损伤征象,根据应用的药物种类、时间,对选择血管、穿刺部位、进针角度、次数进行全面的计划、评估,再进行输液治疗。对于应用高渗药物胺碘酮选择直径≥3.0 mm血管,观察穿刺部位无硬结、肿胀、静脉瓣。血管选择,原则上由远及近,避免选用靠近关节、硬化、感染的静脉,下肢不作为常规穿刺的血管选择。对于糖尿病患者不采用下肢远端静脉穿刺,对每条血管在一个位置最多穿刺不超过3次。

2.4 方法与技巧 应用胺碘酮时建议单独开放一条静脉通路,使用注射泵注入胺碘酮同时滴注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在保证准确的速度和剂量外,也缓冲了高浓度胺碘酮对局部血管的刺激。非糖尿病患者采取浅静脉留置针的方法。按静脉操作方法穿刺成功,确保输液无外渗。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与静脉炎相关性研究中发现,留置时间3 d内静脉炎发生率最低,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静脉炎发生率增高,建议常规留置时间定为3 d较为合适,既可保证患者的舒适与安全,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留置针的优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不主张应用留置针输注胺碘酮,因此观察更要细心,以减少发生静脉炎的现象,建议更换1次/24 h。护理干预措施:在穿刺点上方2 cm处外敷浸有高渗糖、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和25%硫酸镁(各1支)混和液的5 cm×12 cm三层湿纱布,以不滴水为宜,外面用保鲜膜覆盖其上,以保持湿润,更换纱布1次/6 h,泵入完毕后2 h停止湿敷。25%硫酸镁、高渗糖、利多卡因、地塞米松联合持续湿敷,有效预防静脉炎的机制。硫酸镁湿敷预防静脉炎,主要能直接经皮肤吸收至皮下,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解除血管痉挛,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减轻疼痛,解除局部炎症;高渗葡萄糖为一种脱水药物,外敷后造成高渗环境,能使机体局部细胞脱水,减轻创面及肉芽组织水肿,同时能形成保护膜,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利多卡因是常用于局麻的药物,穿透性好、性质稳定,能阻断注射局部对神经反射的不良刺激,阻断血管内膜的刺激传导,降低血管脆性,从而减轻血管壁损伤,减轻疼痛;地塞米松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抗感染、抗过敏、抗中毒作用,对药物、化学、机械等因素引起的炎症反应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能减轻炎症的渗出、水肿,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因而高渗糖、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和25%硫酸镁联合持续湿敷,通过渗入皮下组织可预防胺碘酮所致的静脉损伤。此方法在使用过程中未发现全身及局部有不良反应,且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疗效显著,保证了患者的用药安全,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2.5 输液护理 输液前护士必须熟悉胺碘酮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掌握药物有关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及监测指标的知识,了解药物用量的换算、剂量和对老年患者用药剂量的限制,严格控制输注速度。对穿刺部位穿刺前局部按摩,输液前30 min用热水袋热敷局部血管,或用50%硫酸镁湿热敷,以利血管充盈,减少血管痉挛。在输液过程中随时巡视,及时发现输液不畅或不通,沿静脉有无条索状改变或血管变粗、硬结现象,穿刺点周围有无皮肤发红、发麻、疼痛、肿胀等症状,按不同程度分为轻度刺激症、中度刺激症、重度刺激症。静脉炎判断标准依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所规定指标[1]。护理时要做到重点巡视,严格观察,认真准确填写输液卡,特别注意病情危重患者在输液时有增加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稍有不慎,后果严重。输液结束后用20 ml左右生理盐水推注再拔针,能通过液体冲洗带走残留于血管壁上的药物,减少对局部血管及组织的刺激,预防静脉炎[2]。拔针后按压时间要足够,抬高肢体40~60 min,以促进血液循环,同时减轻因输液时间过长引起的不适。建议应用过胺碘酮的外周静脉尽量不再输入其它药物。

对应用留置针患者有计划的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要严格判定血管条件,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快、准。在留置过程中应对穿刺点进行密切观察,保持粘贴保护膜清洁干燥,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疼痛等异常反应,及时拔管,并给予局部热敷等。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应用“三消法”消毒皮肤,即穿刺前消毒、穿刺后消毒、拔针前消毒,可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建议消毒穿刺点2次/d,最佳更换粘贴膜的时间为2次/周,如有粘贴膜脱落现象及时更换。

2.6 护理评价 患者的心理状况、营养状况、家庭状况评估,采用护、患、家属共同参与的形式效果最佳。对可能有危险的因素做到早预防、早处理、多观察、多评估。记录要及时、准确、详实、系统。本组患者中发生轻度刺激征12例(2.4%),中度刺激征5例(1%),未发生重度刺激症,未发生局部坏死。外周静脉损伤有轻度刺激症者多为心肌梗塞合并并发症者,有中度刺激症者为心肌梗塞合并糖尿病者。对危重患者采用预防护理干预措施,能防止静脉炎和局部坏死的发生,同时能减轻局部疼痛、血管痉挛、损伤、水肿、渗出等症状。

3 体 会

老年患者因患病时间长,活动量减少,血流速度慢,机体抵抗力下降。尤其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紊乱导致外周血管病变以至血管缺血,感觉、运动神经障碍,容易发生局部感染、坏死、静脉炎、血栓形成。当输入高渗药液时,或使用留置针血管直径≤3.0 mm时,管腔越小,留置针与血管壁机械磨擦机会就越多,会加重对血管内膜的刺激。此外,老年患者血管受生理病理改变的内因影响及外因作用,血管越细,管壁越薄,受损伤时自我修复能力越差,静脉炎发生率也越高。

总之,对老年患者经外周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时,应特别注意到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脆性大,对机械损伤和抗化学性能力下降,产生静脉损伤的并发症多。因此一定要严密观察全身状况、血管条件、心理特征,并根据病情采取系统有效的护理措施,认真做好血管保护。同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用爱心和过硬的技术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和护理,防止各种输液并发症,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治愈例的保证。

[1]辛燕飞,王丽萍,辛秀娥.山莨菪碱减轻甘露醇对外周静脉损伤的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370.

[2]樊君娜,孔令雪,管胜华.静脉注射胺碘酮不良反应的预见性护理[J]. 护理研究,2009,23(11B):2963-2964.

猜你喜欢

静脉炎胺碘酮输液
中药涂擦联合TDP治疗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
颈枕输液袋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39例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82例分析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82例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