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方式 调结构 上水平开创纺织工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2011-04-13夏志林

山东纺织科技 2011年1期
关键词:纺织建设企业

夏志林(, )

1 2010年及“十一五”全省纺织行业工作回顾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全省纺织行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全省纺织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1.1 主要经济指标稳定增长

1.1.1生产总量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5895户纺织工业企业,生产纱731.01万吨、布139.07亿米、服装35.28亿件、化学纤维93.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8.69%、12.92%、21.69%和15.34%;实现销售收入7819.69亿元,利税767.78亿元,其中利润490.2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82%、37.78%和40.05%,“十一五”时期年均分别增长21.98%、23.73%和25.15%;产销率达到99.29%,比上年提高0.67%。

1.1.2出口稳步回升。2010年全省纺织品服装出口创汇173.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纺织品出口85.85亿美元,增长28.2%;服装出口87.41亿美元,增长16.4%。“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0.26%。

1.1.3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恢复性增长。2010年5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完成投资446.98亿元,比上年增长17.47%。施工项目1081个,同比增加43个;新开工项目792个,增加126个;竣工项目637个,增加79个。

1.2 精心组织行业运行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认真贯彻国家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宏观经济政策,大力实施行业调整振兴规划,及时掌握生产要素及相关政策对行业经济运行的影响,努力克服行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紧缺、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保持了纺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3 大力推进调整振兴 产业升级步伐显著加快

“十一五”期间,把结构调整作为行业重点工作扎实推进。突出抓好服装、家纺两个产业链建设,促进上下游产品对接交流和配套发展,产业链逐步完善。规模以上企业服装产量由2005年的17.7亿件增加到35.28亿件,年均增长14.8%;家用纺织品成为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2010年底,全行业共有省级以上产业集群30个,其中国家级19个,分别比“十五”末增加21个和10个。全行业有中国驰名商标30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40个;有中国名牌57个,山东名牌156个,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加39个、44个,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1.4 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 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技术改造步伐,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技术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协会作为参与单位,成立了以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依托的“新型纺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经省经信委确认依托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等单位(企业)建立“山东省新型纺织面料行业技术中心”等4个行业技术中心被授牌;鲁泰、如意、南山荣获我省首批工业设计中心称号。截至2010年底,全行业共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7个,其中国家级10个。拥有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全行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2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0项,二等奖27项,三等奖56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45项;省科技发明奖一、二、三等各1项;获山东省产学研展洽会金、银、铜奖各两个。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由海龙集团研发的“年产45000吨粘胶短纤维工程系统集成化研究”项目、由如意集团等单位联合完成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及其产业化”,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评出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11个,其中一等奖3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3个。2010年评出省纺织优秀QC小组31个,优秀质量信得过班组10个、质量管理小组先进个人12名。

1.5 积极开展节能减排 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行业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法规和行业规范,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积极开发和使用先进节能减排工艺、技术和装备,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行业节能减排不断取得新进展。2010年,如意、愉悦、孚日、康洁集团等企业获“低碳山东”模范单位称号。2010年,淘汰印染落后产能2.1亿米、化纤落后产能2.45万吨。

1.6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行业高度重视高级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评选出“山东省纺织工业首席技师”84名,其中31名被评为“山东省首席技师”,8人被评为第三届“山东省有突出贡献技师”。

1.7 深化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发展的文化内涵逐步提升

多年来,全行业坚持以人为本,把企业文化建设渗透到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企业形象塑造、品牌建设各个环节。一是强化了宣传教育工作;二是加强了争先创优工作;三是在深化创新方面,一大批企业走在全国同行业前头。凤凰、即发、鲁泰、海龙、德棉、兰雁等14家企业围绕中心、紧贴需求,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创新,相继获得了“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荣誉称号。2010年我省纺织行业有15个单位、76位个人荣获“全国纺织行业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扎实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发展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提高了职工素质,提升了行业发展内涵。

总结“十一五”工作,我们的主要体会是: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调整振兴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坚定信心、积极作为、科学务实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的精神动力;坚持两个市场一起抓是实现纺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强化管理创新是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基础;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有机结合是推进行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改革开放是保持行业发展活力的重要源泉。

2 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2.1 从有利方面分析

一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产业结构正进行新一轮调整,各国普遍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孕育重大突破,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以信息技术和新能源革命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国纺织业在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的竞争中具有新的机遇。二是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政府投资将更多地用于改善民生,调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内需;信贷资金将重点向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等领域倾斜,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支持。三是我省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为纺织产业整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重大契机。四是经过多年发展,全行业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特别是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应对风险挑战、攻坚克难的经验和能力不断增强。

2.2 从不利因素分析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经济危机的影响仍在蔓延,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经济不稳定因素较多。对我国纺织品稳定出口和拓展外需形成新的压力。二是近期央行连续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将对企业融资产生一定影响。三是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挑战。四是全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加之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大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经营成本将大幅度上升。

3 2011年行业重点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年,全省纺织工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积极实施“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积极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打造服装、家纺两条产业链;切实抓好人才队伍、创新体系和信息化平台三个方面建设;努力提升企业市场营销,科技、品牌创新,技术改造和生产经营管理四个水平;加快构建具有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先进、清洁安全、产业链完善五个方面各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纺织强省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主要预期指标是: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13%;实现利税、利润和出口创汇均增长10%。

3.1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推进行业转型升级

3.1.1继续抓好结构调整。一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纺织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和政策支撑向更多依靠内需拉动转变。二要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三要在加快城镇化建设中挖掘内需潜力,扩大纺织品消费,促进结构调整。四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实施高质高端高效产业发展战略,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植新兴产业、发展新特名优产品、壮大产业集群。

3.1.2突出自主创新,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一是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做强技术中心。二是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快组建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创新平台。三是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尤其是对行业共性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创新项目,以及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工艺、原材料、零部件研发项目。四是大力发展设计产业。促进建立集创新成果、设计中心和产业集聚于一体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五是抓好质量品牌建设。突出企业的质量主体责任,加快实施一批质量技术攻关项目,建立企业质量管理控制和诚信体系。六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七是大力推进以创新团队为重点的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八是切实抓好重点技改项目建设。

3.1.3努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把提高企业应对成本上升、资金紧张的能力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节约挖潜增效。

3.1.4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要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支持和引导非公有经济发展,加快产业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培育新的产业集群。

3.2 完善服装和家纺产业链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3.2.1加快棉纺织、毛纺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支持重点棉纺织企业,重点发展紧密纺、转杯纺、喷气纺等新型纺纱技术,提高整经浆纱设备、高速电子多臂和高速电子提花等装备配套水平;加快发展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和差别化、功能化化纤混纺、交织织物,加大化纤使用比例;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万锭用工。支持重点毛纺织企业加大高支毛精纺面料、半精纺面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

3.2.2加快服装行业产业升级和品牌创新。重点发展男女正装、休闲装、运动装、职业装、时装、童装六大系列,配套内衣、衬衫、牛仔服、羽绒服、各类服饰五大类产品。

3.2.3加快家纺行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以巾被、毯类重点企业为骨干,加强产品设计及系列产品配套开发,提高织造水平和染色牢度,充分利用各种纤维、纱线,灵活采用提、绣、贴、割、剪、印、整等新技术,提高产品档次,扩大市场份额。

3.3 大力发展新型高科技纤维和产业用纺织品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3.1优先发展高科技特种纤维。积极开发芳纶、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高科技特种纤维和复合材料产业化,延伸产业链,开发高性能复合骨架材料、消防服、防弹衣、绝缘纸等产品,拓展其在航空航天、公安消防和化工轮胎、电力交通等产业应用领域,以及运动器材、劳动防护用品等民用领域的应用。

3.3.2积极发展绿色环保纤维。加快甲壳素纤维、海藻纤维、黄(亚、汉)麻浆纤维、阻燃粘胶、高湿模量粘胶、高白/细旦/差别化粘胶和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等纤维国产化和产业化进程,开发生物医用纺织材料、抗菌保健防护服装服饰等,拓展其应用范围。

3.3.3鼓励发展功能性差别化纤维。重点开发细旦耐高温耐氯氨纶、功能性复合纤维、再生涤纶长丝、超细纤维、镀银纤维、阻燃纤维等各类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加强各类高仿真、高感性、多功能面料及最终成品一体化的开发。

3.3.4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加强复合技术、功能性整理技术、整体成型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重点发展聚四氟乙烯膜复合面料、高模低缩型聚酯纤维帘子布、SMS复合非织造布、整体带芯、特种高强低伸聚酯传动带、特殊装饰用纺织品、新型蓬盖材料、土工高强纺织材料、环保过滤用纺织材料、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等,拓展产业用纺织品在交通基础设施、建筑工程、环保过滤、大型水利工程、汽车船舶、新能源、旅游、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3.4 振兴纺织装备制造业 提高行业装备现代化水平

3.4.1培育和扶持重点纺织装备制造企业开发生产清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新型并条机、粗纱机、细纱机;新型高档喷气织机、喷水织机、剑杆织机;新型电子并纱机、倍捻机及长环蒸化机、高档丝光机、新型烧毛火口;新型梳理设备和非织造成套设备;数控化染整设备以及纺织关键专件、器材。

3.4.2建立、完善纺织装备制造业体系,提高装备科技含量。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水平,建立较完备的纺织装备制造业体系。

3.5 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引导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3.5.1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一是以青岛为龙头,建设山东纺织服装设计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精品服装制造中心。二是以烟台为龙头,依托氨纶集团等高新技术企业建设高科技特种纤维研发制造基地。三是以东营、潍坊、滨州为中心,建设最终产品高端制造基地。四是依托半岛重点口岸和“中国工艺家纺名城”文登市等国家级产业集群,建设面向日韩、辐射全国、带动全省的纺织服装出口加工基地和物流中心。

3.5.2打造省内中西部地区纺织服装加工与特色纺织产品产业带。一是承接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转移,向沿海地区输送劳动力资源,构成东西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格局,促进东西部要素合理流动,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二是依托主要原料产地,扩大优质纱线、优质坯布生产,满足中高档针棉制品、服装和家纺产品生产的需要。三是在原有精粗纺呢绒面料优势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特色服装;配套发展特色深加工产品生产,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当地经济发展。

3.5.3加强产业集群和先进园区建设。实施产业集群壮大工程,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延伸产业链为主线,进一步优化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建设特色产业集群。

3.6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淘汰落后产能

一是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体制机制。创新节能减排管理模式,加快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形成持续改进的企业节能机制。二是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创新、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大力研发、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三是淘汰落后产能。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按期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产能任务。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提高重点企业和产业集群“三废”利用水平。

3.7 突出市场营销 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占足省内市场,多占省外市场,拓展国际市场。加快培育我们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大力发展控股、控技(尤其是核心技术)、“控牌”(尤其是名牌)和“控标”(技术标准)的“四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优势,推动纺织产业在全球分工中逐步从低端向高端转变,推动我省由纺织贸易大省向纺织贸易投资大省转变。

3.8 深化企业文化建设 为行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

把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纺织强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围绕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企业发展战略转型,实现企业文化建设创新,在全行业培育和谐文明风尚,弘扬开拓创新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营造科学发展环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凝聚力、扩大文化影响力,为建设纺织强省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全年工作,对于开创全省纺织行业科学发展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创新实干,以努力加快纺织强省建设,实现纺织经济发展新跨越的优异成绩向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献礼!

猜你喜欢

纺织建设企业
澳洋纺织
企业
企业
企业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