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
2011-04-13雷月娥王育新
雷月娥,王育新
毛细支气管炎是冬春季节2岁以下婴幼儿易感且特有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致,也可由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引起,目前无特效治疗。现将笔者采用α-干扰素高频雾化吸入治疗70例毛细支气管炎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10~12笔者所在医院收治7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者,均符合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3~19个月。均有咳嗽、喘憋,肺部有哮鸣音和中细湿罗音,均无并发症。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综合性治疗,如抗感染、吸氧、化痰、止咳等,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α-干扰素(干扰能)雾化吸入治疗。用法:α-干扰素100万U加4 ml生理盐水,采用微型雾化器,以氧气驱动吸入,1次/d,约10 min/次,疗程3~5 d。
1.3 疗程标准 治愈:治疗7 d,咳嗽消失,气急缓解,肺部湿罗音和哮鸣音消失。好转:治疗7~10 d,咳嗽减轻,气急缓解,肺部哮鸣音及湿罗音减少。无效:治疗10 d后,咳嗽、气急、肺部罗音无明显好转。
2 结 果
治疗组40例,治愈38例(95.0%),好转2例(5.0%)。对照组30例,治愈21例(70.0%),好转9例(30.0%)。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χ2=6.12,P<0.05)。应用干扰素雾化吸入无明显不良反应。
3 讨 论
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与该年龄段毛细支气管的解剖特点有关,其病理改变主要为毛细支气管纤毛上皮坏死、黏膜下水肿、管壁淋巴细胞浸润,而后细胞碎片及纤维素全部或部分阻塞毛细支气管所致。目前临床治疗除支持及对症处理外,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虽然丙种球蛋白和呼吸道合胞病毒免疫球蛋白有较好的疗效,但其价格昂贵,不能很好普及应用。α-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经雾化吸入,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局部浓度高,可以更好地发挥抗病毒作用[2]。同时避免肌肉或静脉应用引起的发热、乏力等不适。观察治疗组40例应用干扰素雾化吸入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故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有效、安全、方便,是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99-1201.
[2]王育新,沈德新.干扰素的临床应用[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