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部科技干部脂肪肝发病及其相关因素调查
2011-10-10杨春梅张景兰
王 芳,杨春梅,张景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B超检查的普及,脂肪肝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1960年以前脂肪肝的发生率仅3%左右,1980年日本和美国通过超声和肝穿刺活检确诊,成人脂肪肝发生率为10%左右,是发达国家第一位常见肝病,而在中国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位肝病。有专家预测脂肪肝在未来的10~20年内将成为第一位肝病[1,2]。脂肪肝虽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能导致多种疾病如肝硬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故它是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潜在因素,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如能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不仅能阻止其进一步发展,而且有逆转的可能。因此笔者对某部科技干部脂肪肝的患病现况及有关因素进行了调查,并提出合理防治对策与措施。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查阅某部科技干部健康档案资料,选择某部科技干部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占单位人员的95%以上。
1.2 调查方法
1.2.1 脂肪肝的检查与判定 采用超声诊断标准作为脂肪肝诊断标准[3]:①肝区近场回声弥漫性增强,远场回声逐渐衰减;②肝内管道结构不清;③肝脏轻至中度肿大,边缘角圆钝;④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提示肝内彩色血流信号减少或不易显示,但肝内血管走向正常;⑤肝右叶包膜及横膈回声显示不清或不完整。具备上述第1项及第2~5项中任1项者均为脂肪肝。
1.2.2 脂肪肝相关因素的调查 采用自制调查表,对所有参加调查的医务人员统一培训,以直接询问的方式,认真询问并填写表格,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即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日常生活习惯,即饮食习惯、饮酒、抽烟、运动等情况。
1.2.3 检测指标和标准 ①血脂异常:参照1997年中华心血管学会制定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4],甘油三酯(TG)≥1.70 mmol/L,总胆固醇(TC)≥5.70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6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性<0.9 mmol/L,女性<1.0 mmol/L;②肥胖诊断标准:体脂增加使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或体重指数 [BMI=体重(kg)/身高 2(m2)>24]者为肥胖症[5];③糖代谢异常:糖尿病:空腹血糖FPG≥7.0 mmol/L或已确诊的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FPG 6.1~6.9 mmol/L。
1.3 资料整理与分析 所有数据经审核校正后输入SPSS 12.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脂肪肝的发生率 在调查的201人中,发现脂肪肝者81例,发生率为40.3%。
2.2 人群分布 在201人中男性检出脂肪肝60例,发生率48.8%,女性21例,发生率为26.9%,男性明显高于女性(χ2=9.4782,P<0.05)。脂肪肝在各年龄组均有发生,其中50岁以上各年龄组发生率均高于40%,并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女性在60~70岁组脂肪肝的发生率最高达80%。男性在50~59岁年龄组脂肪肝的发生率最高达62..5%。见表1。
2.3 职别分布 甲职干部脂肪肝发生率56.52%明显高于乙职干部脂肪肝发生率31.82%,见表2。
表2 不同职别脂肪肝发生情况
2.4 脂肪肝相关因素 脂肪肝患者中,高脂血症85.19%、肥胖70.37%、饮酒58.02%、糖尿病28.40%,OR值均较高,表明这些因素与脂肪肝发生关联强度大,是脂肪肝发生的主要高危因素。见表3。
2.5 生活习惯与发生率 在脂肪肝患者中喜食肉类、甜食、经常在外就餐、长期饮酒、抽烟、运动少等生活习惯较差者的比例较高,而经常吃粗粮、维生素、鱼、豆制品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发病较少。其中有改变生活习惯后,脂肪肝出现逆转患者。见表4。
3 讨 论
3.1 脂肪肝的基本特点 脂肪肝是逐渐进展性疾病,10%~25%的患者会出现肝硬化,甚至出现肝源性病死[6]。脂肪肝除遗传和某些疾病因素外,多是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是可预防的。本文对科技干部调查结果显示,脂肪肝发生率高达40.3%;其年龄、性别、饮食习惯与脂肪肝明显相关。具有以下特点:①脂肪肝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运动量逐渐减少,体内脂肪转化能力下降,引起脂肪堆积;糖尿病等疾病发病率增加;肝脏调节脂质平衡能力下降等有关;②男性脂肪肝发病率高于女性:这似乎与男性平时工作生活的压力大、应酬多、吸烟、饮酒、进食动物脂肪多等不良习惯有关;女性注意控制体重,控制热量摄入,经常参加健身运动;同时与性激素有关,雄激素是内脏脂肪增加的促进因子,而雌激素是内脏脂肪增加的抑制因子;③女性脂肪肝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升高:可能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女性50岁进入更年期,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内脏脂肪增加而形成脂肪肝;④甲职干部脂肪肝发病率比乙职高:分析其原因似乎是:甲职干部饮食以高热量、高脂肪等不科学饮食结构,且年龄偏大,多为静坐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作方式,缺乏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加上社会压力大,加班加点,长期超负荷工作,忽视了健康状况;⑤年轻科技干部脂肪肝发病率也较高:主要是社会竞争的激烈,工作压力加大,使他们不注重劳逸结合,经常熬夜,生活无规律,暴饮暴食,不注重自我保健,体育运动少有关。
表1 不同性别各年龄组脂肪肝发生情况
表3 脂肪肝主要相关因素
表4 有无脂肪肝者主要生活习惯
3.2 主要影响因素 本次调查显示脂肪肝组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饮酒等患病率均较非脂肪肝组明显增高 (P<0.01),提示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饮酒与脂肪肝发病密切相关,这与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一致[2,5]。分析其原因:一是超重或肥胖。由于长期摄入过多的高脂肪食物,超出肝脏的转运能力造成脂肪组织增多,体内合成三酰甘油增多;过剩脂肪将沉积在肝脏,发生脂肪肝。二是高脂血症脂肪代谢异常。包括非酯化脂肪酸输送入肝脏增多、肝合成非酯化脂肪酸或由糖类合成三酰甘油增加、脂肪酸在肝线粒体β氧化减少、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分泌减少、三酰甘油转运障碍而发生脂肪肝。三是1型糖尿病因胰岛素缺乏影响肝内脂质的移出;2型糖尿病因非酯化脂肪酸增多,且大多伴有胰岛素抵抗,从而导致周围组织摄取、利用或储存葡萄糖的能力下降,使肝脏以脂肪酸和葡萄糖为原料合成大量脂肪,超过肝脏将其氧化利用和合成脂蛋白的能力,逐渐形成脂肪肝。四是过度饮酒。长期过量饮酒可以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代谢发生障碍,肝脏趋向脂肪化不断增加,肝内脂肪沉积,肝脏脂肪化的OR 8.9853,P<0.01,有非常高的相关性。其中高血脂是脂肪肝的首位诱因;超重、饮酒、糖尿病等因素均是构成脂肪肝的高危因素。这与国外文献报道大体符合[7-10]。
3.3 几点建议 鉴于上述调查结果,控制科技干部脂肪肝的发生率,以下预防措施是至关重要的:①合理膳食:调整膳食结构,控制饮食,增加植物性蛋白质的摄入量,重视脂肪的质和量,低盐、低糖、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高维生素、鱼、豆制品等保护性食品,少吃油炸煎烤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均衡营养,防止热量过剩;②饮食有节: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晚餐不宜过饱,少食零食及夜宵、忌饮酒;③控制体重:适量运动,不同年龄组的人都应保持适量的体育锻炼,锻炼全身体力和耐力为目标的运动,即有氧运动,并持之以恒,达到促进肝内脂肪消退的效果;④慎用药物:如若患有高脂血症,肥胖症,急慢性肝炎,糖尿病,及因治疗某些疾病服用激素类药物时,应积极主动地根治这些病症;⑤定期健康查体:对高血脂、高血糖、肥胖者应有自我保健意识定期进行体检,达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的目的。
[1]蒋显勇,李宏燕.脂肪肝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和血脂含量的相关性分析[J]. 湘南学院学报,2004,6(3):20-21.
[2]张蔚韦华,杜 兵.健康体检中脂肪肝发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医学,2008,28(5):15-16.
[3]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3):161-162.
[4]血脂异常防治专题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3):169-173.
[5]朱方超,徐玉兰.体检人员脂肪肝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0,8(22):13-14.
[6]陈素芬.脂肪肝的护理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3):184,188.
[7]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66-1867.
[8]历有名,夏维新.脂肪肝现代诊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杜,2003.1,6-10,127-133.
[9]陆再英.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M].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21-831,832-836.
[10]冯尚勇,朱 妍.扬州地区脂肪肝发病率及危险因素调查[J].临床荟萃,2010,25(10):842-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