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华楹联文化的秘书资源学意义*

2011-04-13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楹联秘书交际

韦 良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与旅游分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一、缘 起

楹联,俗称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样式,它凝聚着诸多传统文化和东方哲学的元素,并与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共同建构起中国文学的灿烂版图。只因楹联的本质属性是对仗,故而学界普遍认为楹联起源于对偶。知名学者谷向阳先生曾说:“对偶的应用是人类使用语言文字的自然产物。它出现在古诗文中,成为楹联的最初形式,以后发展成诗文中的对仗,最后发展成为骈体文、律诗和楹联三种格律文体。”[1](P26)如此说来,楹联的雏形远在三千年前的上古时期便已出现,其后历经先秦两汉,尤其是唐代律诗的繁荣,终使对仗式的文字占领并取替了桃符,从而标志着楹联的真正产生。即便按照清代楹联大家梁章钜的说法“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蜀‘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2](P7)楹联这一文学品类也已拥有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史。无论参照何种标准,中华楹联文化的悠远与深邃都是不容置辩的,它与诗词曲赋一样,向来是中国文学史不可获缺的一道流脉。又因楹联具有其他文学样式无法比拟的民间性、群众性特点,长期以来其社会功能和实用价值得以独领风骚,以致楹联成为上至帝王下至庶民人人皆可享用的文学品类。而“普及到千家万户、大事小事的楹联,也无声传递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教养和文明化程度。”[3]中华楹联文化的这些特征,是其诞生以来长盛不衰的根本所在。

秘书是领导者、主事者身边的综合辅助者和公务服务者,以辅助决策、综合协调、沟通信息、办文办会办事等为主要职能,是领导者、决策者的参谋和助手。随着社会生活日趋多元和复杂,用人单位对于秘书人员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身处时代转型期的秘书人员,只有孜孜于自身素质的不断完善,方能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舞台上完成一次次华丽蜕变。然而,在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工具理性以及实用主义思维的统摄下,原本最应彰显人性色彩的秘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也无可避免地沾染了诸多功利主义乃至速成主义的习气,表现为许多开设秘书专业的学校抑或职业培训机构,在秘书课程设置上一味突出那些直接导向某种职业技能的所谓主干课程。而由这些主干课程所导向的职业技能实际仅仅关注了秘书的简单模仿或机械操作能力,且美其名曰是为培养秘书人员的办事能力,其结果则是人为地放逐了理应成为秘书人才培养之核心环节的“做人”。究其缘由,因为那些只需简单模仿或机械操作的课程,相较于那些关注秘书职业道德养成与心理素质建构的课程,前者的教学效果更为直接、教学质量也更易控制,而后者天然不存在速成的可能。秘书人才培养领域一旦为速成主义思维所占据,推向职场的非但不是人格与心智相对完善、既会做人又会办事的复合型人才,实际也不可能是只会办事的专门性人才。只因做人是前提,不会做人终究也就不会办事。惟其如此,秘书人才培养方才需要将“立人”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而所谓“立人”,无非是使秘书人员尽可能成为拥有健康的人生旨趣、合度的处世原则、灵动的思维样态和卓越的交际才能的主体性鲜明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蕴蓄着很多足以引领现代秘书人员实现“立人”旨归的元素,涉及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诸多学科。如若寄望于秘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系统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专科一般三年、本科一般四年)既能让秘书专业学生最大程度地接受传统文化知识的浸染,又能为其早日完成向现代“秘书人”的转型提供帮助,着实需要从事秘书人才培养的教育工作者,以独到的眼光和别样的智慧,从传统文化体系中遴选那些既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又于秘书“立人”最有助益的内容。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中,中华楹联文化才逐渐从幕后走到了前台,成为秘书人才培养特别是秘书“立人”过程中的有效资源。

中华楹联文化能够成为秘书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是由楹联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首先,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学品类,文学性无疑是楹联的首要特性。而由文学性所推演出的,是楹联不仅可以训练秘书专业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而且还可以引导他们形成温柔敦厚、知书达理的气韵与风范。其次,楹联是一门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镣铐意味着规矩和法度,跳舞象征着才艺的自我发挥和展示,因而楹联创作和鉴赏可以训练和强化秘书专业学生的身份意识、角色认知和创新意识,使其在健康的人生旨趣之外,增添合度的处世原则和灵动的思维样态。最后,楹联又是一门交际功能和实用价值异常明显的艺术,这使楹联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而拥有了广泛的适用性。故而,楹联学习还可以训练秘书专业学生养成卓越的交际才能。由此可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楹联文化,实际涵纳了很多秘书人才培养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此外,我们再难找出一种经典类型文化能够如此多量地助益秘书的“立人”工作了。而这,也正是本文“中华楹联文化的秘书资源学意义”立论之所在。

二、中华楹联文化的秘书资源学意义

(一)楹联是秘书写作能力精进的重要资源

写作能力,无论何时都是秘书人员核心能力的重要一环。秘书的写作能力,由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个相互辅成的部分组成。秘书人员写作能力的习得,主要通过阅读、推敲、训练和感悟等方法获取。目前国内开设秘书专业的高校,分为本科和高职两大类:本科院校习惯于将秘书专业置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大类里边,使得这部分学生能够系统学习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等课程,从而保证了他们的基本阅读量,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字感受和表达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则因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长期空缺,使得秘书专业学生不可能拥有系统学习文学和语言课程的机会,其作为文科学生的基本阅读量无法得到保障,更不用说显著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尽管,高职院校面向秘书专业学生也设有基础写作和应用写作等课程,但问题是,抽离了文学和语言的写作,永远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是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流成浩瀚江河的。为扭转高职院校秘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普遍不强的现状,除了有意识地增设文学和语言类常规课程之外,还需考虑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明显少于本科学生的事实,进而引入部分效果比较突出的特色课程,以此形成与常规课程的互补格局,尽可能多地保障高职秘书专业学生阅读、推敲、训练与感悟汉语言文学和文字的机会。中华楹联文化,因其具有汉语言文字的语感培养和经典表达方面的示范意义,显然可以成为高职秘书专业的特色课程。

楹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其在字句的推敲与锤炼、修辞的巧设与妙用、意境的营造与传达等方面,堪称是汉语言文字艺术化呈现的典范之作。秘书专业学生在学习楹联、赏鉴楹联和创作楹联的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始终是字词,乃至楹联的立意、构思、取象、造境等最后仍需借助字词予以表达。因此,面向秘书专业开设楹联文化课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晓楹联的基本特征及其创作规则,特别是学生在大量接触古今优秀楹联作品,并对这些作品的创作技巧进行玩味和感知的过程中,以及在一次次企图创作出既合乎规范又有一定意蕴的楹联的尝试中,获益最直接也最明显的无疑是对语词的感受力。换言之,秘书专业学生正是在楹联鉴赏和创作活动中,在不断感受和深切体验诸如“字斟句酌”、“语不惊人死不休”、“字字看来皆是血”等话语内涵的过程中,程度不一地实现了提升汉语言文字感受力和表达力的原初目标,并最终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得以精进。

(二)楹联学习有助于秘书儒雅气韵的形成

秘书人员在单位内部是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中间角色,置身外部时又常常是本单位的形象大使。工作性质决定现代社会秘书需要具备良好的仪容和风度。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秘书人员,或者只知按部就班地做事,与独特气韵相去甚远;或者徒有气韵的表象,腹中却为草莽,真正具备内有才学、外有气韵的秘书少之又少。只因气韵本是一种由内而外呈现出来的味道,非一朝一夕所能习得,它是秘书人员长期浸润于书山文海的结果,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儒家文化的诗教传统,欲要学子养成的正是“温柔敦厚”的风范。楹联文化,“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殊而重要的标志性符号之一,也是中华文明诗教传统和诗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4]故而,秘书人员有意识地接触和学习楹联,可促使其风雅气韵的形成。

依据写作内容,楹联可以分作很多种,而对秘书儒雅气韵形成最有助益的当属那些着眼于修身励志的作品。而无论修身抑或励志,古人早已为我们积累了无以数计的楹联珍藏,俯仰之间即可觅得。有如,清代文学家陈白崖的自题联“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阐扬的是一份知足方能常乐、无求才最品高的达观境界,为后人立志于修身养性指明了方向。同样,晚清爱国志士、曾任两广总督的林则徐,也曾留下诸多修身楹联,其中颇负盛名的有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此联虽为作者自勉,然涵义宏深,劝喻功能极强。它告诫世人,唯有像大海一样,不拒各式川流的汇聚和皈依,虚怀若谷,才能成就汪洋恣肆与浩瀚无边;唯有如峭壁一般,永远以静默的姿态坚守于自己的位置,永远将屹立和上升当做不灭的信仰,无欲无求,才能完成突入云霄、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刚毅伟岸形象的塑造。再如,当代著名画家刘海粟的一副修身自勉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此联充满禅意,将人生的得宠与受辱比作庭前花朵的开败,既是自然规律,本就无需过分在意;而世间一切的逝去与存留也好比是天空中云彩的变换,本无可捉摸,也就无需费尽思量去穷其根本了。借助此联,读者不仅感知了刘海粟先生作为艺术大师的风范,更为其洒脱超迈的生命意志和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理想人生范式而深深折服。上述三例,便可说明修身与劝勉类楹联在助力于秘书人员儒雅气韵形成时的功能。因而,就此层面来看,面向高职秘书专业学生开设楹联文化课程,确实是必要和可行的。

(三)楹联学习有助于秘书合度处世理念的培育

秘书工作的根本性质是辅助性,这既是领导对秘书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由秘书部门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秘书工作的辅助性特点,要求秘书只能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工作,既不能擅权越位,更不能以个人不成熟的想法甚至情绪化的意见,去影响和干扰领导的工作及决策。秘书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只能在服从领导的前提下发挥,且更多时候限于提供建议、献计献策等方面。概之,秘书工作的辅助性特点,决定了秘书人员必须明确树立起“合度”的处世理念,并始终在“度”的边界和阈限里发挥自身的专长,实现自身的价值。

秘书人员的“合度”处世理念,某种程度上与楹联创作有着思维的共通性。楹联,无论字数长短,其基本形态都是两行文字,因而对字词的锤炼、修辞的应用、意境的营构等方面的要求,显然要比骈文和古典诗词更加严苛,是故,楹联常被称为“诗歌中的诗歌”、“律诗中的律诗”。楹联创作,不仅需要遵守《联律通则》中所规定的十二条原则,如“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等等,而且还要深度理解每条原则的确切内涵。因为仅楹联的对仗形式就可细分出“正对”、“反对”、“流水对”、“自对”、“借对”、“无情对”、“虚实对”等多种,仅楹联的平仄亦可划分出短联的平仄规律、多言联的平仄规律、宽对和严对,以及各类禁忌,如合掌、不规则重字等。当然,仅仅凭借《联律通则》,也只能创作出合乎规范的楹联作品,并不能保证楹联精品抑或上品的出炉。虽如此,《联律通则》依然是所有楹联创作者无法轻视更不敢忽视的规矩,即不论所作是否精品,必须首先合乎楹联的基本规则。这就与秘书人员只能在自身职权范围内行事、其主体性的发挥也必须首先合乎自身的角色与身份的思维模式和处世理念,发生了正向的契合。因而,面向秘书专业学生开展楹联文化教育,为其尽可能多地提供创作楹联的机会,学生所收获的将不仅是语感和文字表达能力,也不仅是审美能力和儒雅气韵,更其重要的是思维范式的有效训练,即为人处世必须合乎一定规范的理念。而这一理念的强化对于秘书人员树立正确的身份意识,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

(四)楹联学习有助于秘书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能力是任何行业不断超越既往的内在源泉,也是秘书人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涵。诚然,秘书工作的辅助性决定了秘书人员只能在领导授权或授意的前提下行事,即所谓的不逾矩、不擅权、不越权、不越位。即便如此,秘书人员作为具有自主生命意识的个体,在日常工作中还是拥有诸多足以让其施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机与平台。在领导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今天,尤其要求秘书人员切实提高参谋意识和能力,树立起“不能出谋献策者就不是好秘书”的时代新观念。而秘书人员提高参谋水平的途径,最关键的便是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在长期的学习、思考和实践中不断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努力做到在思想上是先行者,在实践上是实干家,不断提出新问题,研究新方法,走出新路子。

如果说秘书工作是“戴着镣铐的舞蹈”,那么楹联创作同样如此。就楹联而言,其“镣铐”正是《联律通则》中规定的所有创作者必须遵循的十二条原则。然,“舞蹈”毕竟是舞蹈,基本的招式与动作之外,特别强调个人的才气、灵感和天才式的创造。因而,楹联创作在保证“合规范”的同时,还需融注创作者天才的想象和绝妙的智慧,如此方能使作品超越“常境”而进入“妙境”甚至“化境”的状态。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联家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精美的作品,其中不乏神思异想、诗思灵动、智慧超群的妙对奇联。譬如楹联大观园中的“无情对”,上下联在语意方面越是风马牛不相及就越能收到出其不意、出奇制胜的效果。比较有名的如“孙行者;胡适之”、“张之洞;陶然亭”、“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直让人拍案叫绝。“无情对”以外,还有很多著名的“绝对”,如“二人土上坐;一月日边明”、“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当后人直面这些佳构并一次次感喟于前人飞扬神思之际,潜移默化间更加强化了自己对于创造性思维的认同与诉求。

“撑天柱地两行字;纳古涵今一副联”,这是悬挂于中国楹联学会官网上的一副名联,高度凝练地阐释了“什么是楹联”以及“楹联写什么”这两个核心命题。试想,要在区区两行汉字中涵纳古往今来之人生智慧,并给人以顶天立地之形象体认,窃以为,非凡夫俗子所能驭也。但凡经典的楹联作品,皆为作者灵动慧心之外化。秘书人员若能长期接触楹联,使自己经常沐浴于妙对奇联的智慧之光当中,感其所感,味其所味,在想象中体验“妙境”与“化境”的神采,假以时日,其创造性思维定会得到有效训练,而其创新能力也必会得到质的跃升。

(五)楹联学习可增强秘书的公关与交际能力

市场经济时代的秘书人员典型的一项工作是公关与交际。秘书的公关与交际是一门学问,因其贯穿于办文、办会、办事的许多环节,所以切不可等闲视之。秘书在单位内部,无论对领导对同事还是对下属都要一视同仁,秉公办事,平等相待。切忌因人而异,亲疏有别,更不能看来头办事情。秘书在单位外部,无论是重要的公关场合还是一般的应酬场合,皆应不卑不亢、以礼相待、懂得换位思考、善解人意、从容应对,始终以本单位利益或全局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时刻注意维护单位形象和秘书自身形象,真正做到不辱使命。秘书的公关与交际既是一门社会学,也是一门关系学,更是一门心理学。有鉴于此,秘书人员应在繁杂的工作之余勉力于自身建设,以期不断提高公关与交际能力。中华楹联文化,因其既是民间文化和实用文化的代表,又是风雅文化的典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秘书人员提升公关与交际能力的内在吁求。

在楹联家族里,属“交际联”和“行业联”的实用性最显著:“交际联”专用于婚丧嫁娶、应酬谢答等场合,既有表达对新婚燕尔真挚祝愿的“婚联”,也有为他人祝贺寿辰而作的“寿联”,又有治丧祭祀时悼念死者的“挽联”,当然还包括社交场合题赠酬答的“题赠联”等等。秘书人员通过学习和揣摩楹联史上优秀的交际类楹联,有助于场合意识的确立与巩固,明确什么样的场合该说什么样的话、什么样的场合该做什么样的事,这对其最终达成公关与交流目标益处甚大。

“行业联”是指那些专用于各行各业的楹联,具有明显的职业标志和行业广告特征,借以突出所属行业的性质与作用。行业联是中国文化与手工业、商业、服务业以及近现代工业相整合的产物,是故又可分为工商业联、服务业联和手工业联等。楹联文化史上有关行业联的记载很多,如理发行业的知名楹联“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餐饮行业的楹联佳构“白云清蒸湖北味,黄鹤红烧江南风”,医药行业的经典对联“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不一而足。秘书人员学习和揣摩“行业联”,有助于行业意识的确立与巩固,明确在公关与交际场合怎样借助艺术化的语言来推介和宣传本单位、本行业,以期取得公关效益和交际效果的最大化。

此外,秘书若擅长楹联创作并拥有一手好的书法,也将成为其公关与交际能力的独特生长点。试想,在公关与交际场合,秘书偶露楹联绝活,无疑会使现场气氛瞬间为风雅所包裹,而双方原本所存有的障碍以至纠结可能就会在如此风雅的情境中烟消云散,最终握手言欢。

三、结 语

秘书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工作,只因“立人”二字常常是伴随人一生的物事。纵然,将中华楹联文化作为重要教育资源引入秘书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可以收获多种正面效果,特别是在帮助秘书专业学生尽快学会“做人”方面,楹联文化确有其独特功能。即便如此,我们也仍需清楚“独木不成林”的道理,唯因楹联文化毕竟不是点石成金的法宝。秘书人员的“修身”、“正心”及至学会“做人”,需要多种学科的补给与滋养,需要经年累月的砥砺与磨练,仅仅凭借“楹联文化”课程的学习,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当然,在秘书人才培养的整个流程中,又确实有必要找到几个有效的抓手,并率先完成某些层面的突破,“中华楹联文化”或许正可演绎这样的角色,满足这样的期待。

参考文献:

[1] 谷向阳.中国楹联学概论[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7.

[2] 梁章钜.楹联丛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 钮宇大.且说楹联文化[J].文学自由谈,2010,(5).

[4] 张国民.论楹联在传统人文中的地位和作用[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6).

猜你喜欢

楹联秘书交际
情景交际
秘书不在 等
交际羊
孔府的年节楹联
领导身边的秘书帮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
我与楹联缘不浅
楹联简史三字经(八)
楹联简史三字经(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