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道德政治到交易政治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逻辑起点*

2011-04-13王可园韩学珍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物品交易道德

王可园 , 韩学珍

(1.嘉善光彪学院 学生教育处, 嘉兴 嘉善 314100; 2.复旦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海 244000)

一、公共物品理论概述

人们对公共物品的论述,除了从政府本身的生存角度来讨论外,还从公共物品本身的特点来说明必须由政府来提供公共物品。林达尔(1919)最先使用了公共产品一词。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关公共物品的理论获得重大发展。萨缪尔森认为,公共物品是一个与私人物品相对的概念,[1](P2)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私人物品是能够实现单个人独自消费的物品,而公共物品则是可以被一个以上的消费者共同消费或共同享用的物品。萨缪尔森给出了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经典定义: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是指这样的服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服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物品或服务消费的减少。

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认为,“任何物品,如果一个集团X,X,……X.中的任何个人X 能够消费它,它就不能不被那一个集团中的其他人消费”,则该产品是公共品或者称之为集体物品。换句话说,该集团或社会是不能把那些没有付费的人排除在公共品的消费之外的;而在非公共品(非集体物品)那里,这种排斥是可能做到的(奥尔森,1995/1996)。

曼昆在其《经济学原理》中说,在考虑经济中的物品时,根据两个特点对物品进行分类是有用的:(1)物品有非排他性(excluability)吗?可以阻止人们使用这些物品吗?(2)物品有消费中的竞争性(rivalry in consumption)吗?一个人使用某种物品会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吗?

根据萨缪尔森和奥尔森的定义及曼昆对经济生活中的物品的划分,我们可以看出,公共物品具有两个特征:(1)消费中的非排他性。当一个人使用一件公共物品时,不能阻止其他人也使用该公共物品。例如一个小镇上的龙卷风警报器,一旦警报响起来,要阻止任何一个人听到它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它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2)消费的非竞争性。这是指当一个人消费一件公共物品时,并不减少其他人消费该物品的数量。例如,当小镇上的人得到龙卷风警报所带来的利益时,并不会减少其他任何一个人的利益,所以它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

公共物品的这两个特性表明,竞争性市场机制是无法有效提供公共物品的。市场机制提供物品的前提是能够获得足够的收益。而在公共物品领域中,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排除使用者的不付费行为,即使能排除,也会得不偿失,从而出现所谓的“市场失灵”问题。“市场失灵”是否是导致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必然理由,政府是否一定就是提供公共物品的最恰当的主体,政府是否一定会比市场做得更好?那么,政府到底为什么要提供公共物品,是从道德的角度“应该”这样,还是有其它的原因?这需要我们对两种政治----道德政治和交易政治进行考察。

二、对两种政治的考察

(一)道德政治----中西方古代政治的道德化

中西方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同的源流,在古代的文化源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政治道德化,即“政治为道德所包容或取代, 道德不仅被视为政治的载体和基础, 而且被视为政治的目的,道德规范被上升为政治原则。”[2]中国古代自上而下的系统中,都存在着对道德化政治的强烈期待。在上,儒家的“内圣外王”对统治者有极大的吸引力,通过对自身内心及人格的修炼即修身,使自己达到圣人所具有的道德品格,从而达致外王的政治理想。儒家经典《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3](P21)这段话表明:人们欲达成自己的政治理想,必先从自身的道德修炼开始,这也正是中国古代的人们所做的。同样,在下,中国古代的人们对高高在上的帝王及官员们尤其有着强烈的道德期待,“明君”、“贤臣”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道德期待的最真实的写照。

在西方古代,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其实是一种典型的道德化政治。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他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为了达到理想国,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他们如同生活在极乐世界,生活得比奥林匹克胜利者还幸福快乐。”[4](P9)可是,这样的理想国在现实当中并不能实现,人们必须作出一个变动:“即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家或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二为一。”[4](P9)乍看起来,这里好像只是哲学或者说是知识在与政治相联系起来,但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在其名著《伦理学》当中,极力推崇“知识即德性”。

在中西方古代,这种道德化的政治对统治者的人格有着极高的期待,希望通过圣人、贤人去治理人民,为人民谋福利。就像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一样,也像古希腊城邦里“无私产”的护卫者一样,他们是理想的道德政治的化身,但这种政治是极不现实的。中国古代文化流派中,存在着与儒家典型道德政治相反的一面。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墨子提出:国君权威有两个来源----人民的意志和天的意志。尽管墨子赋予了国君绝对权威,但这种绝对权威是人民的自愿选择,人民选择它去结束霍布斯式的“丛林状态”。《墨子·尚同上》中说:“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从这里可以看出,国君最初是由人民意志设立的,以便把人民从无政府状态中拯救出来。

西方古代政治在马基雅维利那里受到了根本性的冲击,使人们对政治的最后一点道德幻想彻底破灭。在论及政治中的道德的时候,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写道:“君主既然必需懂得善于运用野兽的方法,他就应当同时效法狐狸与狮子。由于狮子不能够防止自己落入陷阱,而狐狸则不能够抵御豺狼。因此,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5](P83-84)也就是说,君主应当像狮子一样勇敢,也必须像狐狸一样狡猾。我们在这里看到,政治与道德彻底剥离了。因此,马基雅维利这个思想史上极具争议性的人物,被莎士比亚称为“凶残的马基雅维利”,而恩格斯则称“马基雅维利是政治家、历史家、诗人,同时又是一个值得一提的近代军事著作家”,[6](P139)因为他开启了西方近代政治的大门。

(二)交易政治----契约理论及交易政治理论

关于政治的交易性质我们可以追溯到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契约理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理论家们,通过对中世纪神学政治的批判,用理性的、人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提出了契约建国、建立政府的理论。霍布斯一生生活在恐惧与颠簸之中,他创造了今天我们熟悉的著名的“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的丛林状态。为了结束这种状态而达致安宁,他不惜赋予了国家及其代表者政府以绝对的权威。他在《利维坦》第十七章《论国家》中说:“用更尊敬的方式来说,这就是活的上帝的诞生;我们在永生不朽的上帝之下所获得的和平和安全保障就是从它那里得来的。因为根据国家中每一个人授权,他就能运用付托给他的权力与力量,通过其威慑组织大家的意志,对内谋求和平,对外互相帮助抗御外敌。国家的本质就存在于他身上。用一个定义来说,这就是一大群人相互订立信约、每人都对它的行为授权,以便使它能按其认为有利于大家的和平与共同防卫的方式,运用全体的力量和手段的一个人格。承当这一人格的人就称为主权者,并被说成是具有主权,其余的每一个人都是他的臣民。”[7](P132)洛克在《政府论·下篇》中说:“虽然人们在参加社会时放弃他们在自然状态中所享有的平等、自由和执行权,而把它们交给社会,由立法机关按社会的利益所要求的程度加以处理,但是这只是出于个人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他的自由和财产的动机造成的损害,以及为了保障社会不受入侵和侵略,才得使用社会的力量。而这一切都没有别的目的,只是为了人民的和平、安全和公众福利”。[8](P79-80)联邦党人指出:“这种政府形式是一种协约。依据这种协约,几个小邦联合起来,打算建立一个更大的国家,并且同意作这个国家的成员。所以联邦共和国就是几个社会联合而产生的新社会,这个社会还可以因其他新成员的加入而扩大,直到他们的力量能够为这个联合体提供保障的程度为止。这种共和政体能够抵抗外来力量,可以自己维持下去而内部不致腐化。这种社会的形式能够防止一切麻烦。”[9](P42)从这些经典的契约理论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放弃自己一部分的自由,交由政府去管理,为的是获得更大程度上的自由。这种契约体现了一种交易的性质,只是这种交易与当代的交易政治理论有两个方面的不同:一个是契约理论中的交易政治是带有假说性的,后来的人们批评它的时候更多的是指出它的不真实性;另一个不同便是这种交易的宏观性,它是全体人民与某个政府,或者一部分人民与另一部分人民的交易,而当代的公共选择理论及制度经济学理论所论述的交易政治更多的是指一种微观政治。

布坎南开创的公共选择理论和科斯、诺思等人开创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当代的交易政治理论有明确表述。[10]布坎南的交易政治理论是从对罗宾斯的经济学定义的批判开始的,罗宾斯认为经济学是在可供选择的或有竞争性的目标中如何配置稀缺资源,而布坎南则认为经济学应该是交易的科学,“我坚决主张,必须把极大化范式从经济学工具中的统治地位上驱除出去……我们必须停止过分忧虑资源配置及其效率和取代这一套观念的问题,我们应该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广义的交易的起源、所有权及制度上。”[11](P3)“新制度经济学关于政治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与公共选择政治交易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考虑到了政治交易中权力与制度的作用。”[10]公共选择理论对政治体系内的人进行了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他们也一样有着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而不是什么道德上的圣人,大公无私的贤人;只不过他们的利益是政治上的利益而已,如连任、名誉、威望等。制度理论家则指出:国家的两个目标在很多情况下是相冲突的,但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性,必须一方面界定有限产权,来增加整个社会的收入,以提高税收,另一方面界定一组有歧视的产权,以维护有势力的选民的利益,而不惜牺牲一些弱势群体的利益,以获得对自己的最大支持。

从对古代道德政治与近代及当代交易政治的概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政治的理想化倾向和不切实际,道德政治的最大缺陷或许在于它对人的自主能力的限制。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西方古代的“哲学王”,其实都表明了个人意识的不自觉,把自己的利益甚至命运都寄托在别人身上,像中国古代人民的“青天”情结、“英雄情结”,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希望这些人来“替天行道”。这些青天、英雄一方面要行天道,另一方面则在替百姓做主,这其实是剥夺了百姓自己行天道的自主权利。因此,“中国人之所以到今天个人意识长眠不醒,就是因为这些英雄们垄断了个人与上天自由沟通的渠道,自主的精神无法发展起来,个人的创造性被压抑,而由英雄们在替他们行使。”[12]近代以来,道德政治的衰落正伴随着交易政治的兴起。人们开始用人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事物,无论是契约理论中人民为了获得生命安全和幸福而交出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还是国家及其代表者政府为了获得政治上的合法性而给人民提供一些保障,都体现了交易政治的基本原理。从道德政治到交易政治的转变,可以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这种行为中体现出来。在道德政治下,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是因为政治的善,抑或因为个别政治人物的善。在中国古代,官员所谓的主持公道,主持正义,不是因为他必须这样做,而是他在替百姓做主。而在交易政治下,政府及其官员主持公道,提供公平与正义这些公共物品,不是因为道德的考量,而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合法性,是出于自私的目的。

三、从道德政治到交易政治: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逻辑起点

(一)交易政治的经济人假设

从近代的契约理论中可以得出:人是因为自利才将自己的一部分权利移交给国家或其代表政府的。自斯密创立其经济学理论开始,在经济领域中,“理性经济人”即人人为己的假设得到了普遍的认同。斯密在阐述其市场经济理论时指出“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13](P14)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由来以久,而真正把经济人假设引入政治研究的则是布坎南。1962年,布坎南和塔洛克在《同意的计算》一书阐述了交易政治的思想,指出: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一样,代表着两个以上的个体的合作,市场或国家是进行这种合作的组织,“基本上!如果按照个人主义的国家观!政治的或集体的行动和市场交换非常相同!政治个体为了实现利益而相互进行交换。”[14](P20)在论及公共选择理论时,布坎南指出:“我认为的广义公共选择观点的第一个要素或第一个方面!就是这种交易经济学方法,或作为交易范例的经济学。”[11](P36)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及其“理论体系的首要方法----交易政治学”,[15]是在其对“政府失败”的观察中逐渐创立的。其“政府失败论”破除了道德政治的完人假设,指出:政府及其人员也像经济市场上的理性经济人一样,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他们制定公共政策、提供公共物品也并非出于善良的意愿,而是出于自私的考虑,如获得政治上的报偿等。布坎南把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引入政治领域,使政治走向了现实,使道德政治走向了交易政治。

(二)交易性政治视角下的公共物品提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代的公共选择理论家及新制度经济学家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交易性质都有所论述。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阶级国家观,认为国家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产物。恩格斯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身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该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分离的力量,就是国家。”[16](P170)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政府便是阶级统治的具体工具。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具有统治职能和社会职能,在阶级对抗社会里,国家的统治职能占主要地位。但马克思主义也清楚地认识到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维持下去。”[17](P143)这里的社会职能,就包括了提供一些基本的公共物品,如安全、法律和秩序等等。

布坎南的方法把人们从对政治的道德期待中解放出来,使我们明白:政府及其人员为人们提供服务和制定政策及规则,也像市场经济中的“屠户”、“烙面师”一样,不是出于为别人考虑,而是为自己的私利考虑。公共物品的论述告诉我们,公共物品的两个特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导致了市场无法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市场在公共物品提供上的无效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了可能。但是,提供了可能并不代表着必然由政府来提供。政府为什么要提供公共物品,亦即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逻辑起点为何,历来是人们所思考的问题。

布坎南把交易政治的方法引入了政治研究,而新制度经济学的论述则更充分证明了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交易性质。新制度经济史家道格拉斯·诺思在其名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指出:国家既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又是经济衰败的根源。诺思指出:国家有两个基本的目标,一是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即在要素和产品市场上界定所有权结构),以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二是在第一个目标框架中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会产出最大化,从而使国家税收增加。[18](P21-34)简单地说,这两个目标一要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二要降低全社会的交易费用以使社会总产出最大化,从而增加国家税收。但这两个目标之间经常是相互冲突的,从而决定了历史上国家的兴衰成败。我们知道,国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所有具体行为都是由政府承担的。可以说,在诺思的理论当中,国家的这两个目标是通过政府来实现的。

政府在实现这两个目标的过程中,最基本的活动就是提供公共物品,即法律、正义等。正如斯密所说,政府提供这些公共物品,不是出于政府自身的善良的考虑,而首先是为了获得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利益包括物质利益----租金的最大化,同时也包括政府自身合法性的增加,这才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首要原因。按照诺思的理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降低社会的交易费用,使社会产出最大化。交易费用的降低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财富,从而增加了国家的税收。税收的增长及合法性的增长,才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首要原因和根本动力。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资产阶级的国家观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都把提供基本的公共物品作为政府获得合法性的必要条件,都认为一个政府要想有效地统治下去,必须为人们提供公共物品。

四、有待研究的问题

沈友军在《两种政治:掠夺性政治和交易性政治》一文中认为:“把政治分为掠夺性政治和交易性政治两类,体现了两类政治的文明程度的高低:交易性政治的文明程度比掠夺性政治的高。这一分类的价值色彩十分鲜明,不容含糊。它所隐含的一个指令是:人们必须使掠夺性政治尽快地转变为交易性政治。”[19]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套用这个观点,即从道德政治向交易政治的转变是政治文明的进步。

人们破除了政治的道德化倾向,是否意味着政治将会变成或者可以变成是不道德的?尤其是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在法律规则还不很健全的条件下,破除了道德的政治是否可以进行交易?如果可以,这种“交易”有否规则?这些都是有待我们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 良.公共管理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 杨 松.论政治道德与道德的政治化[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3] [战国]曾 参.大学[Z].梁海明译注.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

[4] 俞可平.西方政治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5] [意大利]马基雅维利.君主论[M].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6] 浦兴祖.西方政治学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7] [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杨昌裕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8] [英]洛 克.政府论(下篇)[M].瞿菊家,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9] [美]汉密尔顿,杰 伊,麦迪尔,等.联邦党人文集[M].程逢如,在 汉,舒 逊,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10] 张 敏.交易政治学的两个范式:方法形成及其模型评价[J].南京社会科学,2005,(3).

[11] [美]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M].平新乔,莫扶民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

[12] 王可园.中国,你确实需要一场文艺复兴[N].杂文报,2009-05-08(2).

[13]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4] [美]布坎南,图洛克.同意的计算[M].陈光金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5] 张 敏.交易政治学的兴起及其范式[J].理论与改革,2005,(3).

[1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7] 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8] [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9] 沈友军.两种政治:掠夺性政治和交易性政治[J].学术探索,2002,(1).

猜你喜欢

物品交易道德
称物品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双十一”,你抢到了想要的物品吗?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谁动了凡·高的物品
大宗交易榜中榜
交易流转应有新规
大宗交易
找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