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试诊法

2011-04-13伍典智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年7期
关键词:汤主胃寒仲景

伍典智

(四川省夹江老年病专科医院,四川夹江 614100)

全国中等医药教育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提出“试诊法”,又称“探病法”,即如果对病证一时辨识不太清楚,可根据已获得的四诊资料,按拟诊病症进行试诊,先行投以药物、食物等探病,投石问路,仔细观察治疗结果,再考虑下一步治疗……另外,在病性不甚明了时,也可暂不处理,待病情充分显示后,再行诊断治疗[1]。笔者认为试诊法提法欠妥。临床上确有许多疑难证错综复杂。若辨证不清时,可同时辨病辨证,多角度诊治,或中西医合参,而不可坐而待变,延误时机。现用阴阳学说为例分析如下。

阴阳消长,在增减、盛衰、进退的运动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阴可变阳,阳可变阴。所以,疑难病中,往往是阴极似阳,阳极似阴,半阴半阳,假阴假阳。故应因人、因时、因地,探微索隐,则阴阳微小变化也能辨识。即使阴阳难辨,也可阴阳同治。“试诊法”却反映了认识事物粗糙,解决矛盾方法简单。

教材以“探病法”举例:《伤寒论》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教材认为“若服后病情反而加剧,则得出病在上焦,必从上焦论治,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而柯琴在《伤寒来苏集》注解为:“胃热则消谷善饥,胃寒则水谷不纳,从食谷欲吐,固是胃寒服汤反剧者,以痰饮在上焦为患,呕尽自愈,非谓不宜服也。”[2]即使按教材中的解释条文,这“食”有过度之意,气有余便是火。食谷欲吐(若)用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仲景常用“若下之……,若吐之……。如《伤寒论》第6条:“……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并指出“常须识此,勿令误也。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没有一点用“探病法”之意。众所周知,仲景对服药后的反应与变化,是自注条文,并非是“探病法”,也没有条文叙述用“探病法”诊病治病。相反,仲景痛恨不精究方术,省疾问病,务在口给,三部不参,明堂不察,更何况用“试诊法”。

教材中又谓:“病情不甚明了时也可暂不处理,如腹痛病人,在辨识不清时,暂不予以止痛药物,以免掩盖病情,贻误治疗”。不用止痛药,不等于不治疗,不等于“试探法”,也无试探之意。例如曾遇一患者,上腹部偏左疼痛1天,一乡医疑是胆道蛔虫,未用药,只食醋500mL以宜观察。后病情加重,随即送院医诊断,诊为坏死型胰腺炎,抢救后方保住了生命。如此教训值得深思?

所以笔者建议不应用“试诊法”。一是失去了中医辨证论证的精髓,未用动态观去认识疾病,从而延误了病情,错过了治疗时间。二是使一些庸医为误治找到了理论依据而进行辩解。三是阻碍了中医的发展,对中医学术水平的提高极为不利。

[1]肖振辉.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

[2]柯琴.伤寒来苏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1978.166.

猜你喜欢

汤主胃寒仲景
《原机启微》眼病辨证思想探讨
冬季胃部防寒保暖有诀窍
胃寒常喝桂花粥
丁香花暖胃保健饼干的配方及工艺优化
试析仲景《金匮要略》下法的应用特点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仲景五脏温法探析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厥阴篇讲解(一)第一部分:版本文献
治疗胃寒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