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脑为元神及心为识神
2011-04-13高洁
高 洁
(安徽省凤阳县中医院,安徽凤阳233110)
张锡纯是主张中西医汇通的先驱人物,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堪称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书中提出“脑为元神”、“心为识神”、“神明有体有用,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出于心”的观点,认为“自神明在脑之说倡于西人,近今讲科学者鲜不谓其说至精至奥,而吾中华医学早先西人数千百年而发明之,且其发明者较西人尤为精奥,而于神明之体用,又能详细鉴别,各得其实际也。[1]”《素问·脉要精微论》谓:“头者精明之府。”张锡纯解释道:“精明即神明也,头即脑之外廓,脑即头之中心点也。国家之货财藏于府者,兹则名之为府者,确定其为神明所藏也。”《素问·灵兰秘典》谓:“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张锡纯解释为“盖言神明虽藏于脑,而用时实发露于心,故不曰藏而曰出,出者即由此发露之谓也”。“元神者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又可征之于字体。夫神明之用在思,思古文作恖,囟者脑也,心者心也,盖言心与脑神明贯通而后可以成思也”。“更可征之于实验,神明为人身纯阳之物,阳者性热,脑藏神明,故脑不畏寒;心为神明发露之处,过用其心者,神明常常由心发露,故心恒发热,此则人人皆能自觉,为未经发明,是以觉而不察耳”。
临床上,失眠是最常见的病症。中医认为基本病机是心神受扰,常见原因或为火扰神明,或思虑过度、神不守舍。表现为失眠、健忘、心烦等。思维过度会扰动心神,神不宁则夜不寐。治疗当以健脾养心安神为主,肝郁者佐以疏肝理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旺则气血充足,使脑之思维功能正常,心神得养而神安夜寐。癫狂是神志疾病,病因病机主要为气郁痰火,阴阳失调。阳挫则癫,阳亢则狂。癫证多为痰气郁结,心阳受挫,多见精神抑郁、沉默痴呆、喃喃自语等,治疗宜理气化痰、开窍醒神为主。狂证为心阳受痰热、肝火等影响亢盛于上,临床表现与癫证相反,以“狂”、“乱”、“动”为主,治宜泻火安神。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2],消极的心理情绪,如忧郁、焦虑和愤恨等均会对心脏造成损害,特别是引起冠心病。研究所测试的心理要素包括忧郁心情、焦虑、悲观情绪、胡思乱想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研究数据表明,这些因素每上升1分,患心脏病的危险就增长6个百分点,从而证实了消极情绪对心脏有很大影响。认为心跳速率能够根据外界的变化呈有规律的波动,消极情绪会使心脏的这种有规律变化减少,从而对心脏系统产生压力,使心脏过于负重。另外,消极情绪还会引起心血管系统的炎症。实验表明,有消极情绪的人炎症蛋白含量较高。这种连续的、涉及整个心脏系统的炎症对引发冠心病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从发病机理证实了“脑为元神”及“心为识神”,中药治疗又进一步验证其正确性。
血液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通过心脏“泵”的作用供应于脑,大脑是神志活动的中枢。人脑的耗氧量约为全身耗氧量的1/5,充足的脑血流量是保证脑部正常活动的首要条件。脑血流供应不足则会影响脑的功能,大脑皮层对脑循环缺血和血中缺氧非常敏感,脑循环血中缺氧半分钟或完全阻断脑血流10 s即会导致昏迷,缺氧3 min可能造成脑神经细胞的不能恢复的损伤,缺氧6min则会死亡。由此可见,充足的脑血流量是保证脑部正常活动的首要条件,当大脑半球血流量平均减少到25~30mL时,就可能发生精神错乱甚至意识丧失。
心激素是近年来发现的由心房分泌的多种肽类激素,这种激素能将心的指令传到全身,包括大脑,使人具有整体的协调功能,并能帮助大脑思维,一旦缺乏就会反应迟钝,精神萎靡[3]。心脏的心房和心室肌肉的周期性收缩和舒张伴随着复杂的交变生物电流,由此而产生心磁场,而神经和体液系统对磁场的作用最为敏感。神经系统以丘脑下部和大脑皮层最为敏感,主要是对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动物实验表明,在磁场作用下则动物某些激素分泌增加。磁场还可能影响经络的电磁活动过程而起机能调节作用。心磁场要比脑磁场大百倍,所以心磁场能影响脑磁场而调控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作用[4]。
综上所述,脑主之“神”是以心主之“神”为基础的,脑主之“神”同时又是心主之“神”的升华,也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之处。只有合二为一,各自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脑为元神和心为识神的生理功能才能正常发挥。
[1]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科技出版社,2009.279 -280.
[2]Kawaohi I,Coldit2 AA,Ascherio A,etal.Prospective study of phobic anxiety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men[J].Circulation,1994,89:1992 -1997.
[3]胡仁明,汤正义,宋怀东,等.内皮素和心钠素调节下丘脑细胞G_1期至S期[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0,1(1):1-4.
[4]傅中朝.心肌细胞自律性与磁场液晶的关系及临床研究[J].生物磁学,2004,(1):23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