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预防和治疗
2011-04-13宋旭峰徐巧美山东省昌邑市畜牧兽医管理局261300
宋旭峰 徐巧美 (山东省昌邑市畜牧兽医管理局 261300)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预防和治疗
宋旭峰 徐巧美 (山东省昌邑市畜牧兽医管理局 261300)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是由鸭疫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以危害幼龄鸭为主的一种急性或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性病变是发生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关节炎。近年来,随着养鸭业的迅速发展,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易发难治。目前,已成为制约养鸭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疫病之一,给养鸭业造成很大损失。
1 流行特点:
鸭传染性浆膜炎主要侵害1~8周龄的鸭,但以2~3周龄最为易感。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低温阴雨、潮湿寒冷的冬春季节发病和死亡最为严重。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或经皮肤感染。育雏期间饲养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潮湿、卫生条件不好,饲养粗放、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蛋白质水平过低,均可造成该病的发生与传播。
2 临床症状
最急性病例常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急性病例的临床表现有精神沉郁,缩颈、嗜眠、行动迟缓,共济失调,食欲减退。眼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常使两眼周围羽毛粘连脱落。鼻孔中也有分泌物,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雏鸭腹胀。死前有痉挛、摇头、背脖和伸腿呈角弓反张,抽搐而死。病程一般为1~3d。而慢性型病鸭,主要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少,肢软卧地,不愿走动,常呈犬坐姿势,进而出现共济失调,痉挛性点头或摇头摆尾,前仰后翻,呈仰卧姿态,有的可见头颈歪斜,转圈,后退行走,病鸭消瘦,呼吸困难,最后衰竭死亡。也有个别病鸭能够存活但多发育不良,易被健鸭踩压致死。
3 病理变化
该病的特征性的病变为浆膜表面的纤维性渗出物,以心包膜、肝表面和气囊最为明显。大多数鸭病变为全身脱水性心包炎、心包液增多,心包内填充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外膜附着纤维素性渗出物,使心包膜增厚,表面粗糙。病程长者,心包膜与心外膜或胸腔发生粘连。肝肿大呈橙红色或土黄色。质脆,肝表面覆盖一层极易剥离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膜,病程较长时,渗出物呈干酪样,不易剥离。气囊壁增厚,浑浊、不透明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个别病例有腹腔积液,脾脏肿大,胆囊肿大,跗关节肿胀等病变。
4 诊断
本病的病原体为鸭疫巴氏杆菌。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即可初步诊断为鸭传染性浆膜炎。实验室涂片镜检:取病死鸭肝、脑、脾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阴性小杆菌。瑞士染色可见两极浓染的细菌,即为鸭疫巴氏杆菌。该菌在普通琼脂和麦康凯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即可确诊为鸭传染性浆膜炎。
5 预防措施
(1)改善育雏条件,育雏室要保持通风、干燥、温暖、勤换地面垫草,用具要保持清洁干净,并定期清洗、严格消毒。(2)尽量减少各种应激、特别注意天气变化(冬季防寒、夏季防暑)、防晒、防雨淋等应激、更换饲料要逐渐过渡。(3)加强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全部出栏后要对圈舍场地等进行彻底消毒。(4)隔离病鸭,对死亡的鸭进行消毒、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6 治疗
(1)氟苯尼考10%100g,兑水150kg,饮用,1次/d,连用3d。(2)鱼肝油每瓶500ml兑水750kg,1次/d,连用3d,较严重的连用5d。
(2011–05–23)
S858.32
B
1007-1733(2011)08-00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