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结构
2011-04-13吴冬
吴冬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风景园林系,江苏句容 212400)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结构
吴冬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风景园林系,江苏句容 212400)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水平历经千年历史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天人合一、物我并融的境界,影响了世界各地园林艺术的发展。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论文通过对古典园林景观建筑布局的研究,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形式、造园手法,为现代造园与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结构;景观布局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有其特有的东方情调,中国园林之美在于它熔文化、艺术、生态于一炉。北方的皇家园林,往往既有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园林胜景,又有气势宏伟的宫殿式建筑群,充分体现出皇家气派;江南私家园林则凭借天然的山水、植被优势,展现出有别于北方园林的意趣。[1]但是这两种园林在空间结构上都反映了热爱自然的本源精神。
空间(space)源于拉丁文“spatium”,指在日常三维场所的生活体验中符合特定几何环境的一组元素或地点,也指两点间的距离或特定边界间的虚体区域。空间是哲学概念,也是美学范畴,既是高度的抽象,又是具体的存在。大千世界,千汇万状,从宏观的天体到微观的沙尘,无不存在于空间之中。[2]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结构,即组成园林空间的各个元素,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在园林营造中缺一不可。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形式,阐释中国古典建筑“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艺术境界。
一 园林建筑
(一)平面布局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平面布局中,建筑通常扮演构图的主要角色,而其它要素仅起烘托陪衬作用。对于园林建筑来说,必须使其与山石、水池、花木巧妙地相结合,把建筑美与自然美浑然地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宛自天开”的境地。古典建筑的斗拱梭柱,飞檐起翘,具有庄严雄伟、舒展大方的特色。它不只以形体美为游人所欣赏,还与山水林木相配合,共同形成古典园林风格。如岭南的可园以草草堂为中心,附以几个副体建筑,中间用廊连接,形成一个建筑组合体。这种手法,既突出主体建筑,强化主建筑的艺术感染力,还有助于形成景观,使其既有功能价值又有很好的欣赏价值。
(二)强调意境
意境是一个园林的灵魂,也是一切中国艺术共同追求的美。它作为中国古典艺术史的审美特质,深刻影响着我国的各类艺术。中国古典园林从早期强调写实,逐渐过渡到写实写意相结合,造园匠师们将诗、画、乐、舞等艺术形式及蕴含的内容,转化到现实的三维空间中来,因地制宜地营造环境。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为了让观赏者在视觉、嗅觉、听觉上感受到景观的丰富变化,造园匠师将建筑物与园林景观、空间、自然充分结合,使园林有可观、可游、可赏之地。在园林中建筑常作景点,既是景观,又可以用来观景,其中多是单体建筑类型,如厅、堂、馆、轩、亭、廊等等,除大型厅堂外,体量一般都不大,主要厅堂檐高一般为3.5米上下,亭、廊、榭、斋等建筑高度更底,这样的高度使人感到亲切,具有生活气息。[3]园林中的建筑不压倒或破坏主体,与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并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这种建筑对意境的表现手法如: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乃仿浙江嘉兴烟雨楼之意境而筑,这座古朴秀雅的高楼,每当风雨来临时,即可形成一幅淡雅素净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情画意图,见之令人身心陶醉。
(三)表现含蓄
中国古典造园艺术中,含蓄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运用先虚后实,先藏后露,先曲后直的对比来取得含蓄的效果,极力避免一览无余,开门见山。采取欲显而隐或欲露而藏的手法,将景观藏于偏僻幽深之处,或隐于山石、树梢之间,让观赏者看不到里面全景,使景观若隐若现,含蓄莫测,引人暇想。北京颐和园即是如此。颐和园入口处利用大殿起遮挡主景(万寿山、昆明湖)之作用,通过大殿,才豁然开朗,见到昆明湖和万寿山,那湖光山色倍觉美不胜收。江南园林中,漏窗也往往成为表现含蓄的主要手法,窗外景观通过漏窗隐隐约约,这比一览无余地直接观赏有生趣得多。[4]苏州网师园则是通过诸多建筑的围合,形成了一个内向的空间,从而表现出景观氛围的含蓄。
二 山水和园路
山是造园的骨架,有了山才能“绿影一堆”。水是园林的血液,有了水便有了灵气,显得一切都活了起来。它们能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或借山水以寄意,或借山水以抒情。“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中有山有水,才会形成清新致爽,“绿影一堆漂不去”的效果。
山与水的结合,就是仁与智的结合,动与静的结合,山和水的处理是否“天然”,是整个园林成败的关键。与山水有关的最有名的造园手法就是“一池三山”了。颐和园是将“一池三山”的艺术创作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典范。清漪园没有重复在一个水面中设立三岛的作法,而是将一个大水面(昆明湖)用筑堤的办法分成三个小水面(西湖、养水湖、南湖),每个水面中各有一岛,西湖中有治镜阁(阁岛),养水湖中有藻鉴堂(山岛),南湖中有南湖岛,形成湖、堤、岛一个新的“一池三山 ”形式。更精彩的是,在塑造三个大岛的同时,还在南湖大水面上增添了三个小岛——凤凰墩、知春岛、小西泠,三个小岛都各有特色,真正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高超与奇妙。[5]
园路在园林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元素之一,它贯穿于全园,起到交通组织、引导游览等作用,既分隔各个景区,同时也是将园内的诸多景点连贯起来的纽带,把各种园林景色组织到统一协调的气氛中去,引导观者在交通过程中有更多的时间,转换更多的视点,延伸观赏路线,使游赏者有条不紊慢慢地游赏园中景色,正所谓“廊引人随,步移景异”。江南古典园林一般处于市井之中,由于尺度上的限制,面积都比较小,为了使园林的整体空间得到扩大,造园者在园路设计中多运用曲折、迂回、幽深、起伏的设置手法,使园路形成丰富的变化。唐朝诗人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了“径”是通向“幽”“深”的境界,“曲径通幽”是对中国园林园路的准确描述。
三 植栽系统
中国古典园林在选取植物方面也是很有讲究的植物,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如地域文化和自然气候以及植物生长特性等。按观赏植物学来分,植物大致有以下几种:观花类、观果类、观叶类、林木、荫木类、藤蔓类、竹类、草本与水生植物,以观形为主,取色、赏花、闻香、听音为辅。传统园林中,在用植物造景时,不仅满足了园林中对绿的需求,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并且按艺术规律的要求,选择植物种类和配置方式。传统园林中植物造景的配置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选择不同季节的观赏植物,营造具有季相变化的景观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是基础,是造景的重要材料和手段,除了专门用作观赏外,还用来与山水配合。为增强景观层次,形成丰富多彩的效果,在植物选择时,花木配植更多的是注重景观的季相变化,利用植物颜色渲染空间氛围,调动观赏者的形象思维。在不同分区中,选择各自的主调植物,点缀其中,并通过一二种植物作为基调植物陪衬,烘托主题。例如:扬州个园以竹作为基调植物,利用不同季节的观赏植物与四季假山相搭配,个园中春梅翠竹,配以笋石、迎春、海棠、芍药,寓意春景;夏种紫薇、广玉兰,配以太湖石构成夏景;秋栽红枫、四季竹,配以黄石构成秋景;冬植腊梅、斑竹、配以雪石构成冬景,增加园子的景观多样性和观赏性,从而在咫尺庭院中创造了四季变化的景观序列,使得参观者无论在一年中的哪个季节来到园中,都能观赏到正在盛开的花木,加上其它的陪衬,使园林的可观赏性更佳。
(二)注重选择在观形、赏色、闻香、听声等方面有特殊效果的植物
植物是园林空间中具有生命活力的构成要素,植物景观不仅是为了园林增添视觉艺术,还顾及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不同植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为了使观赏者在感官上获得对植物景观不同的感受,古典园林的造园匠师们巧妙运用植物的不同色彩、线条、形态、芳香的自然特性,对植物群落进行合理组合,营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相协调,具有一定功能、意境的艺术空间。如五针松、柳树主要观其形,樱花、红枫主要观其色,桂花、深山含笑,枫香、腊梅等闻其香,“万壑松风”、“雨打芭蕉”等主要是听其声,而“疏影”、“暗香”的梅花则兼有观形、赏色、闻香等观赏效果。
(三)种植花木常置于人们视线集中的地方,以创造多种环境气氛
故宫御花园中的轩前西府海棠,颐和园乐寿堂前后的白玉兰,谐趣园的一池荷花等,玉兰、紫薇常对植,“内斋有嘉树,双株分庭隅”。许多花木讲究“亭台花木,不为行列”,如竹丛、柿园、梨园、橘园、牡丹园、月季园、梅林、桃林等群体美图。[6]在具体种植布局时,则“移竹当窗”、“栽梅绕屋”,“榆柳荫后圃,桃李罗堂前”。
四 苏州留园:典型体现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结构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有“吴中名园之冠”之美誉。造园者采用了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充分运用空间的大小、方向、高低、明暗和虚实等变化,在极小的空间中转折回旋,蜿蜒起伏,将园中景致表现得淋漓尽致。园分东、中、西、北四部分,东部以庭院、建筑取胜,中部是山水写意园,西部林木幽深,有山林野趣,北部竹篱小屋,呈现田园风貌。园以厅堂、走廊、粉墙、洞门划分空间,通过山水花木组合成一个个错落相联、层次丰富的庭院。[7]
(一)空间对比
空间对比是园林造园艺术的一种形式,在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处理手法上经常会采用对比的手段,通过运用不同的空间对比,构成种种不同的效果美。对于空间对比,留园做到了最恰到好处的诠释,也是留园最突出的空间特点。
留园入口的空间虽然曲折、狭长、封闭,但运用了多种对比手法,顺势曲折,构成丰富多变的空间组合,称得上是巧妙地处理了。进园后第一个小院——狭长多变的曲廊——又一个内院——又窄又封闭的廊——隔漏窗窥见园内景物——位于末端的最后一个小院——穿过曲折、狭长、封闭空间后到绿荫,进入主空间——豁然开朗。[8]造园者巧妙地利用曲折狭长又十分封闭的空间与园内主要空间进行强烈对比,将长廊贯穿四个景区,使廊、屋相接;用富于变化的建筑技巧使廊在空间上产生出了明与暗、大与小的对比,令游人在不断变化的通透空间中,欣赏到各种独到的园林小品。
(二)疏与密
在苏州的私家庭园中,留园不但以其规模之大著称,还以它独创一格的建筑艺术而享有盛名。它的建筑分布很不均匀,有些地方稀疏,有的地方则十分密集,疏密对比强烈。东西两面以石林小院为中心,建筑高度集中。东南两面建筑排列很密集,另两侧则较稀疏。植物也强调疏密配置,即使是仅有三棵树的种植,也要两棵紧靠,第三棵远离,以此强调疏密之间的对比,创造出自然优美的园林景观。
(三)蜿蜒曲折
中国古典园林向来崇尚的是含蓄美 、自然美,借助于建筑物之间的相互衔接,使其空间互相交错穿插,曲折之中给人以迂回和不可穷尽之感,每经过一次曲折,便可以产生一种新的境界。
留园在格局上忌平直而求曲折,入口借廊的交错而变得更加曲折,自绿荫至水阁部分的空间处理,由于设置了一片临空的隔扇,从而增强了空间的曲折和变化。自曲溪楼至西楼,借空间的交错而变得更加曲折,鹤所部分的空间处理,借空间的转折、收束、开合使行进路线更加迂回曲折,自五峰仙馆至揖峰轩,路线几经转折。可见留园是借空间的交错增强了空间的曲折和变化。曲折之中,能给人以变化之趣和流动不尽之感。[9]陈从周先生曾指出:“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园路随意曲折一下,使行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曲折蜿蜒的布局,既能避免游人觉得枯燥,又延长了观赏时间,使人觉得处处有景,景景有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以很形象地说明园的曲径与布局特点。
(四)渗透与层次
留园院落空间虽然较小,但在空间渗透的手法方面运用得却十分精妙。通过框景、漏景、障景等各种划分园林空间手法来分隔空间,使各个区域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变化丰富。入口部分狭长、封闭、曲折,视野极度收缩,至绿荫处豁然开朗,达到高潮;过曲溪楼时,再度收束;至冠云楼前院则顿觉开朗。至此,经园的西、北回到中央部分,从而形成一个循环。留园鹤所临五峰仙馆前院的一侧开满窗洞,从室内就可以观赏到整个庭院,内外空间既分隔,又相互渗透,从而使两者互为一体。
结语
园林艺术首先是空间艺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追求自然天成,天人合一,“师法自然,回归自然”,在空间结构上反映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符合中华民族审美和艺术的规律,给人以多方面的深刻的启示。[10]在造园过程中,如果只是把山水、植物、建筑等诸多造景要素散布于园林中,而不注重由诸多要素结合而成的园林空间的围敞闭合,那么就如同在画廊中看画一样,各幅画面都是分立的,而不能给人以整体的感受。要使游人真正融入统一的园林景象中去,必须创造丰富多变而又不失为有机整体的园林空间。园林作为可居、可游、可赏的所在,不仅在于其空间的实用性,更在于其艺术的统一性。[11]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园林空间设计领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被相继运用到园林空间的建造上,传统的三维空间造园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园林建设中既要考虑继承传统,又要考虑有所创新,既要考虑中国文化,积极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延续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的精神,又要考虑世界发展,克服其功能缺陷和过度封闭的负面效应,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艺术,更好地将中国园林建设推向新的阶段。[12]时代的变化推动着园林建设变化,这既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1]楼庆西.中国园林[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35.
[2]刘丽,等.试析空间观念与中国古典园林[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3).
[3]苏州民族建筑学会.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45.
[4]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429.
[5]李伟华.一池三山——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地形创作特征[J].广东园林,2003(1):15-19.
[6]杨闯.浅谈植物造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2006(2):18-20.
[7]田雨.浅析苏州留园的空间之景[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3(5):41-42.
[8]苏州市园林管理局.苏州古典园林[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出版社,2001:6.
[9]任晓红,等.禅与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220.
[10]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587.
[11]周武忠.寻求伊甸园——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21.
[12]肖英.传统文化建筑[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8.
A Study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WU Dong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Gardening,Jiangsu Polytechnic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Jurong212400,China)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enjoy a long history and have attained the perfect unity and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man in their gardening art after their millenarian development,thus having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t across the world.As the garden is a spatial art,this paper aims to embody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Chinse classical gardens by studying and analyzing their architectural composition of landscape so as to study the ancients’landscape architecture skills and the quintessence of traditional landscape art,and to obtain necessary substances for modern landscape gardening and sight desig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spatial structure;landscape composition
J59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4-5310(2011)-01-0124-05
2011-06-03
吴冬(1985-),男,江苏省泗洪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
(责任编辑:胡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