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邓小平发展观

2011-04-13彭献成

关键词:共同富裕现代化建设

彭献成

(海口经济学院思想政治部,海南海口 570203)

试论邓小平发展观

彭献成

(海口经济学院思想政治部,海南海口 570203)

邓小平理论宝库中,发展理论是最核心的部分,是其全部理论的出发点。邓小平之所以强调中国要发展,是因为发展事关坚持马克思主义、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的原则问题;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当代最大的政治,是事关人民能否继续拥护共产党的大问题;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迫切需要。关于中国如何发展,邓小平认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改革开放;要坚持社会主义;要坚持发展科技教育;要坚持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要坚持维护稳定;要坚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关于中国发展的根本目标,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共同富裕”。

邓小平;发展观;共同富裕

邓小平理论宝库中,发展理论是最核心的部分,是他的全部理论的出发点。他既总结了前人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又紧密结合中国发展的现实和世界发展的趋势,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中国的发展是他毕生所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目标。今天,我们重温邓小平的发展观,仍会感受到这些谆谆教导是那样地振聋发聩,心灵上受到强烈的震撼。本文仅就邓小平发展理论中关于中国为什么要发展、中国怎样科学发展以及中国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什么,进行学习与研讨。

一 中国为什么要发展

邓小平生前反复强调了中国的发展。1986年他接见外宾时就明确指出:“我们所做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要发展自己。”(《人民日报》1986年12月15日)后来他又多次强调了这一核心主题:“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1]244“我们要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1]359“发展才是硬道理。”[1]377邓小平为何反复强调中国要发展?他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发展是事关坚持马克思主义、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的原则问题。邓小平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在中国现实条件下,搞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你不抓住四个现代化,不从这个实际出发,就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2]162-163这是邓小平深刻总结了近代以来我国国内历史经验教训所得出的正确结论。回想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一次一次遭受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被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中国便一步一步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苦难深渊。造成如此严重后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19世纪步入了封建晚期,在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残酷压榨下,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生产力发展停滞甚至遭到严重破坏。停滞就落后,落后就被动挨打,这是我国人民用生命财产所换来的惨痛教训。

其次,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7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含义之一,是指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即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在这层含义中,邓小平把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提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这是对前人思想的重大创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作过深刻论述,并形成了一种传统的观念,达成基本共识,对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二是按劳分配,三是无产阶级专政,但并没有把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界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指出这层本质含义,无疑是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揭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演进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历史的进程表明,封建社会之所以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取代封建社会,首先在于前者创造了更高水平的生产力。社会主义要战胜资本主义,归根到底,必须使自己的生产力更快更好地发展,更具有优越性。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63“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2]225

再次,发展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事关人民能否继续拥护共产党领导的大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国际风云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严重困难。邓小平认为出现这些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解决好发展问题。他认真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认为如果不坚持发展的路线,没有经济的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1989年政治风波这关我们就难闯过去。他说:“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 ?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假如我们有五年不发展,或者是低速度发展,例如百分之四,百分之五,甚至百分之二、百分之三,会发生什么影响?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1]354他还说:“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还说:“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2]314总之,发展才能赢得优势,赢得群众,才能通过长期的发展过程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第四,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邓小平强调:“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1]265首先从国内看,中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最终圆满实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四个现代化的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进步与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与发展,进而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等等,均离不开发展。其次,从国际范围看,要切实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就要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使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人民有更大的吸引力,也都离不开自己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就处于主动地位,如果我们国家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就会更大。

第五,发展也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迫切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无疑是维护和平与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发展得越强大,对世界和平就越有利。邓小平明确指出:“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1]79“中国现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力量,不是破坏力量。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1]104等到中国发展起来了,促进和平力量将会大大增强。可见,不仅维护世界和平需要中国的发展,而且解决全球发展问题,也需要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发展无疑具有全球性的战略价值。

二 中国应如何发展

邓小平发展理论中不仅反复强调了中国为什么要发展,而且全面阐述了中国应如何发展:

第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早在1979年3月的理论务虚会议上,邓小平就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厘清了工作重心与主要矛盾的关系,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进一步奠定了哲学基础。按照邓小平的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现阶段我国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我国是在原有经济技术基础比较薄弱条件下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就是因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2]1821980年他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一文中,再次强调:“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2]250

第二,要坚持改革开放。对于改革开放问题,邓小平作了一系列深刻的理论阐述。他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是第二次革命;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即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改革不但必要,而且具有紧迫性:“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2]150邓小平把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实行对外开放是邓小平提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他把对外开放同改革联系在一起,指出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大事。实行对外开放,体现了时代的特点,也是总结中国历史经验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国家,这是导致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他曾深刻指出:“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二百年。”而且我们以后也还是闭关自守,与历史发展的机遇失之交臂。“从一九五七年以后,耽误了二十年,而这二十年又是世界蓬勃发展的时期,这是非常可惜的。”“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上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1]104封闭导致中国发展的停滞,国家的贫穷落后,被动挨打。邓小平说过,这个苦头吃过,我们的老祖宗吃过。因此,邓小平一再阐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要全方位开放,这是一项基本国策,应长期坚持。邓小平的对外开放论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崭新的内容。总之,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改革开放中国就没有希望。

第三,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多次指出,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他说:“中国根据自己的经验,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道理很简单,中国十亿人口,现在还处于落后状态,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所以我们不会容忍有的人反对社会主义。”[1]90,266,274他还说:“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1]207-208“中国要解决十亿人的贫困问题,十亿人的发展问题。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1]134

第四,要坚持发展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要上去;发展科学技术离不开教育,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邓小平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229他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视角出发,深刻揭示了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技术的现代化。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2]86在南方谈话中,他还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1]274“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2]68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的核心思想。邓小平认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发展教育不仅是经济持续增长、科技发展创新、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切实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条必由之路,也是做好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迫切需要。他明确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 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1]377他还指出:列宁多次强调指出:工人一分钟也不会忘记自己需要知识的力量。没有知识,工人就无法自卫;有了知识,工人就有了力量。这个真理在今天更加显出它的重要性。我们要掌握和发展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行各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并且在上层建筑领域最终战胜资产阶级的影响,就必须培养具有高等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必须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这些要求本身就是无产阶级政治的要求。”[2]10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重点,本来就应当包括教育。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就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1]120

第五,要坚持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邓小平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任务,高瞻远瞩,总揽全局,为我国发展设计和规划了宏伟的蓝图。他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多次阐述发展中国国民经济应分三步走的战略,1987年又正式提出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80年代末翻一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00美元;第二步,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1000美元,中国步入小康社会;第三步,再用30-50年,再翻两番,人均达到4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121邓小平制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成为激励全国人民为一个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是中国摆脱贫困、人民走向富裕文明之路的明灯。这一战略的提出解决了像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要实现一个什么样的战略目标以及怎样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难题,从理论上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涵。

第六,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对此,邓小平有一系列论述。他指出:“我们现在搞两个文明建设,一是物质文明,一是精神文明。”[1]226“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1]156“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手都要硬。”[1]154邓小平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有不同表述,但其精神实质是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不要一手硬一手软,在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他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2]367他还强调,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能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急功近利式地只抓物质文明,忽视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既有现代化的时代精神,又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人的现代化。从最深的层次上讲,现代化最终指向人自身的现代化、民族精神的现代化。邓小平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208文化的力量,是一个民族的重量,一个国家的分量,一个社会的体温。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必将既带来经济腾飞,又促进文化复兴。.

第七,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所谓可持续发展,现在国际上通常的说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致于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它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它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或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邓小平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工作,他曾说:“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其中一条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1]378他很早就指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现在全国人口有九亿多,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农民。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我们要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我们地大物博,这是我们的优越条件,但有很多资源还没有勘探清楚,没有开采和使用,所以还不是现实的生产资料。土地面积广大,但是耕地很少。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所以他强调要“统筹兼顾。”[2]164他曾感叹:“人多有人多的麻烦,很多问题不容易解决。”[2]405邓小平始终强调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特别是重视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指出“核电站我们还是要发展,油气田开发、铁路公路建设、自然环境保护等,都很重要。”[1]213并强调要“更合理地利用我们的丰富资源。”[2]357他还强调:要采取有力的步骤,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在制定我国的长远规划和发展战略时,必须坚持“真正摸准、摸清我们的国情和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据以正确决定我们的长远规划的原则。”[2]356他还指出:生产建设、行政设施、人民生活的改善,都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综上所述,邓小平的发展战略实质上已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在邓小平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这一战略从全新的视角,充分阐明了中国未来如何发展的大问题,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第八,要坚持维护稳定。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稳定问题一直是邓小平理论视野中的又一个重要课题。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中,反复强调稳定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中国的最高利益。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他把稳定逐渐地从“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问题”而上升为“压倒一切”的问题,最终与改革和发展并列,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三大关键因素之一,强调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他说:“我们搞四化,搞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我同布什谈了,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凡是妨碍稳定的就要对付,不能让步,不能迁就。”[1]363“我们不在乎别人说我们什么,真正在乎的是有一个好的环境来发展自己。”[1]286稳定是现代化的基石,稳定是现代化的保证条件,也是现代化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因此,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应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九,要坚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人民群众的绝大多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对此,邓小平一直是高度关注和重视的。他说:“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2]368他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1]360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很多旧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2]342

第十,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各个关键时刻,邓小平都明确强调,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他说,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他阐明,自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来,就证明了没有无产阶级政党就不可能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自十月革命以来,更证明了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有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

邓小平进一步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2]391类似的话,他多次讲过。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才有社会主义新中国。“从根本上说,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2]266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更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他指出:“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就呜呼哀哉了,哪里能有现在的中国?”[1]4“只要我们党的领导是正确的,那就不仅能够把全党的力量,而且能够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集合起来,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2]267

三 中国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什么

邓小平在强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又反复强调要“共同富裕”。他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1]326还说:“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1]142邓小平为什么反复强调要“共同富裕”?其主要依据有:

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区别资本主义的特点。可以说,是社会主义道路决定了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要共同富裕。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1]364“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155“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1]364他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强调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 原则。邓小平把共同富裕提升到原则的高度。他认为共同富裕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1]123“社会主义的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 是共同富裕。”[1]111

第三,共同富裕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需要。邓小平曾特别指出:如果中国只有一千万人富裕了,十亿多人还是贫困的,那怎么能解决稳定呢?我们是允许存在差别的。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须搞共同富裕。他还说:“中国情况是非常特殊的,即使百分之五十一的人先富裕起来了,还有百分之四十九,也就是六亿多人仍处于贫困之中,也不会有稳定。中国搞资本主义行不通。只有搞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社会才能稳定,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一个含义就是共同富裕。”[3]1312他还告诫我们:“中国有十一亿人口,如果十分之一富裕,就是一亿多人富裕,相应地有九亿多人摆脱不了贫困,就不能不革命啊!九亿多人就要革命。所以,中国只能搞社会主义,不能两极分化。”[3]1317“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1]229邓小平这一警示是极为深刻而又有现实意义的。

正是在邓小平发展观指引下,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前20多年,中国人民开创了发展国民经济的新局面,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谱写过辉煌篇章。中国在1978-1999年,国民经济年均增幅达9.1%,经济发展速度为世所罕见。中国经济总量1999年底已达8万多亿人民币,在世界上已占第7位。时下,正当举国上下全面深入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之际,重温邓小平的发展观,无疑大有裨益。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邓小平理论中的发展理论对全面深入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将具有深刻的启迪,具有持久的影响。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A Talk on Deng Xiaoping’s View of Development

PENG Xian-cheng
(Depart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Haikou Institute of Economics,Haikou570203,China)

In the treasury of Deng Xiaoping theory,the development theory is the core part as well as the starting point.His emphasis on development lies in the fact that development not only invloves the principle of upholding Marxism and Mao Zedong Thought,reflects the inherent need of socialism in nature and the most important politics of contemporary China but also concerns whether the people would continue to suppor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constitutes the solution to all issues in China as well as conforms to the urgent need of the times.In the view of Deng Xiaoping,the approach to China’s development should focus on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adhere to economic reform and opening up,to socialism,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three-stage”strategy.Moreover,China’s development should also concentrate on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opening up and stick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o the maintenance of stability,to the firm reliance on the masses,and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As reiterated by Deng Xiaoping,the basic objective of China’s development is“common prosperity”.

Deng Xiaoping;the view of development;common prosperity

A849.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4-5310(2011)-01-0050-07

2011-08-22

彭献成(1946-),男,湖南常德人,海口经济学院思政部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邓小平理论和历史学研究。

(责任编辑:袁 宇)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现代化建设
共同富裕
边疆治理现代化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