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灌肠整复仪在小儿肠套叠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2011-04-13李志磊刘传亚
李志磊 华 丽 刘传亚
(1.济宁医学院附属单县中心医院放射科 山东 单县 274300; 2. 济宁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区药剂科,山东 济宁 272100; 3.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山东 济南 250021)
肠套叠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好发于春秋季,起病隐匿,发展迅速,若不能及时治疗,肠管套叠部分的血液循环就会受阻,肠壁发生坏死和穿孔,甚至致死。灌肠整复是目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治疗方法。传统方法是由简易灌肠器人工加压,其应用压力低,且难以定量控制,整复效果不理想,我院应用电脑灌肠整复仪,配合规范、严谨的操作流程,使肠套叠的诊断和整复成功率明显提高,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2008~2010年小儿肠套叠54例,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完整,年龄4~24月,平均10月,男30例,女24例,发病时间2~48 h。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便血、腹块者40例,阵发性哭闹、呕吐、便血者8例,仅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者6例。
1.2方法与诊治流程 使用FSK302-AX型透视X线机,JS-628E型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采用低张空气或气钡双重造影。①准备:向随诊大夫询问病史,建议用药,签定患儿家长知情书。②用药:肌注山莨菪碱注射液0. 1~0. 2 rng/kg, 哭闹患儿注射鲁米那3~5 rng/kg。③操作:10~15 rn in后,左侧卧经肛门插入Foley氏双腔气囊管约8~10 cm,气囊充气20~30 ml,将导管与整复仪连接。④对于腹部肠腔积气较少的患儿,经整复仪直接向肠管内注入气体;对于腹部肠腔积气较多的患儿,经整复仪容器内注入接近体温钡剂,当钡剂充盈乙状结肠后,改为肠腔内注气。遥控器设置诊断压力4-6 kPa,缓慢加压,当显示肠套叠征象及部位后,逐档提高压力至6~14 kPa。⑤整复成功,应停留5分钟后,缓慢降压拔管。⑥整复不成功,可在低压维持5分钟后,二次加压整复。
2 结 果
本组54例小儿肠套叠中套头位于升结肠者29例,位于横结肠者18例,位于脾曲者5例,位于降结肠者2例。套头形态呈杯口状者20例,螺纹状者14例,菜花状者10例,线锤状者10例。一次复位成功30例,其中位于升结肠者20例,位于横结肠者9例,位于脾曲者1例。二次复位成功15例,其中位于升结肠者8例,位于横结肠者5例,位于脾曲者2例。总体灌肠复位成功率达83%。
3 讨 论
3.1临床表现:肠套叠是指部分肠管及其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婴幼儿肠套叠中95%为原发性,多数人认为是由于肠蠕动的正常节律紊乱所引起,另有人认为是某种病毒的炎性反应所致[1]。肠套叠主要表现为腹痛哭闹、呕吐、果酱样血便及腹部包块等,并不是所有病例同时具有典型的四大临床表现,腹痛阵哭发生机率最高,腹块是诊断小儿肠套叠最有价值的体征。依据其套入部位不同主要分为以下4型:回结型、小肠型、结肠型、回回结型[2]。
3.2灌肠方式:单纯钡剂灌肠,因套头形态及与周围关系观察受限,且肠破裂发生后,腹腔清洁困难,一般不采用。空气灌肠和气钡双重灌肠是目前最常用的两种小儿肠套叠的检查整复方式。气钡双重灌肠分辨率好,肠壁与套头的关系明确,特别是对于结肠比较迂曲冗长的患儿及回盲瓣处小的充缺显示的更加清楚,有利于判断整复是否成功,但灌肠操作中因钡剂的低位流向效应,患儿体位变换多,检查时间长,辐射剂量较大,我院只对腹部肠腔积气较多的患儿应用。空气灌肠操作最简便,当患儿肠积气不明显时肠壁与套头的关系显示清晰,患儿体位变换少,易于配合,检查时间短,辐射剂量小,是目前最宜于应用的方式。检查前肌注山莨菪碱注射液,使肠管松弛,提高肠套叠的复位成功率[3]。
3.3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灌肠仪可直接隔室调整气压完成排气、灌注,从而减少了X线辐射。使用数码管技术,控压更稳定安全,压力读数精准到0. 1 kP。通过电脑预先设定的脉冲整复程序,降低了盲目充气引起肠穿孔的发生率;又借助于脉冲式空气的推压,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肠管的痉孪及水肿,降低嵌顿的强度,有利于套入部回纳[4]。
3.4诊治过程中重要环节:①询问:与随诊大夫交流,详细了解病史、发病时间,安排用药,并做立位胸腹透视,了解患儿一般情况。②插管:气囊管插入肛门约8~10 cm,气囊充气20~30 ml,然后轻度抻拉,使肛门完全密封,有利于压力的稳定显示及加压操作。③压力:诊断压力6~10 kPa,复位压8~14 kPa,最大压小于18 kPa(最好用脉冲压灌注)。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设定的起始压力要低(我院设为6 kPa),并以0. 1 kPa平缓升高。一般8kPa即可显示套头,10~12 kPa即有套头回复表现,脉冲压可设为12~14 kPa。④体位:左侧卧插管,气钡双重灌肠对体位要求严格,注入钡剂充盈乙状结肠后,改为肠腔内注气,并使患儿轻度头低脚高。钡首达脾曲后,患儿逐渐右侧卧,钡首过肝曲后,使患儿轻度头高脚低。⑤观察:⑴间断曝光,缩短患儿照射时间。⑵发现钡首受阻时,应变换体位,明确是否真正套叠部。⑶明确套头形态、大小,其对整复效果有影响。一般套头螺纹状、杯口状者整复效果好,而套头巨大,呈菜花状者提示复套存在,复位可能性小[4]。加压过程中见鞘部明显扩张,而套入部退缩不明显或见套入部退而复进,表示套入部颈部过紧,复位困难[5]。加压后肿块渐渐后退,过回盲瓣后,肿物消失,小肠广泛充气,表示复位成功;如肿物己消失,但小肠迟迟不见进气,有可能结肠脱套后留下的小肠套头变小,此时应多体位观察套头是否存在。⑥耐心:肠套叠的影像诊断较简单,而整复治疗则要求操作者必须耐心而细致。不能一次整复时,可先体息10~15 min,然后以脉冲压灌注并手法对肠套叠头部进行轻柔的加压按摩、推移包块,大多数能成功整复。本组病例二次整复成功与一次整复成功之比为1∶2。“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操作者只有耐心而细致,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灌肠整复率,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减轻患儿的痛苦和家长的经济负担,保证患儿的健康。
综上所述,小儿肠套叠灌肠整复方法简单、快捷经济,应用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能够安全高效地完成诊治,提高整复成功率,是目前值得大力推广的首选诊治技术。
[1] Karabulut R, Sonmez K, Turkyilmaz Z, et a.l Mucosa associatedlymphoid tissue lymphoma in the appendix, a lead point for intussusception[J].J PediatrSurg, 2005,40:872-874.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36-1339.
[3] 谷奇,张晓伦,马继东,等.137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治疗失败的原因分析[J].北京医学,2006, 28( 8) : 463.
[4] 周建辉,吴政光,黄林海,等.计算机控制脉冲气灌肠对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疗研究[J].现代医学影像学,2003, 12(2): 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