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两重性
--------从两起著名的思想政治工作“事件”谈起*

2011-04-13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主导地位事件政治工作者

周 德 海

(中共巢湖市委党校 科研处, 安徽 巢湖 238000)

一、新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史上的两起重要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的宣传、教育和各种思想政治工作组织,运用一切可利用的工具和手段,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了全方位的、声势浩大的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在人们的思想灵魂深处形成了一整套牢固的政治思想观念。比如,“社会主义具有资本主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资本主义国家严重地 两极分化,遍地都是贫民窟和流浪者”、“社会主义一天天好起来,资本主义一天天烂下去”、“全世界四分之三的人都在受苦受难,台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等等。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的1979年,上海的一位小学生在大光明电影院前的霓虹灯下,第一次看到一个向他伸手乞讨的乞丐。那位小学生在提交给老师的作文中写下了“大光明下不光明”的感想。为此,那个小学生所在的学校领导,到某大学请来一位政治课教师,给那所小学的学生们做思想政治工作,以消除那位小学生心中产生的对于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阴影。这位大学教师告诉那些小学生们:在我们这个繁荣富强,到处莺歌燕舞,人民生活幸福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本来是不应当有乞丐这一落后国家才有的现象,只是由于旧社会的遗留,有些地方的少数农民还存在着这种要饭的习惯。因此,不能因为看到这个别的乞丐,就得出“大光明下不光明”的印象。这位大学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因为建国以后管制严格,从未离开过上海,没有当时农村生活体验的小学生们来说,或许是都能够接受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南方人习惯吃大米,北方人习惯吃面粉,有的地方的有些人习惯要饭吃,这似乎是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够体验到的。这次思想政治工作,也许十分圆满地解决了那个小学生和其他一些有类似想法的人们的思想问题。因为后来再也没有见到那位小学生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真理标准的讨论和拨乱反正的推动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整个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中涌现出一批有着很丰富的人生阅历、很深刻的人生体验和相当深厚的学术素养,还有长期练就的演讲才能和表演技巧的人才。他们在当时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成绩斐然,所向披靡,似乎没有做不了也做不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大光明下不光明”的讨论10年以后的1989年春,当时声名卓著的三位青年教育专家李燕杰、曲啸和彭清一,在社会环境比内地相对宽松的深圳,和一批思想也相对活跃的深圳青年座谈,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然而,就在这三位青年教育专家意气风发、慷慨激昂地批判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歌颂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过程中,却意外地与在座的一些年轻人发生了尖锐的思想冲突和激烈的争论。这场在当时被称为“蛇口风波”的事件,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许多人从不同方面分析了产生这场风波的原因。当时的政治干预以及后来发生的那场政治风波,使这场讨论未能真正地深入下去。

尽管“大光明下不光明”和“蛇口风波”已经过去了二三十年,今天的人们或许早已忘记这两个在当时曾轰动一时的“事件”,但是,在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依然不乏类似于“大光明下不光明”和在“蛇口风波”中的那些思想政治工作者们,以及在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在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中,他们正在做着,或者将会继续做着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当年的那位大学教师和青年教育专家们相比,或许在具体内容和形式方面有了一些改进。但是,在笔者看来,他们在实质上似乎没有区别。也就是说,在当今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类似于那位大学教师和那些青年教育专家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依然大有人在。或者只是因为人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见得太多,已经引不起他们的特别关注;或者是由于许多人在面对各种针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时,不把那些思想政治工作者们的话当成一回事,抱着一种无所谓的心态任由他们自说自话而已。

二、思想政治工作中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是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

在现实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和权利,“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恩格斯语)。人们创造自己历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探索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由于每一个人的生存环境、社会背景、所受教育的内容和程度不同,以及每一个人在兴趣、爱好、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独特的、不同于他人的内心世界。在这些不同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的过程中,会产生他们各自对于宇宙、社会和人生的不同的认识、理解和体验,形成各不相同的宇宙观、社会观和人生观。由此便会对现实社会中的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等各种各样的现象,产生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看法,形成他们自己的思想观念,选择他们自己认为最有利、最适宜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人们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和所采取的各种各样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中,有些与社会主导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所要求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相一致或基本上相一致,因而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能够满足社会统治集团的需要,并被社会统治集团所承认和尊重。其中,那些最适合社会统治集团需要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主体,便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最适合的人选;而那些与社会主导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统治集团所倡导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不一致,甚至相对抗的人们,便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们的工作对象。思想政治工作者们的任务,就是要用他们自己的,并代表社会主导的“正确思想”和“正确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去改变那些作为他们工作对象的人们的“错误思想”和“错误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思想政治工作者们通过宣传和示范他们自己的,从而也是社会统治集团所要求和认可的“正确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说服、影响和感化那些作为他们工作对象的人们,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放弃 “错误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统一到思想政治工作者们所倡导的“正确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

但是,任何一个社会实体都不可能完美无缺。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克服自身缺陷的过程。一般来说,在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作为该社会上层建筑中的核心内容,在本质上是该社会的肯定因素。它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尽力维护这个社会的质的稳定性。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与社会自身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或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通常都是滞后于那些具有探索精神的少数社会成员在他们的探索活动中所确立的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由于那些具有探索精神的少数社会成员在他们的探索活动中所确立的新思想、新行为和新生活,使他们能够很容易地发现当时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所具有的落后性,因而他们的那些新的思想观念和建立在他们新的思想观念基础上的新的行为方式和新的生活方式,便构成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否定因素。当这种作为否定因素的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和新的生活方式,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达到一定的程度,与作为当时社会的肯定因素的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及其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前文列举的“蛇口风波”,正是这种矛盾和冲突的具体表现。尽管当时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启动,一方面是改革开放的政策和这种政策的实施,正在突破传统的意识形态和在这种意识形态基础上形成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当时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在这种意识形态基础上形成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尚未跟上当时改革开放的步伐,具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因此,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年轻人,思想活跃,行为开放,生活新潮,他们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已经远远地突破了当时社会中的主流思想观念和这种主流思想观念所要求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而那几位青年教育专家则代表着当时社会中的主流思想观念和这种主流思想观念所要求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试图用这种主流思想观念和这种主流思想观念所要求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规范当时的深圳年轻人的思想、行为和生活,这当然是当时的那些深圳年轻人所不能接受的。至于在当时的内地没有爆发类似于“蛇口风波”的风波或事件,或者是因为具有与深圳年轻人类似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人们,没有胆量公开站出来与那几位青年教育专家论战;或者是因为一些人为了避免公开冲突不屑于主动站出来与他们论战。

三、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维护社会稳定和压抑人的个性的双重作用

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即使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某种程度的先进性,但是,由于这种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在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才由非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因而在当时社会中的全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中,这种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先进性,仅仅处于中间靠前的位置。至于其靠前的具体位置,则取决于它的先进性程度,但它绝不会是最先进的。尽管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有时也能吸收一些新思想充实自己,将它们整合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成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是,这种吸收却只能是那些与它自身相近的或相容的新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们对那些具有革命性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不可能接受和吸收的。*这种情况本来是人们很容易理解的。例如,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初期,尽管党中央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提倡改革开放、制定改革开放的政策并组织实施,但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当时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其中包括绝大多数高级领导干部,依然固守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成为改革开放的阻力。即便是那些倡导和拥护改革开放的人,面对着如此顽固的保守势力,也只能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艰难地推进改革开放大业。对于这种情况,有人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政治上受保护、意识形态上受非议的状态下推行的。”[1](P4)

因此,那些与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不一致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大体上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种是腐朽的、没落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另一种则是新生的、更先进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当思想政治工作者们面对着这两种与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不一致,甚至相对立的截然不同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时,由于他们没有关于那种更先进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足够的理论准备和生活经历,从而缺乏在这新旧两种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分辨是非的能力。他们只能以他们自己的理解和标准从事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

这种思想政治工作,对于那些腐朽的、没落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来说,可能是切中要害的,使那些具有腐朽和没落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人们中的一些人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幡然醒悟,自动地克服他们自己的那些腐朽的和没落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追求社会所要求的那种正当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起到了拯救人的灵魂的作用,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与和谐的积极作用。自然,他们中的一些人,也会顽固地坚持那种腐朽没落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并以此与思想政治工作者们所做的思想政治工作相对抗。这种冲突是难以避免的。但是,这些人所具有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本身的腐朽性和没落性,决定了他们的对抗缺少足够的力量。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因其腐朽性和没落性而随时都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而且也有可能因触犯法律而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制裁是思想政治工作必不可少的补充手段。

但是,同样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那些在科学理论研究活动和社会生活实践领域中的探索者或先行者们来说,由于他们所具有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相对于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而言,是更先进的思想观念和更合理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因此,这种思想政治工作者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便失去了针对性。其结果,一是对于那些自我意识较弱,对新思想、新行为和新生活的追求还不够强烈的人们来说,可以起到消除他们追求新思想、新行为和新生活的愿望,使他们在思想上、行为上和生活上回到社会主流思想、主流行为和主流生活的道路上去的消极作用;二是如果碰到那些自我意识较强,对新思想、新行为和新生活的追求意志较坚定的人们,这种思想政治工作者们与这种对新思想、新行为和新生活的追求者们之间的冲突,将不可避免。对于前者,思想政治工作所起到的是压抑人的个性,扼杀人的创造力的作用;而对于后者,便会造成对思想政治工作者们以及对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强烈的怀疑和反感。这种现象,在一段时期内曾被人们称为“信仰危机”。尽管“信仰危机”的用词可能不够准确,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却是我们的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们始料未及的。人们在分析这种“信仰危机”的根源时,往往将其归咎于年轻人的“逆反心理”。其实,在这种所谓的“信仰危机”的背后,有着远比“逆反心理”更深刻的背景和更丰富的内容。我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所谓的“信仰危机”,最主要的原因是:多年来,我国的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批判了许多本来应当受到尊重和赞扬的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许多人,特别是一些思想敏锐的年轻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看清了过去在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中所宣扬的许多所谓“正确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真相,从而产生了一种受欺骗的心理,以至于对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一切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出一种强烈的不信任情绪。

然而,当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本身是错误的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者们也只能以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作为他们所从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试图用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生活。这就像在林彪、“四人帮”和极“左”思潮占统治地位时,大批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们所做的那样。在当时,他们正是用极“左”思想观念和建立在极“左”思潮基础上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来规范和统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很显然,在极“左”思潮占主导地位的时期,用林彪、“四人帮”的极“左”思潮背景下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统一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本质上是反动的(这里的“反动”一词,不是一个政治概念,而是指一切把进步的东西拉向后退的行为和观念)。这已经是被历史充分证明了的。

参考文献:

[1] 谢 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J].炎黄春秋,2007,(2).

猜你喜欢

主导地位事件政治工作者
逆势而动:美元主导地位掩盖了中国在金融领域的崛起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政工人员综合素质的调查及对策
保罗·利科的“话语事件”思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热点事件中的“舆论搭车”现象探析
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导地位——兼论高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教育问题
嵌入式系统课程“中断、异常与事件”教学实践及启示
浅谈油画的画法技巧
定点医院主导地位正逐渐削弱
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基本类型及特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