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民就业空间的运行机制研究*

2011-04-13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劳动力服务业浙江省

课 题 组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农村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第一产业中的农、林、牧、渔服务业和农村地区的第三产业。现代农村服务业主要是由农业生产性服务、农民消费服务和农村公共服务三大部分组成的一套完整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贯穿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全部过程。目前,我国农村服务业已经包括批发零售、运输、仓储、饮食、金融等传统农村服务行业和旅游、房地产、广播电视、科研、咨询、信息等新兴农村服务行业,它是衡量农村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存在着区际差异。浙江省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必须走符合自身实际的发达地区农村服务业发展的路子,将农村服务业发展打造成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促进农民就业、农村发展、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增长点,并使之为其它区域促进农民就业,推进“三农”事业和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一、现代农村服务业在拓展农民就业空间中的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其中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服务业占全社会的就业比重不断提高。目前,美国和英国的服务业就业比重高达78.4%和76.4%;欧盟服务业则占到经济产值的2/3。发达国家服务业吸引就业劳动力人数已超过第一、二产业吸收劳动力的总和。[1](P333)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作为在经济发展中占重要位置的服务业正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属于传统服务业范畴的农村服务业迫切需要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快速优化和提升,因为其繁荣和发展对统筹城乡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减少资源环境压力等都将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2](P28)

发展农村服务业是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路径。我国农民的非农收入主要来自进城进厂务工与经营农村服务业两条途径。近年来,由于农村工业吸纳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发展农村服务业就成为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主要渠道。服务业多以劳动密集型或劳动与资本密集结合型行业为主,由于农村服务业中许多岗位技能要求较低,可以减少培训成本;又由于农村服务业贴近当地实际,可以直接为农民提供就地就业的机会,也减少了农民的寻工成本。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务的消费需求会越来越大,从而为服务业吸收大量劳动力创造了条件。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如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咨询、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为农民提供了各种保障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农民享受到了完善的社会服务,减少了后顾之忧。[2](P29)

我国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的服务业国民生产总值已跃居三大产业之首,农村服务业也得到大幅度发展,成为农民就业的主渠道。浙江省作为发达地区,近年来围绕农业外部功能拓展,推进以农林牧渔服务业、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流通业和农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村服务业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就业、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新时期,创新农村服务业发展是顺应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通过优先发展就业带动力强、增收效益突出、符合农村实际的农村服务业,既可进一步畅通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又能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持续推进“三农”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浙江省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农民就业的轨迹特征

(一)浙江省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据统计,2006年,全省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5.13亿元,比2003年增长33.60%;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1.94亿元,比2003年增长28.67%。全省农村服务业从业人数477.61万人,占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22.80%,比2004年增长7.95%。[3]

农村服务领域由产中服务逐步向产前和产后服务延伸,领域不断扩大。(1)农业信息化发展加快。全省各市县全面建立了农技机构110所,形成了全省上下联网、运行高效的系统服务网络。全省全面实施“百万农民信箱工程”,用户达136万户。(2)积极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农业标准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不断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能力不断加强。(3)良种服务业加快发展。培育了一批种子种苗专业化服务组织,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正在形成。(4)植保统防统治服务有了良好开端。积极扶持发展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投资建设了30多个国家级、省级区域站。(5)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提高。机械收获面积年均增长6.0%,农业设施大棚数量年均增长8.8%,设施栽培面积年均增长10.7%。(6)农业观光旅游业得到加快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省拥有各种形式的“农家乐”2 000多家。[3]近年来,省旅游局、省农办等通过树立典型,积极引导农家乐旅游的发展,促进农家乐向规范化服务、品牌化经营方向发展。

(二)浙江省农村劳动力在服务业的就业空间

工业化的发展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并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据分析,1991-2006年,浙江省农业劳动力总量逐年下降,共减少863.7万人。农村农民从事农林牧渔业的比重明显下降,从65.1%逐年下降到24.1%。[4](P11)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1)城市化拓展了农村劳动力在服务业的就业空间,同时通过村庄整治、乡村康庄公路等工程建设,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明显改善,使农民开阔了眼界,为农村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2)土地合理流转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普查表明,2006年,浙江省土地流出户与流入户的比率为2.6:1,流入面积为379.7万亩,占实际经营耕地面积的24.4%。部分市、县出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规模经营政策,在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改变了部分农户“亦商亦农”、“亦工亦农”的兼业化状况。[4](P11)

(三)浙江省农民就业的阶段性特征与趋势预测

浙江省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较为宽广,劳动力分流速度较快,农村劳动力的兼业化程度较高,就业方式日益呈现多元化,与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基本一致。(1)农村劳动力已有3/4以上主要从事非农产业。在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员中,一产从业人员占24.1%,以非农业为主的从业人员占75.9%。在非农产业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较为集中的六大行业依次是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目前,农村50周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从事农业的不到一半,尤其是30岁以下的青年更少,大多从事非农产业。(2)农业生产经营户兼业率近七成,出现了大量的兼业户和兼业劳动力。在浙江省农业生产经营户中,纯农业户占29%,农林牧渔业兼业户占3%,而非农业兼业户占68%。[4](P12)

从目前来看,浙江省将进入人均生产总值5 000~10 000美元的发展阶段。从不同国家或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来看,人均GDP 5 000~10 000美元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律性变化是:随着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的提高,一产从业人员的比重将降到20%以下,甚至低于10%;二产的就业比重稳定在30%左右;而三产成为主导,就业率将超过50%。预计到2012年,浙江省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将降到10%以内;到2015年,浙江省人均GDP将超过8万元人民币,农业劳动力比重将降到5%左右。[4](P13)同时,现代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将由数量转向质量方面。

三、浙江省农村服务业与农民就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浙江省农村服务业近年来已有所发展,但传统服务产业仍是带动农村服务业的主要力量。目前,浙江省农村服务业存在着诸如总量不足、规划滞后、结构不合理、定位不准、档次不高、效率低下、竞争能力弱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副产品科技含量低 浙江省农副产品龙头企业不足,中介组织偏少,品牌开发不够;农副产品科技含量低、标准化生产尚未形成足够的规模;农副产品检测手段落后,检测力量薄弱,影响了优质农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导致资源优势难以转变为经济优势。

2.服务业结构不合理 农村服务业历来重视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销售和农业技术的推广等生产性服务,但浙江省有些地区却严重忽视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建立和市场信息发布等经营性服务。

3.批发市场亟待规范 如管理规范化程度较低,市场硬件设施不完善,市场交易者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低,入场交易的买方多为个体农户或农户自主形成的联合体,外地大客商、知名农产品企业少,交易产品以原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效益不高等。

4.实用技术人才参差不齐 从行业分布上看,从事种植、养殖等生产周期较长的行业的人才较多,而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农产品流通的人才、农村经济人、专业合作经济带头人以及协会带头人相对较少。

5.服务业缺乏竞争能力 浙江省农村服务业组织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不能形成规模;业务范围仅局限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缺少同类组织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合;农村服务业组织服务功能弱,内部约束机制及抵御风险的能力也相对薄弱;再加上农民品牌意识淡薄,缺乏富有地方特色的自主品牌等,大大制约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6.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作用还不够突出,农民就业空间尚不充分 由于缺乏技术劳动力及技能培训,许多剩余劳动力无法从事相关的工作。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智力密集型”行业的就业规模很小,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强。再加上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比例偏低,限制了其潜力的发挥。

四、加强浙江省农村服务业与农民就业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在发展浙江省农村服务业上的主导作用

要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必须加强政府在统筹规划、体制机制、财政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和社区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推进农村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1.科学编制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农村服务业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树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系统观念、服务观念、商品市场观念和创新发展观念,创造搞好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宏观环境。要合理布局农村服务业,抓紧制订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浙江省要优先发展乡村旅游业、农家乐餐饮服务业、农村商贸流通和运输服务业、农村社区服务业等农民适应强、就业门槛低、就业口径宽的农村服务业,尤其是要大力发展农村新型服务业业态,带动农民住地就业创业,拓展农民就业创业空间,走出发达地区以农村服务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和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2.创新体制机制,发挥政府在农村服务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发展农村服务业要有政府的机制体制创新与各种政策的扶持倾斜,政府要为农村的各类服务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投资激励机制,健全投资责任和风险约束机制,引进市场机制,改革金融信贷投资体制,建立资本市场体系,并且运用法律法规手段加强对融资资金运用的监督管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确保资本市场正常有序地运转。要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加快发展多元化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有效解决农民融资难问题。

3.创新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 深化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农村服务性、公益化、互助性社会组织,大力发展物业经济,合理开发利用村域资源,着力推进管理方式创新。把农村就业纳入整个社会就业体系中,逐步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服务共享和就业机会平等,鼓励农民投资创业、联合创业,加快向非农产业转移。要从浙江省的实际出发,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农村社会救助水平,逐步建立普惠制社会福利体系。这样不仅缓解了就业压力,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做出了贡献。

(二)以转型升级为着力点,全力提升浙江省农村服务业的发展质量

1.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打造发展新亮点 近年来,随着浙江经济增长方式的加快转变、工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推进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涌现出以信息软件、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与会展、商务服务等行业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兴服务业。[5](P5)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农村信息化、休闲农业、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主的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2009年,全省现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4 522个,固定资产135.11亿元,销售总额426.33亿元,创利税34.14亿元,带动农户299万户,联结基地1 014万亩。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1 560个,占34.5%;中介组织带动型307个,占6.79%;专业市场带动型239个,占5.28%。

2.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检验检测和产地认定、产品认证等工作为基础,坚持资源合理配置、市场化运作、系统配套、规范管理、扶优扶强、政府和市场双重推动等原则,建立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为主的政府监督管理体系和以农业各主管部门为主的行业管理体系,构筑省、市、县相配套,基地、加工、流通环节相衔接,涉及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的基础支撑体系。加快农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尽快建立起一套既符合省情又能与国家和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体系,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3.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加强农村物流配送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建设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全过程的冷链系统和物流配送系统。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络的规划建设,逐步建立以县城为龙头、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流通网络。加强农村的电子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农村信息服务现代化,建设贴近农民的信息站,以各种方式收集相关农副产品的价格、供求等市场信息,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多样化服务。

(三)强化创新发展理念,推进农村服务业软件的进步

在抓紧建设与改善硬件的同时,浙江省还要注意软件的升级。通过挖掘、提炼和弘扬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理念等方式,进一步将生态理念渗透到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呈递增趋势。而目前,社会上明显存在“结构性失业”现象,服务业也是一样。发展农村服务业最缺的是人才,要重视培养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为此,要完善农民素质提升机制,发挥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双重作用,鼓励多元投入,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师资强大、满足农民多层次多元化教育需求的培训网络,成立农民学院、农村社区学院,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远程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建立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领军人才培育机制,为现代服务业多培养懂经营、会管理、有闯劲、重实干的农村服务业业务骨干,为现代化农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促进农村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要在充分利用浙江省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旅游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地规划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经济,如以杭州梅家坞、金华浦江、湖州安吉为代表的现代新农村休闲度假区。各地不同特色的乡村旅游类型,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由于休闲观光农业具有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带动力强、关联度大的特点,它除了直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外,还带动农旅产品加工业、商贸流通业、交通运输业、餐饮宾馆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利用农民自有的生活、生产资料,开展餐饮、采摘、休闲、避暑等经营服务,以踏水车、打糍把、推石磨、去田野、转山林等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自然生态作为卖点,对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要求相对较低,具有投资少、风险小、门槛低、经营活等特点,是农民创业和吸纳农村劳动力内部就业的良好载体。而且,它也能带动周边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农户增收致富。总之,可充分利用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围绕建设浙江省新农村实验示范区的目标,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与生态乡村旅游的良性互动,积极开发并逐步培育一批生态、乡村旅游精品,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的休闲度假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少东,张国霞,陈 园.农村现代服务业体系构建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以江西为例[J].农业考古,2008,(3).

[2] 梁兴英,王言秋.工业化中期农村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3] 闻海燕.以现代服务业促进浙江现代农业发展研究[EB/OL].http://www.zcxcfx.com,2008-12-15.

[4] 课题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轨迹、趋势和政策思考[J].浙江统计,2008,(12).

[5] 吴志鹏,汪全立.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探讨[J].浙江经济,2007,(10).

猜你喜欢

劳动力服务业浙江省
《初心》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