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加强伦理修养的重要性

2011-04-12周脉更任中先

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人性伦理医学

周脉更 任中先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济南 250002)

青少年加强伦理修养的重要性

周脉更 任中先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济南 250002)

人具有自然属性的同时,也具有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要求人必须学会处理各种伦理关系,人性论者也避不开人的社会性去单纯的讨论人性。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人的健康标准,也从关注人的健康本身,拓展到人的心理、社会适应性和道德自觉;医学模式体现的是一种新的医学观,它不仅关注人的生物体的状态,也关注影响这种状态的心理和社会因素,这表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同等重要的。关注人的社会属性,就必须关注人的社会伦理关系,因为这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具体体现。

社会属性;人性论;健康标准;医学模式;伦理修养

伦理是一种自然法则,是关于人类关系的自然法则,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简单的把伦理解释为“伦”即关系,“理”为法则。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还强调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事实上,如果人处理不好各种社会关系,生存或生活就会遇到障碍。可见处理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需要遵循一些法则。当前,我们强调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有的称通识教育,也有的称博雅教育,归根结底强调的是高素质人才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但我们培养人才首先应该强调培养学生做人,做人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前提。任何一门科学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掌握在不同的人手中,会给人类带来不同的作用,学习知识不在于知识多么重要,而在于掌握了知识的人怎么去运用知识,一些科学家称,不怕“核云盖天,就怕心灵的残疾”是有道理的。所以培养人才首先培养学生做人,培养学生做人,必须让他学会怎样来正确的处理自已与社会、与他人,与国家,甚至学会处理与整个人类的关系。

一、人的社会属性要求青少年必须要有伦理修养

马克思在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时候,是从两个方面来阐述的,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强调得是人在与大自然斗争,获取生存条件的时候,个人的力量有限,必须借助于他人的力量,由他人形成集体的力量,来增加生存的能力,即提高生存的生产力。但是这种合作关系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获得的生产资料如何分配,这就产生了处理合作者之间关系的准则,即如何分配才更有利于和谐、更有利于再合作、更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把个人同他人和社会对立起来的观点,资本主义把个人主义推向极致,强调个人自由、个人价值、个人发展、个人利益至上、个人是国家的立国之本等等,但是他们强调的个人是有范围的,是资本家个人,这样他们就享受特权,排除他人,独享社会的文明成果。但是个人之与他人、与社会,是一个相互间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从人的本质上我们可以清楚看出,个人价值与他人价值、社会价值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他们互为前提,互为发展,必须正确的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更好实现自身价值。

二、伦理修养是人性论的一种内在要求

中外圣贤对人性提出了种种假设,在中国就有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主张。荀子曾经对人性下了定义:人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如:人原始的本能和欲望。但他又同时认为人的这种自然属性是恶的。而在此之前,孟子却认为人的这种自然属性是善的。其实他们的主张都受到时代限制的,“性善”说和“性恶”说都是不正确的,其错误在于他们都把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混淆了。“善”和“恶”都是社会属性,只有当人的自然属性扩大到损害了别人利益时,其行为才称得上恶;只有当自然属性限制到不伤害别人利益或惠及了别人利益时,他的行为才称得上善。这种自然属性的扩大或限制,就看它在社会属性中带来的后果,其实就是一种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关系的处理,它的处理准则当然是抑恶扬善,也就是伦理强调的自然法则。

西方组织行为学家和管理学家,为了便于对组织行为和人的管理,也提出了很多人性假设,最著名的就是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和自我实现人的假设,这些假设各有其合理的成分。但是,无论怎样,他们都不能离开社会环境和具体组织来研究人性。经济人假设强调了个人利益最大化,把自由绝对化;社会人假设注重了人的社会性需要,忽视了人的自然属性;自我实现人性假设,仅仅关注了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高层次需要;因此他们都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所以当代人们对复杂人的假设形成了共识,认为复杂人的假设有一定的道理,至少复杂人的假设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起来,把个体的人与社会的人统一起来,来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或组织的关系。

三、伦理修养是人的自身健康状况的外在表现

世界卫生组织在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上所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且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事隔多年后,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一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心理学在研究心理现象的时候,总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研究人的个性心理差异;二是心理过程,研究人的心理共性。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过程都几乎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和关系处理有关,或者要确认某种关系、要体验某种关系、要判断某种关系、要坚持某种关系,而这些关系其实就是伦理关系的确认、体验、判断和坚持。

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适应包括自然环境的适应和人际关系的适应,一个人要想生存必须首先适应社会,否则就会被淘汰,要适应社会首先必须处理好各种伦理关系。道德健康就是人要自觉的在社会实践中用道德约束自己,用道德来恪守各种伦理关系的规范。一个人如果心理不健康、社会适应性差、道德约束不强,那么他的伦理修养的水平肯定不高。

四、现代医学模式阐释了心理、社会等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医学模式是人们关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最根本的看法,至今已经经历了神灵主义、自然哲学、生物医学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四个时期,从它的发展历程看,人类关于疾病的认识过程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次比一次更深刻,一次比一次更全面,一次比一次更科学。神灵主义时期,人们宥于科学知识的局限,把疾病归咎于神灵,用膜拜的方式驱除疾病,自然是错误的;自然哲学时期,人们已经注意到辨证论治,强调合理均衡饮食,控制自己的欲望而非纵欲等等,显然是一大进步;自然哲学时期,由于科学的发展,抗生素的发明,人们把对疾病的认识,着眼于人的生物状态或生命的状态,通过对生理或生物指标的检测,判断治疗疾病,在医学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但是由于这种模式只见病不见人,仅仅关注疾病的本身,而无法在当今的一些慢性病治疗上取得有效进展,所以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医学实践中逐渐被发现并提出来,人的机体内存在着两个平衡,生理平衡和心理平衡;外部也有两个平衡,自然生态平衡和社会生态平衡。一旦外部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不平衡,就会导致心理不平衡,比如人由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的不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不同,而产生心理不平衡;而心理不平衡,又往往会导致人的生理不平衡,由此导致各种疾病。

这种医学模式不仅关注人的生物状态,也关注人自身,关注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他要求人们要充分认识影响人类自身健康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积极主动的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达到自身内在与外在的和谐。

不难看出,无论从人自身角度还是人的健康和医学的角度,伦理关系已经成为青少年必须正视和对待的普遍关系,适应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健康、构建和谐社会、担当历史重任是时代赋予青少年的历史责任,因此青少年必须自觉的加强自身的伦理修养。

D64

A

1003-4145[2011]专辑-0237-02

2011-11-30

周脉更,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责任编辑:宋绪芬)

猜你喜欢

人性伦理医学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医学的进步
逼近人性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人性的偏见地图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功能与人性
医学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