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理论课教学中加强完整社会人的培养

2011-04-12施春华

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大学生发展

施春华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基础教学部,辽宁大连 116023)

论理论课教学中加强完整社会人的培养

施春华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基础教学部,辽宁大连 11602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更多感受到要参与社会,融入社会,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即扮演的一种重要角色就是社会人。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这是今天教育的重要内容。理论课教学努力追求的目标应是引导每一个学生成为完整的社会人。

和谐社会;社会人;理论课教学

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建设的不断深化,各个领域都在寻求改革创新,努力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作为教育者在领会和学习这一战略目标同时,也在深层思考今天教育的重要内容也要相应具体,怎样使教育对象成为完整的社会人,从而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需要的人才的任务。

一、人的本质是社会人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在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生活,因此必然少不了受到社会各方面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在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义务。所以说人的存在具有二重性,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的基本属性、人的现实品质、人的社会需求,从根本上说也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所谓社会人,指不同类别的人要获得社会成员资格,在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必须能合理构建自身所处的社会关系,既要适应也要创造,促使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互动的历史过程,人的发展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目的和核心。大学生是社会中接受良好教育的群体,整体素质较高,在社会中他们充满活力和朝气、擅长捕捉新知识,是时代的先锋。这也就要求我们大学生要以完整的状态融入这个社会,为社会各个领域起到导向推动性的作用。即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实质就在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每个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它也是今天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和谐社会构建中理论课教学要引导学生成为完整的社会人

构建所谓的和谐社会,它指的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其中核心是围绕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知道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本质特征。在大学教育的条件下,大学生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标志着其作为社会人的社会属性的成熟和丰满的程度。一方面,人作为个体的存在物,每个人都有维持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每个人又有着维持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人的实践活动不仅要实现个体需要的满足,而且要实现社会整体需要的满足。这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在学校教育条件下,学习知识、技能、规范,他们需要掌握相应的生存技能。生存技能更多是从高等教育中工科课程及实习操作中获取。某种程度上这些技能也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可以推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领域的繁荣,整个社会的物质水平的提高。从而在社会生产条件下,确立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自身的落脚点,从而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

另外,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在群居的互动交往的活动中,必须要适应社会的现实物质生活条件、精神生活条件和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社会行为及各种社会关系。从根本上说,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法,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的与自然、社会融为一体。

具体来说,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思想品德是灵魂,是人的一切言行的指导。良好的道德品行、坚定的信念尤为重要。这些内容更多是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人软性条件,它们往往决定着这个社会人能否客观把握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营造强大的社会合推动力。对待社会这部分的技能的培养更多是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完成。思想政治课程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具有良好的品行,认同社会核心的价值观、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等这些软性条件。

为了汇聚各方力量,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实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转化为青年大学生的要求,转化为他们学习和行动的动力。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教育和党的正确方针政策等,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和进步的合力。所以,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思政教学,在贯彻党的教育指导方针的同时,应努力追求的目标,是引导每一个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即促使人的全面发展。

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理论课教学培养完整社会人的对策

大学生社会化的实质及其特征,也应该从其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去寻找。我们思政教学更多从人与社会伦理规范的关系、人与社会人际网络的关系、人与社会文化教育的关系、人与社会制度法规的关系等层面来强化。

(一)知的层面,强化对个体同一社会关系之间的正确把握

树立共同体意识。从中国人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与人为善等引入,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有序、协调发展,都离不开一定道德规范的整合和调适。要在“利己”的同时考虑到“利他”。所以,保持一定的道德规范,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只有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我们的社会才能稳步和谐的发展。麦金泰尔认为:“个人生活在社群之中,社群给予个人以共同的目的和价值,形成个人的认同。每个人都应当努力追求美德,在追求美德的过程中实现一种善良的生活。因此个人之善势必与社群的善结合在一起。真正的善是一种公共的善,只有达到了公共的善,公共利益会蕴含个人利益。”[2]他强调共同的善和公共利益,只有公共利益的实现才能使个人权利得到充分实现。这与我们强调要树立共同体意识有共通之处。

树立社会认同感。从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家庭伦理衍生出“家国同构”的传统引入,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再加上国外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激化着人们内部矛盾,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虽然存在上述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但中国人都应把自己国家的强盛和尊严看得很重要,并认为社会发展国家强盛与个人安全、幸福、自由、尊严密不可分,从而转化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凝聚力。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从中国人持有整体思维的传统习惯引入,发展不仅包括经济方面,还包括社会、生态、意识形态等方面,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也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要坚持公平原则,也要坚持可持续原则和和谐原则,达到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综合进步。明确完整的社会人的责任和义务,确定科学的发展方向,即从以“人是自然主人”为价值导向的工业文明发展转向以“人是自然成员”为价值导向的现代文明发展。努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持续保证。

(二)行的层面,有组织地介入社会是丰富各种社会属性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主要通过知识学习来认识社会,对社会存在、发展缺少较实际的把握和深切的体验。马克思、恩格斯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分析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的关系,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他们总是在现成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思想文化的基础上从事社会实践,进行社会交往、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使自身得到发展,不断地递进自己的社会化程度。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这一观点表明,社会实践是人类实现自身发展的最根本的方式。这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化也不例外。

我们通过授课和交流,不仅要让学生思想层面增强认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行为表现。即思政课程主导的内容不仅是一种思想认识、更是一种行为表现。这就需要思政课程注重多方面的结合来实施思政实践教学,即大学生在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下,介入到社会实践中。从而有利于学生将人类积累起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与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体验结合在一起,以构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知行系统。

大学生对社会角色的理解和体验较肤浅,学校应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公共场所,义务交通协管,这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在校学生社会角色体验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从而了解感受社会的复杂多样,理解一个社会人在对待他人、环境等方面应怎样融入社会。这无疑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生理、心理的适应能力和承受水平。

学校相关部门应长期组织学生参加义工、公益活动,这是与学校教育“培养人”的目的相一致的。如我们讲授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组织学生在校期间要参加义工,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在社会上生存,更多的要有爱心,要有德性,服务意识等。通过介入社会的方式,使大学生能够正确把握人和社会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造就自己。

最后,学校还应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基层调查,这些活动既符合社会条件的实际,又符合学校教育条件和学生发展水平的实际。大学生们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将会了解我们的国情,自觉地修正自我的社会角色期望、校准自我的人生定位,从而使他们的社会化不再是脱离实际的、好高骛远的。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2]张天上,于宏:《论麦金泰尔对新自由主义权利观的批判》,《兰州学刊》,2007年第11期,第106页。

D64

A

1003-4145[2011]专辑-0235-02

2011-12-02

施春华,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基础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理论课教学,素质教育。

(责任编辑:宋绪芬)

猜你喜欢

理论课大学生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大学生之歌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