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仇英仿本《清明上河图》的艺术表现
2011-04-12刘玉菊齐永新
刘玉菊 齐永新
(山东理工大学 美术学院,山东淄博 255000)
浅析仇英仿本《清明上河图》的艺术表现
刘玉菊 齐永新
(山东理工大学 美术学院,山东淄博 255000)
目前存世的《清明上河图》有多种不同的图本,本文通过对张择端及仇英仿本《清明上河图》图本的图像进行比较,研究仇英《清明上河图》在图像上的差异,探索仇英《清明上河图》的艺术表现。
清明上河图;图本;图像比较;艺术表现
在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科研人员利用高科技手段制作了声画版的仇英《清明上河图》,使人从虚幻中体验真实,图中出现人物的身份、背景以及各种动态表情、行动变化都符合画作所反映出的景象。“虽然看上去只是图像,但是却分外真实。”一位体验者发出这样的感叹。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仇本”以极高的艺术价值通过新形式展现给大众。自北宋以来,先后著录有多种不同图本的《清明上河图》,明代以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临仿本和以“清明上河”为题材的创意作品大量出现,这些不同图本的制作年代和文化背景以及绘画表现手法各不相同,并且在内容与构图、笔墨与色彩方面也略有差异,但从这些不同图本的图像看,却是出自雷同的粉本,因此,《清明上河图》既有历史传承,又反映出因时而异的思潮和风尚的变化。
一、《清明上河图》系列图本考述
自北宋以来,陆续有关于《清明上河图》不同图本流传的记载,据杨东胜主编的《清明上河图》中考证,收藏于世界各地部分“传世各本《清明上河图》”就有五十余,古原宏伸①古原宏伸,日本著名学者。《清明上河图》一文也统计,该图在世界各地收藏有53件之多。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藏)著录。元代杨准②杨准,元代人,字公平,号玉华居士,四川西昌人。吴澄门下弟子,履行修洁,文章高古。至正壬辰(1352年)在《清明上河图》后写下题跋,记录始末。跋云:“卷前有徽宗标题”;李东阳题云:“卷首有佑陵瘦筋五字签及双龙小印。”;明代李日华③李日华(1565—1635),字君实,一字九疑,号竹懒,嘉兴人。明万历年间他著作宏富,其所作笔记内容多论书画,有《恬致堂集》、《紫桃轩杂缀》、《味水轩日记》、《六研斋笔记》等传世。在《味水轩日记》中也记载,卷首有宋徽宗用“瘦金体”书法亲笔题写的“清明上河图”,并钤上双龙小印。卷后有金代张著的题跋:“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之后金代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元代杨准、刘汉、李祁;明代吴宽、李东阳;清代陆完、冯保、陆费墀等人也相继留下题跋。另外,卷上有款印90余枚,又有半印6枚。从题跋和款印可以看出此卷曾经被北宋、金、元、明、清内府和许多私人收藏过,流传有绪。
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辽宁故宫博物院藏,绢本,工笔重设色,纵30厘米,横987厘米。卷首有“石渠宝笈”朱文方印和朱文圆印各一枚,还钤有“乾清宫鉴藏宝”、“乾隆御览之宝”、“宝笈重编”、“乾隆鉴宝”,卷后有“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之印。卷轴末尾的下角,用蝇头小楷署款“仇英实父制”,下盖朱文篆文“十洲”圆印和“仇英之印”方印各一。另外,画卷前后均钤有明项元汴“槜李项氏士家宝玩”朱文长方印。画卷除卷首有黄永玉题写的“清明上河图”之外,没有更多的字迹。仇英临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见于的著录有:陆心源穰梨馆过眼录、高士奇江村书画目、杨恩寿眼福编、石渠宝笈初编、十百斋书画录等书。
由于《清明上河图》图本众多,本文将不一一赘述。
二、仇英《清明上河图》所处的文化背景
仇英在《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苏州,到明代已历经近两千年的沧桑,成为物阜民丰、交通便利、经济繁盛、人文荟萃的江南中心城市。经济日趋繁荣,促使商品生产和交换观念渗透到了文化艺术的领域,并推动了艺术的繁荣。这个时期的绘画多沿袭宋元传统,加上欧洲传教士和商人不断来华,带来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思想,使得明代美术的发展更显活力。
苏州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精美的园林建筑在浓厚的文化气息、深厚的文人画底蕴以及先进的文学思潮的影响下,成为画家们表现的对象,而古代书画收藏家的审美意趣和收藏意向更是成为画家绘画表现的有力条件。明代二百七十年间,名家辈出,流派纷呈,题材广泛,面貌多样,这一时期的绘画既保存了明代中晚期特有的时代风格,亦有其独特的审美趣味,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阶段,而仇英就在这文人荟萃的苏州地区和等级观念强烈的社会中成熟和发展起来,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仇英以画工的身份步入画坛,他的画既有职业画家的技艺精湛、造型准确,又具有文人画家意味深长、清逸秀雅的特点,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而且他以摹古和工笔重彩著称,其“临摹”、“创作”的《清明上河图》,虽然在画面内容、构图布局上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相似,但在立意、形象塑造和笔墨表现等方面都注入了自己的才思和技巧,显示出鲜明的个性风格。
三、旧曲谱新词——仇英《清明上河图》
(一)仇英仿本之内容特色
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写北宋汴梁街景不同,仇英《清明上河图》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描绘了明代江南社会城乡百姓的生活实景,卷中人物更多,神态各异,自然生动。画卷长约987厘米,比张择端卷本长近一倍,风格亦与宋本迥异,代表了后世《清明上河图》题材创作的典型风格和最高水平。
仇英在临仿《清明上河图》时对画卷的内容作了一些修改,新增多处景象并对一些突出细节做了改动。由于明中叶绘画作品作为商品广泛交易,各地设作坊,专门摹制古画,所以画家们常常沿袭士大夫和平民普遍喜爱的题材进行描绘,但此时的画家并不注重对原作原封不动的临仿,而是进行新的演绎,并根据自己的意图进行删增,在画卷中加入反映其生活时代的经济文化、娱乐风俗等新内容。
台湾金恒祥先生曾在《大陆杂志》第9卷第4期发表的《记明仇英临本清明上河图》云:“图中布局叙事,仿照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间有删节增添之处,惟人物、服饰、舟车、屋宇、市招、风俗有改过去,而写明清以来江南清明时候的社会景物。”那志良①那志良(1908-1998)满族,字心如,北京宛平人,学者,原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先生也评论说:“仇英是明代江南人,他在临摹这幅画时,改去了一些宋代旧制,而易以明代江南清明时候的社会景物。”
仇英卷本新增景象中的房屋建筑,层楼高耸,店面宽敞,已不是北宋汴京的旧貌,而是明代社会生活的写照。在张择端卷本中的房屋、店铺等多为单层平房,至多为两层楼房,门面也比较窄。在仇英卷中茶肆酒楼、装裱店、洗染坊等细微处体现的是江南水乡特有的生活情致,这当中也包含艺术家的自身风格。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全卷内容,可分为郊野、汴河、街市三大段。开卷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郊外氛围,春寒料峭,嫩绿新发,疏林薄雾,农舍酒家,阡陌纵横。中段以“虹桥”为中心,展现汴河两岸漕运的繁忙气氛,也是全卷的高潮。接着是河道,最后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结构好像一首乐曲,以轻柔幽远的乐章开始,几经婉转起伏跌宕,直到推向高潮。但是因为时代久远,卷末有缺失。
仇英则以群山连绵,田园牧歌开篇,以一段水上仙台结束,将四百多年前的明代苏州城和江南的风物人情尽呈读者面前。卷本按前后顺序将所表现的内容大体分为四段:东郊、城内、虹桥、西郊。起首是连绵起伏的群山以及辽阔无垠的江河,还有骑牛牧童。这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开卷相异,既不是地势平缓的汴京郊外,也不是河道不宽的汴河风光。但这个开头却和李日华日记里的记录较为接近:“前段先作沙柳远山,飘渺多致。一牧童骑牛弄笛,近村茅屋竹篱,渐入街市。”沿运河过虹桥,由城门入市内,直至西部城郊,描绘了明朝中期苏州城的山川、城墙、街巷、桥梁、房屋、店铺、戏台等,涉及婚娶、宴饮、雅集、演艺、田作、赶集、买卖、渔罟、测字等生活场景,可谓是包罗万象,展现了苏州城作为江南地区经济文化中心的繁荣景致。
(二)仇英仿本之空间构图
中国古代画家在作画时所采用的空间处理手法与西方不同。中国绘画强调散点透视,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把焦点透视运用于画面,使画面有较强的纵深感,虽然两个图本中都出现了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但是远在北宋时期的张择端对于焦点透视的运用确实无意识的。
到了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使中外文化交流,同时也带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焦点透视。仇英充分利用了中国画散点透视的特点,其中有意识的混合了焦点透视,将重点景物、众多人物、现实场景等有机地结合成生动和谐的画面。
画卷表现的中心是苏州繁华的街市,却从郊外幽静的村庄起笔,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在构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全卷以山川、河湖、城墙、桥梁分割画面,张弛相间,连贯自然。在构图上,既忠实于苏州城山川风物的自然地理环境,又融入作者的创作构思。
画卷的空间关系,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一是通过把握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来营造一种向后退缩的错觉。同一场景中的人物、动物、树木、建筑按照一个统一的倾斜度来排列,确保任何一处画面本身的地面是连贯的。二是利用大量斜线来加强画面的这种倾斜感,这种倾斜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感。三是前后物体之间形成叠压关系,利用笔墨的浓淡增近两者之间的距离感。
不管是“散点透视法”,还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出现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法”,都能较好的表现画面,而两种空间透视法的结合更实现了画面和现实场景之间自由转换。从仇英《清明上河图》的透视关系看,整幅作品中遵循中国画传统的透视法则,采用了平远透视的方法。全图没有最近的景,也没有最远的景,但在局部物体与物体的关联表现上却大量运用了焦点透视法,使狭长的画面“广阔而不粗疏,缜密而不琐碎”。
(三)仇英仿本之笔墨色彩
明代,随着经济的发展,颜料的种类更加丰富多彩,出现了红白闪色、鸡冠紫、栀红等贵重颜料,加上时代风气的变换,使仇英《清明上河图》的绘画风格有了新的面貌,仇英借鉴青绿山水的用色之法,融合小青绿和浅绛,用笔轻疏灵动,淡墨勾皴施以渲染,浅彩层施,画面的色彩既丰富又有层次,这种工笔重彩的设色方法相异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水墨淡设色。
卷中建筑繁多,官署、民宅、店铺、亭台、楼阁无所不包,画家采用远近、大小、虚实相间的手法安排。城墙以实景表现,阴阳、向背、转折清晰可见,以界尺在墙面上画出粗细浓淡、断断续续的的线条来表现墙的层面,以浓淡相间的水墨晕染墙体城砖,使雄伟壮观的苏州城墙跃然纸上;写房屋时采用写实的手法,屋脊、门窗及柱廊的轮廓线多以界尺来表现,而屋顶的灰瓦则先用墨笔写出,再以水墨加赭石表现远淡近浓。桥的描绘,更显功力,为了更好的显示桥的质感和结构,用手工或者界尺勾勒出墨线,再用浓淡不同的水墨晕染;描绘船时,完全不似以往在山水画中点景的寥寥数笔而成的扁舟,而是用富有质感的线条勾勒船的外轮廓,再以墨色和颜色的深浅来表现船的阴阳向背,以增强其立体感、重量感,而船上的桅杆则是先用界尺双勾而后填色。
在表现山水树石时,仇英完全展示了其所擅长的青绿山水工整艳丽的独特面貌。山石用浓淡相间的墨笔勾勒,而不是细细皴擦,敷以淡墨后,再以石绿、花青烘染,山脚敷以赭石,使山石色调和谐又有区别,最后以浓墨点苔,江南草木华滋的美丽景象曲尽其妙。树木有全景描写的,也有单株具体描绘的,写实为主,虚实相生,以粗笔写树干,水墨淡色勾染,枝叶则根据不同的树种采取点、夹、勾等不同的技法,再用石绿与浓墨勾染。松树的苍劲,柳树的婆娑、桃树的艳冶,在画家笔下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刻画人物时,以线为主,敷以水墨,风格沉稳质朴。而仇英在人物的处理上可谓匠心独运,全卷所描绘的2200余人中,男女老幼、士农工商,形形色色,每个人物都能通过动作、神态、服饰、道具等体现出其身份,毫无雷同。人物的衣纹线条挺劲简练,以其聚散转折来突出人物的动态,并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性别,施以不同的颜色。以平涂法设色,色彩沉重实厚。从整体上看,虽个别地方有点俗艳,但画卷色调亮丽明快,和谐统一。
我们通过对仇英《清明上河图》的图像研究,可以明确看出,绘画“六法”①“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中的“传移摹写”,除了照样临摹外,还可以依照粉本加以增删,或者按照粉本进行改动,《清明上河图》不同图本的前后延续时间长达八百多年,不同时期的图本图像的变动,为研究不同图本的《清明上河图》提供重要依据,也有利于这一题材的继续发展和创新,更有利于了解明代的经济、文化、科技、建筑、交通及社会生活。仇英的《清明上河图》虽然在艺术性和史料价值上略逊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却也构筑了一幅颇有声势和气魄的风俗画。
J2
]A
]1003-4145[2011]专辑-0135-03
2011-12-01
刘玉菊,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研究;齐永新,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宋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