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泉州南音的继承和保护
2011-04-12陈婉娥
陈婉娥
(泉州市艺术馆,福建泉州 362000)
论泉州南音的继承和保护
陈婉娥
(泉州市艺术馆,福建泉州 362000)
泉州南音被誉为“民族音乐的根”,是华夏传统音乐的“活化石”。作为一个传承了千百年的艺术形式,南音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它凝聚着华夏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当继承和发展南音艺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泉州南音;民族音乐;艺术形式;继承和保护
泉州南音被誉为“民族音乐的根”,是华夏传统音乐的“活化石”。在泉州地区家传户吟,成为台、港、澳同胞,海外闽籍华侨、华人寄托乡愁的娓娓乡音。据泉州民间文化保护中心近年来对泉州各区、县民间社团组织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泉州共有南音社团223个,成员7422人。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各村、乡南音小组等小规模或临时性组织。作为一个传承了千百年的艺术形式,南音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它凝聚着华夏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当继承和发展南音艺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一、继承保护泉州南音是其自身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的需要
作为“民族音乐的根”,华夏传统音乐“活化石”的泉州南音,不仅有丰富的指、谱大曲,而且有三千多首散曲,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音乐体系。从其唱奏方式、乐器种类、记谱方法、语言音韵、礼仪习俗来考查,无不处处显示其古老的历史文化的特性。在历史学、艺术学、语言学和文学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一)史学价值方面
泉州南音以其古相幽雅而深沉内在的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多种观念价值。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其曲目的题材内容、音乐唱腔、表演形式,成为泉州传统文化的宝库和传承的载体,全面反映了泉州的历史生活风貌,折射出泉州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体现了泉州人民宽容的文化心理和进取的民族精神。
(二)学术价值方面
泉州南音与同一方言区内的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等兄弟剧乐种以及中原故地的西安鼓乐、西域古道上的甘肃古乐、敦煌壁画的乐器乐式、北京智化寺音乐、五台山庙堂音乐、清代弦索十三套等姐妹艺术均存在广泛微妙的联系。泉州南音在泉州人民精神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中有着其特殊的文化研究价值。
(三)艺术价值方面
作为汉民族传统音乐的活化石,泉州南音包容着民族音乐多层的历史积淀。音乐美学方面体现出民族审美观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强调情与理统一的音乐美学观点,是其音乐艺术的主旨。其次,强调虚实结合,简繁统一表现用法和音乐形态特征,体现了南音独特的艺术情趣和创作手法。正是南音具备如此丰富的艺术特色,所以它才能广泛适应不同阶层人士不同的审美要求,才能推广到乡间里巷,集镇街市的百姓生活里,深入到年节吉庆、习俗风情的意识中。
二、泉州南音的现状与影响
南音起源传承于泉州,千百年来不间断地流传至今,那种循琵琶骨干音而自由润腔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汉族古老的民族唱法。之所以能世代相传,久唱不衰并新人新曲不断涌现,与南音艺人对南音的执著追求与默默奉献分不开。体现在:
(一)在区域环境方面
泉州以古城区为代表的文化地理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较好地保持了古城的格局和兼容并蓄的文化生态环境。如开无寺的24尊飞天乐伎手中拿的都为泉州南音乐器,反映了唐宋时期泉州南音的盛况。泉州城雕就是以它为创作原型雕塑而成的,这无不证明泉州南音博大精深,南音历史的源远流长。
(二)在文化环境方面
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支持保护南音文化,城乡星罗棋布的南音社团组织,为南音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载体,如发挥民间社团组织和全社会的作用,凝聚民间力量,支持和鼓励民间社团组织参与南音文化保护中心建设。发现一批历史悠久的民间社团,对富有历史价值的古老乐器、凉伞、锦棚、手抄古曲本进行登记造册,为下一步南音艺术的科学研究打好基础。
(三)对外文化交流方面
泉州与包括台湾在内五大洲凡闽南人居住的整个闽南文化圈,形成文化源流关系,仅台湾就约有900万人祖籍福建泉州,五大洲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居住着600多万泉州籍华侨华人。南音起源于泉州,且千百年来不间断地流传至今,成为两岸和海内外闽南人联系乡谊的纽带和桥梁。
三、泉州南音的传继与保护的途径
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丰富,需要更多的文化需求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泉州南音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但由于南音的艺术风格缓慢,委婉,表现方法缺少变化,较难适合现代人的音乐欣赏趣味,因此,着实抓好继承和发展民间文化艺术迫在眉睫。
(一)政府重视,措施得力
泉州南音之所以解放以来得以保持健康活跃的艺术生命力,首先得力于政府的支持,是与政府长期以来都十分重视南音文化的保护是分不开的。政府的支持重视同时也成为顺利实施南音教学的关键。1984年福建省率先相继在厦门、泉州艺术学校开设了首届南音班(中专专业),为厦门、泉州南音专业团体注入新生力量。1995年,泉州市南音集成中心成立,全面启动了泉州南音的保护工作。2003年泉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秋季开设了音乐学(南音方向)本科专业,增添了南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依靠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为南音的传承和保护提供科学保证。
(二)搭建平台,营造氛围
南音艺术的传承和保护需要一个社会参与的平台,民众的热情参与对南音文化的保护、传承至关重要,是南音文化保护的基础。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艺术展演活动,调动了基层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继而好曲连台,“绝活”频出,一些散落在民间的老曲艺、曲目等因此得以重登舞台。泉州市政府适时成功举办了8届“国际南音大会唱”。1995年泉州市南音艺术家协会主办的泉州市“高山流水南音演唱会”,开创了24小时不间断民族民间演唱会记录,并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首届老人大学南音演唱比赛”,“泉州市中青年南音邀请赛”,“泉州市电视南音大奖赛”等,无不折射出群众对南音艺术的热情,筑牢南音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石。
(三)特色教育,推陈出新
将南音引进校园,纳入中小学校课程设置体系,促进音乐教学的民族化,寄望校园传承扭转民间文化遗产自然传承链条濒临断裂局面的新举措,是泉州又一特色教育尝试。1990年初,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泉州市教育局、泉州市文化局联合将南音艺术推进中小学音乐课堂,开创了民族民间音乐进课堂的先例,以南音教学作为弘扬民族文化,实施素质教育为突破。通过学校课堂教育将南音文化传承给学生,不但有利于愉悦心情,增强凝聚力,更是增添了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实践证明,此举收到了明显的成效,深受学生、家长、社会的广泛好评,至2010年,泉州市已成功举办了“二十届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演奏比赛”,在探索和实践中弘扬了国粹艺术,引导青少年走近南音,了解南音。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四)经费保障,增添活力
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持,传承与保护就得不到保障。2008年,由政府出资建造,规模达2400多平方宫殿式富丽堂皇的南音艺苑落成并投入使用,泉州艺苑开始了不间断的常态性演出。南音乐团更是焕发青春的活力,创新好曲目层出不穷。如[深深海峡情]、[情洒丝绸路]、[情满围头湾]等等在全国曲艺比赛中获得大奖。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同时促成观众“年轻化”态势发展。随着交通及通讯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快速直观地将多元文化展现在人们面前,使年轻人的视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得到从未有过的新鲜感,传统的南音成为现代人的文化娱乐方式之一。另一方面,泉州市文化局出台的对传承人的培养以及对从事南音艺术的老艺人给予适当的生活支持资助等保护措施,确保了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必要的物质和人员基础,促进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泉州南音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建议
在市场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如何使南音既能体现社会效益,又能体现经济效益,保持自身良性发展的活力,需要从政府和社会层面加以综合思考和努力实践。具体思路与对策如下:
(一)加强法制建设,使传统文化传承受到法律的保护
目前,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尚无一席之地,没有被列入法律调整的范畴。只有在政府宏观调控的主导下,通过立法的程序规范民族民间文化传统与保护,使之受到法律保护,才能做到有章可遁,有法可依。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市顺就形势需求,出台了《泉州南音保护和振兴的决定》就显得尤其重要。这种具备刚性制约力的《决定》,有利于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利于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措施。
(二)发挥社会参与作用,保护南音文化生态
要继承和发展南音文化,首先要充分发挥民间社团组织和全社会的作用,设立泉州市南音文化保护基金,对那些富有历史价值的古老乐器、凉伞、锦棚、手抄古曲本要进行统一规划、收藏管理。筹集和接受境内外各界及个人捐助资金,支持和鼓励民间社团组织参与南音文化保护中心建设,凝聚民间力量,开展保护活动,支持、扶持经费运作困难的社团组织能够正常的开展活动,丰富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是当前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三)创建培训基地,重视人才队伍
注重对传承人的扶持和培养。让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工作直进校园是一项重要的措施保证。在学校举办民族民间艺术培训班,采用课堂讲授、函授、实施专业教育等多种形式,分级、分期、分批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有关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民族民产文化传承人进行教育培训,支持大专院校开设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业,大力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研究专门的人才,特别要培养一批懂专业、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育一支素质较高的保护传承工作专业队伍,让更多的人走进民间艺术,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魂宝流传千秋。设立专项资金,采取以项目带人才的方式对传承人的传承活动给予一定的经济资助和相应的荣誉,使文化遗产和传承人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得到完整的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行动,优秀文化遗产的精髓和智慧融入现代生活,构建起人与文化遗产、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共和谐共存的关系。
(四)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载体,组建“泉州南音遗产数据库”
建立泉州南音文化保护实验区网站,扩大南音文化在现代化传媒条件下的影响。依托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验区资料信息中心。对目前尚健在的南音老艺人所唱曲目进行完整录音、录象及乐谱收集等工作,通过相关的文字、图象、声音、视频、三维数字信息等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全面、真实、系统的记录、整理、建立档案,形成南音文化保护实验区数据库。进一步建立数字化南音文化遗产博物馆、展览馆,以达到对南音原貌的保存。以现代化资源作为媒介,扩大南音的传播空间和观众层次。利用广播传播速度快、信息接收方便的有利条件,播放南音经典唱段及相关南音知识;将丰富的舞台语言转化为镜头语言,以电视、影视为媒介加以宣传;将南音的音像资料制作成光盘,使群众更为有效、便捷地了解南音。通过网络资源,创建南音网站并设立名家唱段网页,供网民点击观看,让对中国传统文化“找不着北”的青少年找到一个阅读和理解的窗口,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文明上网的习惯,由被动地灌输知识转变到主动地接触和探究文化问题。
(五)依法行使职权,使之合法化
要保持南音艺术长久的生命力,业余广场演出队伍艺术质量的扶持与引导,依然是制约南音文化遗产保护的“瓶颈”。由于都是民间自愿的群众社团组织,它们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南音爱好者自愿出资或华侨的捐款,资金不足,自负盈亏、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在广场演出时为了讨好观众,在台上演唱便经常出现表演化,走“南音戏”异向发展的倾向。其主要精力不是用在演唱上,而是用在迎合观众上。客观地说,对观众热情固然没错,但要保持其强大生命力和艺术魅力,如果任其如此则是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必然导至严重后果。鉴于此,我们呼吁有关部门能在资金方面给予扶持,并对其进行规范登记和整理,使之规范化、合法化。这对南音的继承、发展和普及都在有裨益。
总之,我们应当全面的、积极的认识南音艺术,把泉州南音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艺术遗产予以深入挖掘、积极抢救和切实保护。不仅要保护、挖掘有形的、物质的南音艺术遗产,对于无形的、非物质的古老南音艺术最具特色的内涵特征和外延表达,包括表演规制、演奏技巧等,也应予以抢救、挖掘和保护。惟其如此,才能真正让具有音乐“活化石”美誉的南音艺术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艺术光芒。
G03
A
1003-4145[2011]专辑-0122-03
2011-07-06
陈婉娥(1965—),女,泉州市艺术馆群文馆员,泉州市南音艺术家协会秘书长。
(责任编辑:栾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