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教材采购供应方式
2011-04-12夏华
夏 华
(福建江夏学院教务处,福建福州 350108)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搞好教材建设,加强高校教材管理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教材采购供应是确保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的前提,是教材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保障教学正常、有序、稳步发展的头等大事。因此,选择合适的教材采购供应方式,就是高校提高采购工作效率、保证教材质量所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之一。
一、高校教材采购发展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教材的出版、发行与流通沿袭了太多计划经济和行业垄断的烙印,教材发行工作都是由各省新华书店系统统一承担,出版发行和价格定制都在严密的计划系统中运行。高校在教材采购时,只能在新华书店发放的《全国大中专教学用书汇编》中选订,按照本校的招生计划、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确定所需教材的品种和数量,实行的是计划印刷,定量供应的专营模式。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办学规模迅速扩大,高校在校生人数已接近3000万,涉及六百多个专业[1],教材的需求量呈几何数增长,教材供应由新华书店统一代理的经销模式已无法适应高校发展的要求。
2000年5月,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在对教材的审定、出版、发行、价格等问题进行调研后发现,由新华书店统一代理的教材供应模式因存在缺乏竞争、缺少横向比较而导致教材价格偏高,于是提出要打破行政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培育竞争环境的设想。2002年初,首先在安徽、重庆、福建三省(市)进行教材招投标改革试点,引入市场竞争主体,形成出版、发行市场的适度竞争。到2006年,全国11个省份正式推行教材招标试点工作,许多民营书店迅速崛起,高校代办站也纷纷加入到教材流通领域。由于它们采取更加灵活的经营模式,很快就在教材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成了高校教材流通的主力军。教材供应由新华书店垄断的格局逐步向多家教材经销商竞争参与的方向发展。
教材采购实行招投标后,教材经销商在相对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中进行竞争,依靠自己的实力来赢得市场,促进了教材市场的良性发展。为在教材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中标的教材经销商更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企业形象,增加企业信誉;未中标的教材经销商则会反思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对学校而言,由于引入了竞争机制,教材经销商的服务更加到位,不仅大大减轻了高校教材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教材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也为学校节省了教材费用支出,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二、高校教材传统采购方式比较
高校教材供应市场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导致各地众多教材经销商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一所高校教材采购金额一般都在百万元以上,有的教材经销商为了在这块蛋糕中争得一块,就采取各种非正常竞争手段,拉拢、贿赂高校教材管理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一些自律性较差的教材管理人员为了中饱私囊进行暗箱操作,导致高校教材采购环节商业贿赂案件频繁。如2006年,由北京“人天书店”的一账本引发出全国范围内的百余高校购书回扣案,就有至少上百所高校人员涉案[2]。为此,2006年国家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各类高等学校教材和图书采购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对教材和图书采购工作的规范和管理,将教材采购纳入招投标的运作机制中,变暗箱操作为阳光采购。高校教材有多种采购方式,笔者对其中几种主要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如下:
1、委托招投标
委托招投标方式是学校委托第三方专业招标公司进行教材的招标采购。招标公司按照学校的要求,精心编制教材招标书,对投标方的资质、服务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将招标信息公开发布在中国招标网等公共平台上,凡符合条件的教材经销商都可参与竞标,改变了传统的由学校教材科或教材管理人员个人决定教材经销商的暗箱操作方法,使教材采购在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中运作,增强了教材采购的透明度,能有效减少和防止腐败及不正之风在这一领域的产生。但眼下由于教材招标立法机制尚不健全,评审政策与标准缺乏,再加上招标公司聘请的评标专家又几乎都未从事过教材管理工作,对教材市场缺乏基本的了解,因而对标书难以做出综合的、理性的评判,往往凭个人的主观印象及人情关系进行评标;而且由于对教材折扣的过度敏感,许多评委把教材采购等同于普通商品采购,很容易被价格这一单一因素左右,过分看重中标方的报价,往往忽视了中标方的资质信誉、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这给刻意压低报价,甚至恶意竞标的不法教材经销商有了可乘之机。一些不法教材经销商为抢夺这块“肥肉”,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他们先以低价中标,尔后再采取不法手段,进行违规操作和违法经营,甚至使用盗版教材扰乱市场。低价中标不仅容易滋生盗版现象,采购的教材质量差;也容易导致教材经销商的服务水平跟不上,课前到书不及时,数量无保证,严重影响教学秩序,损害学校利益。[3]。
采用委托招投标方式,一方面因专业评委的空缺,有可能把一些实力雄厚的教材经销商排斥在外,而给不法教材经销商有了可乘之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材招标采购的效益和运作质量;另一方面,招标过程招标公司要收取不低于1.5%的招标代理服务费,这笔费用最终都加到了教材的报价折扣上,增加了学校的教材采购成本。因此,笔者认为经过几轮的招标后,在教材折扣已非常透明的情况下,教材采购没有必要委托招标公司进行公开招投标,学校完全可以尝试进行自主招标。
2、高校自主招标
在高校教材采购中推行自主招投标制度,一方面是校务公开工作的要求,变暗箱操作为阳光工程;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有利于防范违规操作,实现高校教材采购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自主招标属于邀标的一种方式,学校一般都是邀请以往与本校合作顺利、在行业中口碑较好的教材经销商到学校参加投标。一般而言,学校在招投标时应成立教材招标工作小组,成员由校分管领导、纪检、财务、教务等职能部门领导组成,依据《教材采购招投标工作程序》,创造一个真正公开、透明的招标流程;并以学校教务处教材管理部门为主,严谨、规范地制作教材招标书,准确地体现教材招标的目的及具体要求,科学地制定评分细则。在给评标项目赋分时,投标折扣的分值不能过高,要在企业资质、投标报价、服务承诺之间寻求一种最佳的平衡点,参照折扣报价30%、供应能力(20%)、服务承诺(15%)、质量信誉(10%)、资质(10%)、其它特色服务15%的标准,应给予教材经销商一定的盈利空间,规定投标报价不得超出招标人拟定的折扣范围(即要设定拦标价),打消教材经销商以低折扣取胜的幻想,有效遏止恶意竞争。
由于学校教材招标工作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的部门,在评标会开始之前,要举行评标预备会,全体评标人员要研读评分细则,统一评分标准。这样可以尽量避免评标人员凭个人主观臆断随意打分,影响招标结果的客观性和公平性。自主招标主要采取综合评标法,评委对招标项目要逐项进行评分,最后经招标小组集体讨论确定中标单位,及时订立购销合同,实行明折明扣。当然,在评标过程中,也可适当选聘兄弟院校的教材管理行家参与评标。
学校实行自主招标,虽然排除了不良教材经销商参与竞标,杜绝了腐败的发生,降低了教材采购成本(至少不需要支付1.5%招标服务费),但由于教材供应要通过第三方供书,这在教材到书时间等售后服务上远不如直接从出版社采购来的方便、快捷,如果条件具备的话,笔者认为还是直接从出版社采购教材更为实惠。
3、直接从出版社采购
一方面,随着出版物市场的放开以及教材出版门槛的降低,许多不具备出版教材的出版社也加入到教材的出版行列,造成国内高校教材低水平重复现象非常严重,一些热门专业的教材往往有几十个版本,甚至多达上百种。不同出版社出版同类教材,出版社之间竞争异常激烈,要想赢得市场,出版社就必须在发行渠道、售后服务等方面占有优势。竞争机制是调节价格的重要杠杆,教材招标的结果实现了出版和发行环节的分别让利,教材总体价格降低。现在教材经销商的投标折扣有下降趋同现象,这就使得教材经销商的盈利也随之下滑,于是他们将压缩的利润空间都转嫁到出版社身上,要求出版社进一步降低发行折扣,留给出版社的利润非常有限。而出版社如果没有一定的盈利,就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到教材改版更新、新教材的研发、高质量教材编制等工作中去,影响到教材质量的提高。
另一方面,出版社的教材开发等一系列工作常常因教材经销商货款给付慢,甚至拖欠,资金回笼不及时而受到影响发,因此,不得不另觅溪径,寻找新的合作伙伴。高校由于教材代办费是专款专用,经费有保障,如果出版社把教材直接批发给学校,就不用当心货款拖欠问题,利润有保证,于是高校就成为出版社的首选合作伙伴。出版社在为高校提供服务的同时,增加了与高校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能及时听到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获得第一手资料,有利于教材的改版更新和新教材的开发,从而提高教材出版的质量。从高校方面看,学校直接从出版社采购教材,除折扣得到优惠外,到书时间更快,课前到书率更高,同时还能享受到出版社为高校教学提供更多的服务,如各类配套的电子网络出版物,包括电子教案、教学网站等,既增加了教材的附加值,又满足了高校教学改革的需求。因此,直接从出版社采购教材更为实惠可靠,它不但降低了教材采购成本,又减少了中间环节,缩短了到书时间,提高课前到书率,同时保证了教材的质量,最终真正让学生受益,一举多得。
虽然高校直接从出版社采购教材有诸多好处,但由于每所高校都要用到上百种教材,涉及到几十家出版社,学校在人员编制、交通运输等方面难以保障。面对众多的出版社,特别是高校扩招后,教材管理人员日常工作量大增,工作负荷已很重,难有更多精力应对众多的出版社。因此,笔者认为,在人员编制较紧的高校,通过校园书店的方式更为现实、可行。
三、高校教材采购供应的最佳方式——校园书店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也已经由学年制或学年学分制的教学模式向完全学分制教育模式发展[4]。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教育的个性化,实行柔性的教学计划是学分制的一大特点。学校课程主要分为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核心内容,选修课课时占教学计划总课时的比重明显增大,学生在弹性学习年限范围内可以选择高达30%的选修课,且这一比例还将逐步上升。学校允许学生自主选修课程,只要修满所学专业要求达到的学分就可毕业,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分制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自愿购买教材,传统的“统一订购、统一发放”的教材供应模式,必然造成一部分教材因选修学生少而订购过多造成积压浪费,另一部分教材却因选修学生多订购数量不足而供求脱节的局面。教材订购数量的不确定性,补订、退书频繁,给教材管理部门增加了极大的工作量。在教材工作人员编制普遍偏紧的情况下,学校只有通过招标,在校园内择优选择书店,学校通过签订合同方式,与校园书店建立委托代理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实行书店供书形式,学生直接到书店“领书”,实行人性化的教材供应模式,才能较好地完成教材采购供应工作。校园书店供应模式有如下优点:
1、有利于精简人员,提高服务质量
实行校园书店供书,高校教材管理部门就把教材采购中的大部分工作环节如教材的运送、分发、余缺的调剂等都外包给书店来完成,既大大减轻了教材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有利于缩小教材管理部门规模,精简人员,减少高校的人工成本,又能使教材管理人员从繁锁的教材供应、发放、保管、结算等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把工作中心转移到教材信息的发布、咨询,教材选用、质量跟踪、评价上,积极开展教材研究,建立教材质量监控体系,推广使用优秀教材,提高教材管理的服务层次。
2、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节省经费开支
校园书店打破传统的按“人手一册”采购供应教材的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以优惠价格直接到校园书店“领书”,在得到实惠的同时,又减少了“无用教材”的购置费,真正减轻了经济负担。引入校园书店,学校节省了库房资源,大大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通过采购合同条款的约定,把招生计划变动、新生报到率不全等不确定因素造成的教材积压问题由校园书店来消化,降低损耗,减少报废,真正实现“零库存”。
3、有利于保证教材质量,提高课前到书率
学分制的实施,教学计划的调整,选修学生人数的变动,常常出现一些教材因采购数量不足而供应不及时,此时学校就能借助校园书店所拥有的特殊供货渠道和协调调剂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所缺教材追加补订到位,有效地解决教材因订购数量不足而造成的供求脱节问题,提高课前到书率。
总之,委托招投标、自主招投标、直接从出版社采购等教材采购方式各有利弊,相比较而言,笔者认为校园书店模式更有利于促进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是教材采购供应的最佳模式。校园书店供应模式,既实现了教材的阳光采购,杜绝了采购腐败的发生,有效地保护了教材管理人员;又能发挥教材调剂的灵活性特长,提高了教材供应效率,减少教材延误事故的发生,保证了教材质量,避免了盲目采购,减少报废。校园书店为高校节约人力和财力的同时,还将教材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材建设、教材评价等教材研究工作中去,有利于促进高校教材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1]韩旭东(等).高校教材招标采购中供应商的选择 [J].职业教育研究,2010,(12):128-129.
[2]黄旸杨,秦 荔.高校教材采购活动中商业贿赂的表现与治理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1):330-332.
[3]党 鸿.高校教材招标采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9-120.
[4]王万芳,苏学勇.高校教材招标采购与教材供应工作探讨[J].华夏医学,2009,(4):73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