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讨

2011-04-12韩庆红

关键词:校友毕业生校企

韩庆红

(海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海南海口 570228)

关于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讨

韩庆红

(海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海南海口 570228)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就业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与重要。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大学生自身的要求,同时也是雇主与发展经济的需要。而高校在这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为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可以从课堂教学、与雇主的合作、发挥校友的作用以及寻求政府的支持等几个方面进行,使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并在劳动力市场中更具有就业竞争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企业

1999年的高校扩招,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10年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其发展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等国家,大学招生规模以年均大约 30%的速度递增。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数由1999年的 92.4万增加到 2010年的 6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即在校人数与适龄人口之比)从 10.5%增加到 24.2%,超过了国际公认的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 15%界限,它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不仅如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 202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将从 2900多万提高到 3,55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从 24.2%提高到40%。

高校扩招使数百万青年享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难已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 2009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不景气,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一 关于就业能力及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关于就业能力,据英国工业联盟(CB I)的一项调查显示,约 70%关于招聘大学毕业生的广告对专业没有特别要求。(Confederation of B ritishIndustry.Shaping up for the Future,见英国大学学位论文)。换句话说,雇主最看重的并不是大学生所学的专业。2008年 CB I做了一项关于“2009年教育与技能的调查”,其中专门有一项内容是针对雇主的,旨在了解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CB I又在全英调查 581个雇主 (拥有英国 8%的劳动力),涵盖了英国所有的经济部门,其结果显示:78%的企业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就业能力,[1]而非他们所学的专业。

何谓就业能力?说法不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就业能力也称为即时就业能力,一般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工作所具备的能力;广义的就业能力又称为可持续性的就业能力,①CareerDevelopmentLearning&Employability。是相对狭义就业能力而言的。它认为就业能力不仅是找到第一份工作的能力,而应该是使个人的职业生涯始终保持就业状态,并能在所选择的职业中获得不断发展,并最终取得成功所具备的能力。不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就业能力,强调的都是技能,而一种新的理论认为就业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还应该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即包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自我认知的程度以及对自身能力的使用等方面。这种理论被称为 USEM模式,即 Understanding,Skills,Efficacy, Metacognition。[2]

总而言之,关于就业能力的概念一直都存在着争议,每种解释都有不同的侧重点。笔者更倾向于认为:就业能力不仅仅指获得一份工作的能力,而是指能使个体更有可能获得就业机会的个人特质、知识与就业技能的总和。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需要不断改进与提高、不断积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并保证个人在所选择的职业中最终获得成功。

对于大学毕业生,雇主最看重的是哪些就业能力呢?

很多雇主需要大学毕业生具备某一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如会计、网页制作、信息与通讯、语言等等,但是所有的雇主都需要毕业生们具备最基本的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这种技能又称为可迁移能力,或者是可转换技能,意指超越于某个具体职业特定知识和技能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能力,是每一个从业者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这些能力主要包括:1.沟通能力;2.团队协作能力;3.学习能力;4.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5.领导能力;6.创新思维的能力;7.商业意识;8.自我管理的能力; 9.语言能力。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 (KPMG),是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每年都要在中国招募近两千名高校毕业生,其人力资源总监郁时明在谈到毕马威的用人标准时说,公司不会按照性别或学科作为选择标准,是男是女,学文学理都一样,不限定专业,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软技能,如个人的学习能力、语言能力等。

郁时明的观点不仅仅代表了毕马威,也代表了绝大多数雇主的观点。笔者在前面谈到英国工业联盟的一项调查显示:78%的英国企业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而非所学专业。可见,不管国内的还是国外的用人单位更注重的是受聘者的专业知识之外的软实力。同样是CB I的一项调查表明,82%的雇主认为大学应该优先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如何将大学教育与就业能力的培养有效地结合起来,这应该是大学教育的重点,它远比每年增加大学生的数量要重要得多。

对新招进来的大学毕业生,企业每年都要投入巨资对他们进行培训,这其中就包括最基本的诸如团队意识、沟通、商业意识等就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如果高等教育能够事先帮助学生掌握这些能力,企业就不必花费太多的资金与时间培训他们了。

不可否认,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如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举办一些讲座等等,但是这些措施和活动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他们更需要的是如何与企业近距离地接触,了解他们的用人标准,了解不同的工作对技能的不同要求,找到自身的差距,及时地补缺。这样,四年的大学生活就不会虚度,在他们走出校门的时候也不会面对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感到不知所措。

从国家方面而言,国家每年都要对大学生的教育投入巨资。此外,每个家庭也会有一笔不小的教育投资。因此,培养一个大学生对一个国家、家庭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只有回报社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样的投资才是有价值的。

大学生们如果能够早一点适应中国发展经济的需要,就能早一些在中国的各个经济部门发挥他们的作用,推动中国的经济上一个新台阶。高校正担负着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责任,所以,应该帮助大学生及早做好就业准备,教育他们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让他们走出校门就能充满信心地迎接工作。这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 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发挥学校职能部门的作用

一所高校成功的标志是它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为社会所用。因此,为社会培养其所需要的人才应该成为每一所高校所追求的目标。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许多高校都设了一个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这个机构除了处理毕业生就业日常工作外,还为全校学生提供生涯发展规划教育与指导。这个机构可以说是与大学生就业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部门。因此,充分发挥就业指导部门的职能作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结合国外高校就业服务机构的组织和服务内容以及国内高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一个相对完善的就业服务机构应考虑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建立就业信息图书馆 学生非常需要学校给他们提供丰富、全面的就业信息。笔者在英国留学期间,走访了许多高校,几乎每所高校的就业服务机构都有一个就业信息图书馆。它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功能区。

(1)与职业教育相关的书籍、印刷品或音像制品区,供学生阅读,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设立一个音像室,以便学生可以在室内观看诸如“模拟面试”等音像教育篇。

(2)用人单位信息区,这个区域主要存放按照学科专业划分的各种大、中、小型企事业单位的宣传资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和自己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且可以通过他们的网站寻找所需要的信息。

(3)有薪酬的项目信息区:比如老师的研究课题或者与校外一些合作单位的合作项目,可招聘一些优秀的学生做研究助理。

(4)自愿者服务信息区:据英国国家福利机构 Time-Bank的一项调查表明,73%的用人单位更愿意雇佣有自愿者工作经历的应聘者。在校大学生,没有太多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志愿者工作,可以了解工作的世界,并培养自己诸如团队合作、组织、解决问题等各种就业能力。有鉴于此,高校应努力给学生提供并创造尽可能多的志愿者服务机会。

2.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网 网络可以更快捷、更方便地传递就业信息,它是就业服务机构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有:1.当地的、全国的乃至世界的劳动力市场信息。2.行业信息——行业内容,主要企业,行业前景,所需技能与资格。3.就业教育信息——包括怎么找工作,如何准备简历,填写申请表,如何选择职业以及面试的技巧等。4.相关网站的链接。

3.职业咨询室 在英国,在校学生或毕业生都可以和就业服务中心的职业咨询师预约进行一对一的职业咨询。然而在我国,因为高校扩招,学生人数骤增,而学校目前的职业规划师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除了给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一些变通的方式,如分学院、分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体咨询,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人力,也达到了目的。

4.就业服务机构主要成员 (1)职业咨询师:职业咨询师的职责应该是双重的:一方面是对学生作职业咨询,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应作好职业规划课程的研究,上好职业规划课,同时还要及时补充、更新就业信息网站里的内容。(2)对外关系联络员:这也是机构里很重要的一个角色,是加强学校与外界,特别是与企业沟通的重要渠道。通过与各用人单位的紧密联系与合作,一方面可以为在校生找到愿意提供实习单位的企业;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目前社会对各专业毕业生知识以及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并将信息反馈给学校在校学生。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校更加优化专业设置,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毕业生,而且也让学生了解社会,及时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增强就业竞争力。(3)信息管理员:主要负责职业信息网站的维护,及时更新网站内容,确保学生随时都能掌握最新信息。

此外,就业服务职能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困此,争取学校领导,特别是第一把手的支持,将会使就业工作开展得更顺利,而且上一个新台阶。

(二)将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技能与知识,帮助大学生获得就业能力最重要的场所。因此,立足于学校,通过多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应是高等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1.将职业生涯管理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如何利用大学四年时间做好从学生到职业人转变的准备,是每一个大学生从进校门时就应该开始思考的问题。因此,高校将职业生涯管理课程作为大一新生的必修课程是非常必要的。职业生涯管理课程包括引导学生对自我及职业的认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方面的指导。它将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做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管理好自己的大学四年生活。这样当他们走出校门时,就不会感到迷茫,而是对自己要从事什么职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且具备很强的就业竞争能力。

2.将培养就业能力融入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去

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意识地将本课程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每门课程中受益。如,在每一门课程的介绍中可以将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劳动力市场信息,以及与该专业相关的工作、行业等方面的信息告知学生,让学生了解这些工作所需要的技能与知识,鼓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沟通、团队合作等核心就业能力。此外,还可以邀请不同行业、不同工作岗位的相关人员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学生提前接触社会,真切地了解并感受不同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寻找自身的差距,并及时地补充相关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3.举办就业专题讲座

举办就业讲座可以作为职业教育课程之外的有效补充。讲座可以是针对某一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指导,也可是成功的就业(创业)者的经验介绍会;还可以是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部门人士关于就业问题的专题讲座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讲座,让大学生能够从中受益,了解社会的用人标准与要求,以此来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使自己逐步成为一个为社会所需的人才。

(三)加强校企合作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这种合作对高校来说是非常必要、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零点调查公司的一组数据表明国外大学非常注重大学生的实习:90%以上的美国学生四年里实习 2-3次;德国 80%的专业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实习才能毕业;要拿证书必须实习,法国学生毕业前至少实习 2次以上;而中国仅有 11.7%的学生拥有实习经历,远低于国外学生实习比例。

由于大学生就业技能的获得主要来源于实际的工作经历,而大学与企业之间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是培养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最有效途径。麦可斯(Mycos)教育数据咨询公司对大学毕业生所做的调查分析就表明,毕业生的实习对就业率的贡献排在第一位。此外,这种合作还可以促进双方的相互了解与促进:企业可以了解大学的专业设置,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情况,以及毕业生的生源信息;大学则可以通过合作了解目前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包括知识以及能力等各方面,以培养出更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众所周知,一所成功学校的重要标志就是它培养的学生是否受社会欢迎。反之,如果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为社会所用,只能说是浪费了国家教育资源。而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使大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但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多为学生创造实习岗位或就业机会

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给学生提供见习岗位,是一件双方都受益的事情。对学生来说,可以有机会深入地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从而结合实际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企业来说,可以通过对实习的学生进行实际考察,留用一些符合企业要求的大学毕业生。这样,企业不仅节约了招聘成本,同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也会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新的思想与技术,对企业和高校来说是双赢的。

在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方面,一些高校已取得成功的经验。如上海同济大学,不仅向来注重和用人单位保持长期的紧密的联系,而且还将中低年级学生暑期实习列为校企合作的内容之一,不断扩大校企实习合作的涵盖面。始建于 2004年的“实习基地”工作,目前签约企业 400余家,第一阶段累计提供实习岗位 1,500个左右,并与长三角地区的近 10个地方政府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包括无锡、常州、宁波、嘉兴等地,实现了人才的双向培养;依托同济大学就业信息网,仅 2008-2009学年下半学期,就有 150家企业发布了 1,100个实习岗位。此外,同济大学还将实习基地延伸至海外市场,如同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实施实习项目,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经历。(见同济大学学生就业工作总结)

实践证明,实习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社会经历、实践经验,提升了就业竞争力,有效地提高了同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而且还促进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动,拓展了就业空间,使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更加广阔。

2.为用人单位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搭建平台

学生不仅需要课堂知识,更希望有来自企业等不同用人单位的信息:“企业需要具备什么能力的大学毕业生”、“什么样的人才最受企业欢迎”等。因此,高校还应聘请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总监、不同岗位上的工作人员等,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让学生加深对工作的理解。这种交流的形式主要有:

(1)通过讲座、授课、研讨等多种形式,使大学生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以及获得工作技能等;

(2)模拟面试,通过与企业人力资源主管的直接接触,让大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面试是怎样的一个过程,从而掌握与提高面试的能力和技巧;

(3)学校的就业服务机构应联合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地给在校大学生做职业咨询,帮助他们认识自己,了解不同行业,并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

(4)邀请企业负责人直接参与大学职业生涯管理课程体系的建设,在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合作;

(5)学校可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专场招聘会、寒暑期实习招聘会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同各类企业的广泛接触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3.合作培训

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为企业的员工培训提供帮助,而企业也给学校的大学生提供见习的机会,双方都从这种合作中受益匪浅。如英国最大的零售商 Tesco,全球三大零售企业之一,在 2001年 10月与威斯敏斯特大学 (U-niversity ofWest minster)就“销售规划 (merchandise planning)”的培训方面展开合作。[3]威斯敏斯特大学为 Tesco的销售规划员提供相当于大学程度的培训,而 Tesco则每年为 5名威斯敏斯特大学二年级学生提供带薪见习岗位。[3]Tesco的 60名销售规划员都不同程度地受益于这种在校园里面的学习,并通过这种学习了解了这个领域的最前沿的学术观点;而威斯敏斯特的学生们也接触并了解 Tesco的各种资源,在不同的商业部门的工作经历使他们获得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4.建立校企合作的机构

高校拥有众多的、各类型的专家、学者及学生,又是科学研究与创新的场所,可以促进知识与技能的转化,使之变成企业的生产力,可极大地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发展。

基于这种认识,很多高校专门成立了校企合作的机构。其典型的成功例子是华中科技大学——“校企合作委员会”。

华中科技大学,是中国著名的工科院校,为了将学校的科研平台进一步延伸到企业一线,于 2009年 12月 29日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4]它是华中科大与企业合作并为企业提供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旨在研究技术发展趋向和高新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高科技并实现产业化等。

校长李培根认为校企合作委员会不仅应该成为更多企业交流、了解新技术发展趋势的平台,成为更多企业了解学校科研成果,并参加成果转化的平台;而且还应该是企业延揽大学人才的平台,成为企业参与高校改革的交流平台。神龙、丝宝集团、武钢、武船、武重、华为、三一重工、东方电气、海尔、格力等著名企业已成为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第一批会员企业。

为了积极推进学校与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华中科技大学专门规划了 200余亩土地作为科技创新特区。目前,华中科大与武钢共建的联合实验室、与丝宝集团共建的启明学院、与翰名教育科技基金会共建的创新研究院均已进入该校创新特区。

(四)发挥校友作用

校友是每所高校的独特资源,不仅是学校持续发展可以依靠的力量,而且是帮助母校毕业生就业以及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好帮手。

青年学生由于缺乏社会阅历与工作经历,不了解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为此,作为学长的广大校友,其毕业后的工作经历与体验、成长之路、成功之道、肺腑之言、奋斗精神、人生阅历等,都可能对学弟学妹们有鼓舞与参考作用。因此,高校应邀请校友返校座谈,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在校的学弟学妹们迎接社会的挑战,努力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之路。

高校可通过建立专门的校友网站加强与校友联系,并将学校的相关信息及时通报给校友,让校友了解母校的发展以及毕业生的情况;同时也可将同一个地方的校友联络起来,一方面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交流,另一方面,也为母校的毕业生就业创造机会。此外,校友网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还未走出校门的,或者刚刚走出校门的学弟学妹们做好就业和工作的准备。

参照国外大学的做法,在校友网里可开辟专栏,由校友们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学弟学妹们分享其工作经历、经验与成功和失败。大学生们还可以和一些校友通过Email等方式进行联络,通过他们了解企业信息、岗位要求、用人标准、申请程序等。这对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有些高校还启用了“校友资源”帮助大学生就业,取得了成功。上海外贸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了促进本校学生的就业,上海外贸学院从自身挖掘资源,利用校友引进用人单位,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校友专场招聘会,招聘会吸引了 40多位校友所在企业前来招聘,提供了营销、工程、物流、销售等 180多个“特供”岗位,学校 1,000多学生到场应聘。①http://www.chinanews.com.cn/edu/qzjy/news/2009/03-30/1624557.shtml

同社会上其他的大型招聘会相比,“校友专场”让毕业生们感到了实实在在的诚意。不仅如此,有些同学还得到了校友的悉心指点,如做好求职前的准备,对自己性格、技能、知识水平、优势、劣势等方面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投递简历。

(五)寻求政府支持

虽然政府在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方面不能起到直接作用,但是在促进校企合作,加强企业高层与大学高层之间的联系与互动等方面,政府毫无疑问扮演着重要角色。

昆山市,是上海经济圈中一个重要的新兴工商城市。从一个经济总量在苏州地区排名最后的农业县,迅速成长为综合实力在全国排名首位的县 (市)。昆山人说:是人才铺就了昆山之路。昆山市政府认为,高校是人才引进的主渠道,昆山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的支持,昆山的发展历程就是高校大量输送毕业生的过程。因此,昆山市政府做了大量引进人才的工作,而百所高校昆山行正是这样一个独具特色、有效而成功的活动。

为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不断推动校企人才合作纵深发展,加强产、学、研合作,昆山市政府自 2001年举办首届“百所高校昆山行人才合作洽谈会”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了 8届。从最初的引进高校毕业生到如今与各高校展开全方位的合作:签订产业人才委培计划、成立人力资源开发工作顾问团、校企直接对接开展合作,建立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措施,让百所高校昆山之行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利用百所高校昆山行的影响,昆山市政府引进的本科以上学历人才每年都在 1.5万名左右,硕士、博士学历人员接近 2,000人;不仅如此,活动还吸引了一些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组团到昆山创业。

目前,全国已有 200多所高校与昆山市有关特色产业基地、企业、人力资源市场等缔结了各类战略合作关系;23所高校加入了昆山市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团,有效推进了市校合作,校企合作向更广泛的领域、更深入的层次推进。这个成功的经验,值得其他高校学习与借鉴。

结论

随着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不断增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笔者认为,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方面,义不容辞地担当着重要责任。笔者提出的发挥学校职能部门的作用、将就业力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发挥校友作用以及寻求政府支持等四种途径,目的就是希望高校根据实际情况,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帮助大学生获得就业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就业。

[1]GreatBritain Confederation ofBritish Industry.Future Fit[R].UniversitiesUK,2008.

[2]GreatBritain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CareerDevelopmentLearning and Employability[R].Knight&Yorke,2004.

[3]Lambert,R.Lam bert Review of Business[R].University Collaboration,2003.

[4]华中大校企委员会成立[EB/OL].http://www2.hust.edu.cn/administration/Kic/article.aspx?id=2675.2009-12-30.

A Probe in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Job-getting Capacity at College

HAN Qing-hong
(Vocational Counseling Center,Hainan University,Haikou570228,China)

The capacity of obtaining employment appears more urgent and i mportant than ever in the current economic circumstance.A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job-getting capacity is both the request of students themselves and the demand of employer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have taken upon themselves such a significantmission.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job-getting capacity can be approached in ter ms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mployers,the role of alumni and the pursuit of governmental support,etc.so as to turn students into personswith ability necessary for society and boastingmore competitive edge in the labormarket.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graduates;job-getting capacity;enterprises

G473.8

A

1674-5310(2011)-02-0147-05

2010-09-03

韩庆红(1969-),女,海南海口人,海南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职业咨询师,英国桑德兰大学职业指导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指导。

(责任编辑李 莉)

猜你喜欢

校友毕业生校企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校友风采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友风采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