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唐散文的文化审视与解读——读阮忠《先唐文化与散文风格的嬗变》
2011-04-12汤楠楠
汤楠楠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先唐散文的文化审视与解读
——读阮忠《先唐文化与散文风格的嬗变》
汤楠楠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阮忠是近年来在古代散文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学者之一。围绕古代散文研究,他先后出版了《散文概说》、《庄子创作论》、《汉赋艺术论 》、《先唐散文论稿 》、《唐宋散文创作与批评》等著作,内容涉及广泛,视角观照独特,无论是文本解读还是理论阐释,无不体现了他缜密的思考和宏博的学识。在对先唐散文的系统观照中,阮忠善于打破固有的认识,提出自己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从文化与文学的通感中挖掘古代散文的艺术灵性,鲜明地彰显了他古代散文研究的学术个性。新近出版的《先唐文化与散文风格的嬗变》(以下简称《嬗变》)是阮忠对先唐散文风格进行文化审视和解读的又一力作,表现出多方面的学术创获。
首先,《嬗变》最突出的特色是把先唐散文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放在文化视野中进行观照和解读,以文化思潮的嬗变为背景来审视先唐散文风格的发展变化。阮忠认为,中国古代散文是在文化母体中滋生孕育和发展的,“不仅因为文化的无所不在对散文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是古代散文从来就没有独立于文化之外”。[1]1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论述先唐散文风格嬗变与文化之关系前,阮忠在绪论中对“散文”与“文化”的概念和范畴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辨析。他认为,散文与韵文相对,但要注意散文的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把非文学性的散文、赋和骈文都收入麾下,而狭义的散文则只指文学性的散文,排斥政治性、学术性强的散文,有的还把赋和骈文排斥在外”。[1]5他明确指出自己讨论的散文是以广义散文为对象,以便在研究时获得更大自由。在对“文化”进行探究时,阮忠通过列举《易经》、英国泰勒爵士、刘守华和司马云杰等各家的见解后指出,他所言的先唐文化之“文化”主要指文化思潮、制度习俗和文学趋向三个层面。这样,阮忠在善察各家雅言的同时又不随波逐流,建构起自己独特的对先唐散文风格文化观照的理论视点。他对先唐散文风格嬗变的文化审视和解读是在这三个层面上逐次展开的。
先唐文化思潮经历诸多的发展演变阶段,不同时期又呈现出不同的文化风貌特征,同时,学术形态和思想学派的不同对散文风格的影响也不同。阮忠为了说明文化与散文风格的浸润关系,依照时间顺序历数先唐各代文化思潮的演变,各家学派的论争与观念的弘扬,通过文化思潮内在精神的诠释和对散文肌体的浸润,梳理了各代散文呈现的不同风格:或朴质或华美,或现实或奇幻。在解读散文肌体形态变化特征时,他不仅注重文化色彩的剖析,也善于对散文本身叙事手法、篇章结构和语言风格论述,追寻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内在精神联系。因为思想文化的多元格局,造就了古代散文风格的多姿多彩。阮忠认为,除思想流派外,制度和习俗文化对散文风格的影响也是时刻存在的,以致散文走向了不同的轨道。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对于诸子游说论辩的认同,并以此来进行人才的甄别和选拔,由此催生出论辩色彩浓厚的先秦诸子散文,这一文化机制对后世散文家产生过深刻影响。先唐散文家自觉地接受制度规定的散文规范,自然影响了他们散文创作的内容与风格,他们也必然会把散文纳入政治制度的文化机制里,凡想入仕的人,都主动接受这一制度规定的散文写作方法。同时,阮忠从文学观念切入,以“文以明道”、“文以体性”、“文以娱情”三种文学价值观为代表,对作家主体意识在散文创作中的表现也进行了深入分析,阐明了作家个性和创作风格的关系。文化视野的介入和审视使阮忠的先唐散文解读不仅呈现出宏通的文化眼光,而且也表现出理论诠释的厚重感。
其次,体系严谨,论述周详。作者在探讨先唐文化与散文风格的嬗变时,对于先唐各代散文作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考证,力求清晰地勾勒出在时代文化思潮影响下散文各阶段发展的具体风貌特征。作者从朝代入手又不仅仅局限于朝代,而是结合文化思潮的流变实际梳理先唐文化与散文的动态发展状况,在对先唐有代表性的散文家及作品进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概括文化与散文的内在机制与交感关系。据此,他从“前散文时代”的散文生成说起,对散文的成因做了追根溯源的探讨。阮忠认为,战国时代散文家涌现,多种散文样式繁荣,可看作古代散文的成熟时期。因此他把战国以前的漫长岁月称之为前散文时代。而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思潮当属“炎黄文化”和“圣人文化”,最初的散文形态于它们相伴随,不自觉地萌生与发展着。接着,他又列举了在卜筮文化和政治文化影响下催生出的散文形态。卜筮测疑的特性影响了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当他们用语言来表达的时候,往往采用同样不确定的表达方式,因此这一时期的散文给人的印象是诗化而朦胧的;而在政治作用影响下的散文则与前期卜辞散文截然不同。在此文化思潮梳理中,阮忠非常清晰地呈现了散文畅达有理风格形成的文化底蕴。
春秋战国时期是先唐散文发展的黄金时代,散文随着思想文化的发达迅速走向繁荣成熟。虽然各诸侯国君不能对诸子的思想兼收并蓄,发扬光大,但他们乐于听取来自各方的声音。这一社会思潮和政治风尚刺激了诸子的游说之风,形成了他们重辩、好辩的生活习惯,决定了此时期的散文风格和形态的变化。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相应带来散文风格的多样化。阮忠不仅提到了时代文化对散文风格的影响,还提到了创作主体对文章风采的选择。他以儒、墨、道、法四家为例,分别论述了孟子散文的气势恢宏和情感铺排,庄子散文的奇谲想象,墨子散文的谨严逻辑,法家散文的忧患意识,全面考察了散文风格演变的深层原因。关于两汉散文,阮忠认为主要分为辞赋和非辞赋散文两大类。他对其中的骚体赋和新体赋分别作了探究,对两汉说理散文和史传散文也做了类型化探讨。作者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大一统局面使汉代散文少了一些灵气,多了一点呆板和凝滞,并得出了在两汉文化与散文的融合与冲突中,常常是散文适应文化,散文并非没有文学自由,但它不能超越文化环境的结论。
阮忠认为魏晋六朝是先唐文化与散文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主潮是魏晋玄学,是在儒家文化的分崩离析之下,以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掺和整合而成。文化思潮的裂变与重整,创作群体的人格变迁,文学意识的自觉,造成了散文艺术的“自然本色”与“典雅”。其中有建安七子“于学无所遗”的博学和“于辞无所假”的善写,而竹林七贤性情放纵与行为不羁的名士风范,为散文的创作带来新风。到南北朝时,虽然其文化有很浓的因袭色彩,但本源同为汉代确立的一统文化。当然阮忠也注意到,南北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散文创作风格的不同。其中新的文学因素的介入如佛教精神、山水情怀、美雅风尚等等都是此时期散文风格变化的重要原因。
《嬗变》系统考察了先唐文化与散文风格的嬗变过程,对散文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和革新进行了严谨周密的论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散文史观。
第三,明确的创新意识。阮忠对先唐文化与散文风格嬗变的诠释,没有步学术史上已有共识的后尘,而是根据自己对先唐文化发展脉络和散文关系的理解进行新的探讨。所以,他在许多问题的分析认识上,都善于追寻问题的根本所在,探究问题存在的终极原因。如学术界一般认为“文以明道”是韩愈兴古文之际提出来的,阮忠则认为“春秋战国的诸子多是政治家、思想家,他们所为之文,何尝不是在‘明道’?九流十家各自的文化特质不一,奉行的‘道’各异,为文在‘明道’的理论上则是一致的,无论是墨子讲兼爱还是孟子说仁政,无论是庄子讲自然无为还是韩非子说严刑峻法,各自欲以文“明道”的用心昭然。”[1]24-25言外之意,阮忠强调先秦诸子虽无“明道”命题之名但已具有“明道”之实,韩愈、柳宗元的“明道”观念正是在此思想文化观念启发下凝定而成的,这无疑对深入认识“文以明道”观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再如在“文学自觉”的问题上,阮忠认为“两汉辞赋”已经显示了高度的文学自觉。虽然有人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或自觉的文学应该是艺术地表现人和人生的文学”,并说汉代大赋“只能算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而不能算得上‘自觉的文学’”。[2]但阮忠却认为汉赋虽有严重的体物倾向,但体物在作家的创作动因上关注的仍是人生,只是体物太过,以致削弱了关注人生的力度。阮忠以大量的文学事实说明汉代辞赋表现出的自觉的特征,论述令人信服,充分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
相对而言,学术界对南北朝时期南朝文学关注过多,而对北朝文学关注不够,尤其是散文,系统论者更少。阮忠在《嬗变》中辟专章对北朝文化与散文风格的嬗变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探讨。他从南北朝文化的互渗说起,谈到北朝散文风格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指出北朝散文既有受南风影响下的华美之色,也有诸多质实风格的本土风味。他通过北朝散文存在的两个独特视角即山水和寺庙题材文章的分析,具体论述了北朝散文独特的文体形态特征和内蕴的“南化色彩”。阮忠对北朝散文的系统论述,不仅深入细致,而且也弥补了散文史对北朝散文研究的薄弱局面,显示了作者学术探究的胆识和勇气。
总之,阮忠以独特的研究视角和融通的理论阐释为架构,以翔实的资料为支撑,以缜密的逻辑分析和严谨的论证描述了先唐文化与散文风格的嬗变,表达了自己对先唐散文的严肃思考。阮忠以文化视角审视和解读先唐散文风格,虽然有的论述未必全部为时人接受,但其中表现出的创新精神和探寻意识是令人敬佩的,相信对进一步扩大散文的研究视野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1]阮忠.先唐文化与散文风格的嬗变[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2]胡旭.汉魏文学嬗变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2-3.
On Yuan Zhong’s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and Prose Style in the Pre-Tang Period
TANGNan-na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Kaifeng475001,China)
I206.2
A
1674-5310(2011)-02-0117-02
2010-11-12
汤楠楠 (1988-),女,河南杞县人,河南大学文学院 2009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责任编辑李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