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大学科技园建设问题探析

2011-04-12李萍

关键词:科技园科研成果大学

李萍

(山东理工大学理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打造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大学科技园建设问题探析

李萍

(山东理工大学理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联接社会的桥梁,蕴含着丰富的创业教育资源,可弥补高校在创业教育实践方面的不足。大学科技园建设与高校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在促进创新企业孵化和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将发挥关键作用。

大学科技园;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大学科技园作为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目前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它可以有效弥补创业教育在实践方面的不足,提高创业成功率。对创业教育而言,进一步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打造创业实践平台,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大学科技园在创业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创业教育是指在创造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的教育,它是以能力而非学历为导向的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课程开发、创业教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上还处于引进、吸收和本土化探索阶段,创业教育重理论性、知识性传授,形式单一,缺乏完善的教育实践体系。大学科技园是以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为依托,以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它蕴含了丰富的创业教育资源,与创业教育存在着密切联系。

(一)大学科技园是创业观念和创业文化的构建平台

进行创业教育首先要培养创业精神,大学科技园为培养创业者的创业精神提供了有利环境,这个环境中包含“‘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企业文化,它使创业者敢于创业、乐于创业、善于创业,并为他们提供管理培训和咨询辅导”,[1]使创业者在增强创业技能的同时,创业观念及创业精神也得以提升。

(二)大学科技园是创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平台

大学科技园依托于大学的人力、智力、信息资源,受惠于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与辅佐,有着良好的配套服务机制,可有效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建立一个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从而实现学生从理论学习→科技活动→创新项目开发研究→创业实践→自主创业的全过程训练。

(三)大学科技园是创业教育重要的实践平台

大学科技园作为天然的创业实践基地,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平台,学生进入现场,深入岗位,感受创业氛围,提升创业能力,切身体会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此外,科技园构建的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和公共销售平台等,为规范学生创业行为、降低创业企业研发成本、增强创业成功率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大学科技园是优秀创业教育师资的培育平台

在国外,担任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有创业或投资经历,熟悉企业运营,但在我国担任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多数缺乏创业实践经验,目前还很缺乏那种既有先进理念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者型企业家”或“企业家型学者”,各高校尚未形成一支专业化、正规化的师资队伍。而大学科技园聚集了一大批创新企业和企业家,其中不乏学生创业的佼佼者,其创业经历对大学生具有标杆作用,是大学创业教育的重要资源。

(五)大学科技园是创业教育的信息网络平台

创业需要资本、技术,更需要信息,大学科技园以互联网为载体,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集群效应,将各创业企业与创业者集聚在一起,有效满足了驻园企业对信息的需求。

二、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程

(一)国外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

大学科技园起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原副校长弗雷德里克·特曼在1947年提出的一个设想,即在斯坦福大学校园旁边创建高科技中心,促进大学与产业界的合作,在他的积极推动下,1951年,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大学科技园正式建立;1959年,美国又依托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在波士顿建立了高技术区,依托杜克大学等3所著名大学建立了北卡罗莱纳州三角研究园。受美国影响,日本自1963年开始,从“贸易立国”转向“技术立国”,耗资50亿美元,历时17年建成筑波科学城,1982年,筑波科学城已有43家国家研究所、2家私人研究所和2所大学,约有1.1万名研究人员、专家和后勤人员,从事科学研究总人数达到2.2万人。1969年,法国在建立索非亚-安蒂波里斯科学城之后,又陆续建立了雷恩大学科技园、里昂大学科技园等几十家大学科技园。英国政府学习美国经验,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设立各种基金,扶持高科技类中小企业发展,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1972年,英国第一个大学科技园在赫利奥瓦特大学诞生,1975年,剑桥大学创建了剑桥科学园,之后,阿斯顿大学科技园、沃里克大学科技园等众多大学科技园又相继建立”。[2]1974年,韩国政府创办大德科学城,经过30余年的发展,该园区已经成为韩国最大的产、学、研基地。

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各国经济开始复苏,大学科技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不仅美、英、法等国在原来基础上又建立了一批新的大学科技园,其他许多国家也纷纷尝试进行大学科技园建设。1983年,德国依托柏林工业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科技园——西柏林革新与创业中心;1990年,印度成立了班加罗尔、布巴内斯凡尔和浦那3个科技园区,其中班加罗尔科技园拥有“亚洲的硅谷”的美誉……此外,加拿大、意大利、瑞典、芬兰、新加坡等国也都相继建立了为数不少的大学科技园,据统计,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已有1000多家不同类型的大学科技园。

(二)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

大学科技园作为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和大学服务社会的一种有效组织建构,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瞩目,各项优惠政策的制定对促进大学科技园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1993年,全国高等院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对发展高校科技产业的必要性做了进一步深化,此后,高校科技产业发展优劣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标志之一;1999年国家教育部推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促使各高校进一步发展校办高科技企业。

我国大学科技园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末进入快速成长期。1988年,武汉东湖“创业者之家”的建立开创国内先河,随后,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也相继创办了大学科技园,首批建立的大学科技园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与支持。在此之后,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也相继展开,2001年,教育部确定了北京大学科技园、清华大学科技园等22个不同类型的大学科技园作为首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截至2010年3月,我国已有经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76家,各省、市级和高校自建的科技园几百家。

三、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大学科技园作为促进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目前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由于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较短,前期整体规划缺乏经验,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不明确

在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方面,国外大学科技园更加注重企业的前期孵化和培育过程;而在中国,由于各方因素限制,部分大学科技园成为了大学向地方政府争取优惠政策的手段,它们大量重复建设,片面追求产值,违背了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初衷,削弱了园区的创新能力和孵化能力。

(二)自主创新成果有效供给不足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国外成熟的科研成果市场交易体制保证了大学科研成果的高效率产业化;但在中国,由于我国大学科研项目评审机制不健全,对核心技术创新不足,忽略了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衔接,致使科研成果价值得不到有效体现,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率普遍不超过10%。

(三)园区管理落后,配套服务体系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目前国内大学科技园多属于“政府主导、大学主办,主要以国家、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和基金支持为依托,经营权与所有权没有完全分离”,[3]园区管理多数按照大学行政管理体制运行而非企业化管理,从而导致大学科技园决策和运行效率低。在园区配套服务方面,多数大学科技园仍然以提供场地及一般支持性服务为主要运营模式,法律咨询、工商服务、物业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支持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四)融资渠道不完善,资金支持不到位

众所周知,大学科技园从事的工作是高科技成果转化与高科技企业孵化,高科技与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联系在一起,但这种由高风险带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很难吸引商业银行的信贷融资。目前,大学科技园的融资渠道仅局限在政府创业投资基金和以园区作为担保的银行贷款上,远没有形成包括政府、个人、企业、社会、金融机构等具有投资潜力的各方力量构筑的风险投资网络。

(五)建设理念单一,资源整合度不够

我国大学科技园主要以行政化手段运作,建设理念局限于将师生兴办企业集中于大学科技园区内办公这一种形式,缺乏对项目的真正孵化和培育,科技成果产业化效应不明显。此外,“多数大学科技园与企业、市场和社会服务体系联接不畅通,科研成果难以与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等体系产生多层次结合”,[4]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四、推动大学科技园成为创业教育的有效实践平台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具体的、特殊的教育,需要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实践空间有限、参与性不高、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桥梁,恰好可以弥补高校在创业教育实践方面的不足。要推动大学科技园成为创业教育的有效实践平台应从以下六方面入手。

(一)强化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制定合理扶植政策

大学科技园建设必须坚持政府支持、学校主导、企业运作的发展原则,政府应加强对大学科技园的立法工作,将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鼓励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避免重复建设,完善科研创新激励机制,健全科研成果产业化渠道,借助学校的人才、设备、网络等优势资源,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专业服务平台。

(二)积极拓展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径,使科研成果融入地方经济建设

在制定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规划时,一定要考虑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目标以及区域行业经济环境特点,积极寻找科研方向与当地市场需求的契合点,使科研成果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从而形成成熟的产、学、研价值链体系。

(三)创新大学科技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大学科技园管理方面,学校作为重要参与者,应摆脱传统行政体制束缚,引入现代化管理理念,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各项激励措施和优惠条件吸引高层次人才入园,鼓励园区内科技人才的合理流动,并建立入园、淘汰、出园的竞争机制,以确保大学科技园的孵化质量与活力。

(四)加强园区服务功能建设,建立专业化管理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众所周知,大学科技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一项科研成果能否最终转化为成熟商品,并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园区各项服务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重视软、硬件服务体系双重建设,除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公开向社会招募优秀园区管理人才(尤其是以风险投资管理为职业的高素质人才),建设一支精通项目研发管理、熟悉市场运作的专业化管理服务团队外,还应在为企业提供场地、交通、设备、网络等服务的基础上,完善技术交易、人才交流、投资融资、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以降低孵化企业风险和运营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

(五)建立健全融资渠道,努力完善风险投资机制

“1:10:100是园区科研成果在研究、开发、投产过程中所需投资额的比率,科研成果的转化,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参与”。[5]目前,从课题立项到实验室成果阶段的研究经费,大都依靠国家科技项目拨款,但在科技成果产业化阶段的投资却是空白。针对资金短缺问题,大学科技园应密切与市场需求的衔接,不断创新科研成果,在充分争取政府专项资金的同时,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募集社会资金,并吸引境外风险投资者参与园区创业投资,为入园企业争取全方位资金支持。

(六)立足专业分工,树立开放性、国际化的办园理念

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必须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发展特色产业,构建应用技术研究平台,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的技术辐射作用,逐渐形成某一专业领域的产业集群。此外,由于我国大学科技园创新资源有限,在园区建设上应树立开放性、国际化的办园理念,除了依托学校资源外,还应注重利用社会、国内外科研机构及企业的创新资源,如:建立与当地高新技术开发区、民营科技园、工业园的合作与互动;依据园区确定的研究领域与国际知名公司合作,进行技术人才交流与项目研发等,从而实现大学科技园的资源优化和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创业教育与大学科技园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建立创业教育与大学科技园的互补机制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途径,是完善大学教育功能的客观要求,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创业型就业的必然选择”。[6]大学科技园是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创业计划提供了可依托的载体,学生通过实践可以有效规避未来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率;而创业教育则可以弥补大学生在创业观念、创业能力等方面的缺失,从而有效带动大学科技园内创业型企业的发展。然而,目前创业教育与大学科技园之间并没有建立相应互补机制,二者联动效应还未形成,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实施主体,应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高资源共享程度,从而构建起创业教育与企业应用有效整合的教育模式。

[1] 文峰,罗亚泓.推动大学科技园成为创业教育平台的对策性思考[J].未来与发展,2009,(11).

[2] 谢辉,张武军.国外大学科技园发展建设经验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2).

[3] 谭江浩.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对策与战略,2008,(11).

[4] 曹阳,李林,王永宁.大学科技园孵化体系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6,(1).

[5] 朱瑞娟.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不能只盯着10%[N].科技日报,2006-08-11.

[6] 王淑荣.辽宁构建创业教育与大学科技园互补机制路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14).

G64

A

1672-0040(2011)06-0103-04

2011-07-11

李萍(1980—),女,山东潍坊人,山东理工大学理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李逢超)

猜你喜欢

科技园科研成果大学
科研成果转化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南师大玄武科技园“图书馆”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迈向“两聚一高”——苏州国际科技园
第二届“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2016年12月评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