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与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及传播

2011-04-12倪建平孙华

关键词:宋庆龄斯诺中国共产党

倪建平,孙华

(1.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上海200020;2.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100871)

上海与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及传播

倪建平1,孙华2

(1.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上海200020;2.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100871)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抗战时期从上海开始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进而到延安采访中共领导人并对外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思想,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当时的国际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斯诺又多次访华并出色地报导“今日红色中国”,为最终帮助促成尼克松访华的破冰之旅、进而在沪发表指导中美关系的“上海公报”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重新追溯抗战时期斯诺从上海到延安再于解放后到北京对外传播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的历史轨迹,对正确处理当前的中美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斯诺;上海;中国共产党;认知;传播

上海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而且在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历史画卷中有着独特的色彩。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后,很多著名的美国友人都是首先到达上海,然后再从这里开始了解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进而开始了认识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生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就是他们中的先驱者。斯诺把自己的生命和事业同中国共产党的前途与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外交思想的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促使罗斯福总统调整了抗战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斯诺又先后三次来华采访,并在20世纪70年代为最终帮助促成尼克松访华的破冰之旅,进而在沪发表指导中美关系的“上海公报”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今天,重新追溯斯诺当年在上海的活动经历和抗战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传播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的轨迹,对我们正确对待和处理当今的中美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上海:斯诺认知中国共产党的起点

上海是埃德加·斯诺中国之行的起点,也是斯诺认知中国的“觉醒的起点”。[1]21928年7月6日,在领略过夏威夷的美丽和日本的妩媚之后,23岁的埃德加·斯诺乘船抵达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的上海。斯诺原想在中国逗留六周,结果竟住了13年之久!而且,13年在华的风雨洗涤把斯诺从一个稚嫩的美国大学生磨炼成了一个深沉老练、富有正义感的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无疑,斯诺的这一政治转型是渐变而成的,一方面,旧中国的黑暗和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深深地震撼着他并促使他的中国观发生转变;另一方面,他在沪所接触认识的中国卓越伟人无疑也对他的思想以及后来的政治选择起着重要影响。

斯诺抵沪不久,先后在美国人办的《密勒氏评论报》任助理编辑、代理编辑,并兼任美国《芝加哥论坛报》驻远东记者。初到上海,他以为使上海保持稳定并对中国资本和外国资本产生吸引力的,正是英国的法律、秩序和对财产的保护。而这些是以外交、外国军队和停泊在黄浦江上的军舰为后盾的。[2]11他甚至觉得,蒋介石血洗上海而造成共产党人的牺牲是必要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和接触之后,斯诺的观念渐渐开始改变。1930年,他发表了《在上海的美国人》,毫不留情地揭露了自己的信仰基督教的同胞如何置中国饥民的死活于不顾而只想赚钱行乐、纸醉金迷的丑恶嘴脸。这表明他已彻底摆脱了长期以来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并与“白人优越论”的流行观念完全决裂。特别是他后来南下到华南诸城采访,当地官员的巧立名目和横征暴敛,彻底摧垮了国民党在斯诺心目中最后残存的几丝美好印象,他写道:广州绝不是国民党民主的橱窗,广州就是在腐败之中繁荣起来的。[3]斯诺这一时期的作品,也充满对中国贫苦大众的悲悯之心,“在中国看到如此深重的苦难,其中有许多渗透到我的血液里了”。[4]101当时在沪生活的斯诺先后经历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目睹了1932年淞沪战争和1933年的热河战争。1933年9月,他出版了在沪的第一本书《远东前线》,用事实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真相。

诚然,斯诺中国观的转变也受到在沪生活的宋庆龄等中共朋友的深刻影响。当时的上海沦为“孤岛”,敌我态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共在上海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和政治影响力也随之不断扩大。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斯诺于1931年冬开始了与宋庆龄的交往,当时他应美国《先驱论坛报》之约,请求宋庆龄面谈有关撰写她传略一事。宋庆龄勇敢无畏的斗争精神使斯诺感到无限钦佩,而斯诺的诚恳和公正也赢得了宋庆龄的信任。通过与宋庆龄的交往,斯诺不仅体验到中国最美好的思想和情感,而且还认识了一些未来的历史创造者——年轻的作家、艺术家和战士,了解了孙中山的为人及其未竞的抱负。对此,他深有感触地写道:“多亏早结识了宋庆龄,使我领悟到:中国人有能力从根本上改革他们的国家,并且迅速地把地位很低的中国提高到凭其历史和众多人口在世界上应占有的地位。”[1]99斯诺在沪期间曾经问过宋庆龄:“你现在还是不相信中国的任何政治家吗?”宋庆龄摇了摇头,说:“比起他人来,我对毛泽东还是信任的。”[1]112宋庆龄后来终于帮助斯诺踏上了神秘的西北采访红军之旅。1933年春,斯诺在沪又结识了鲁迅并多次到鲁迅家中做客,伴有书信来往。鲁迅告诉斯诺:“没有疑问,我们应该向苏联学习,也可向美国学习。但是,对中国说来,只能够有一种革命——中国的革命,我们也要向我们的历史学习。”[5]斯诺认为:“鲁迅是教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6]正是在鲁迅的帮助支持下,他把左翼作家的小说翻译成《活的中国》,于1936年8月在英国出版,在国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他后来采写《西行漫记》打下了思想基础。宋庆龄后来在评价《活的中国》时指出:“他翻译的一些当代短篇小说,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使长期以来被人冷漠地称为‘神秘不可测’的中国人民能为外界所了解。”[7]也正是在上海与宋庆龄和鲁迅等著名进步人士的友谊,帮助斯诺进一步认识了中国,理解了中国共产党。

二、在沪创“工合”:帮助中共推动抗日统一战线

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斯诺在沪积极倡议、发起和促成“工业合作化运动”(简称“工合”运动)的兴办,并热情撰文向国际社会宣传以寻求国际援助,为支持中国共产党和世界各国人民团结一致争取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37年底,在公共租界做工厂督察的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和从北京来沪报道1937年5月日军攻打上海的斯诺夫妇在一起商讨,面对日寇的毁灭和掠夺,如何充分发挥中国内地的经济力量将抗战坚持下去。他们从屋项上望着战火在上海及其周围蔓延,工厂化为灭烬,失业工人骚乱不安,难民纷纷逃往内地。这种景象使他们感到必须做些什么来帮助这些人。他们也知道这场战火对中国经济是致命打击,如果日本人把沿海所有工业摧毁,中国就难以赢得抗战胜利。[8]于是,在宋庆龄的支持和鼓励下,1938年3月,斯诺夫妇和艾黎在上海各界爱国人士刘湛恩、胡愈之、萨空了、梁士纯等人出席的“星期一聚餐会”上,提出了建立工合组织的设想,它一经提出就当即得到该会成员的一致赞成。4月3日,中国工业合作社促进委员会在上海成立,由梁士纯任该会主席,委员则由上海各方面的代表人物担任。在斯诺的推动下,“工合”不仅继续得到宋庆龄的支持,而且也得到她的姐妹宋霭龄、宋美龄的支持,宋氏三姐妹都成了工合运动委员会的主席,进而孔祥熙、宋子文也都成了这一运动的积极赞助人,并拨款200万元(折合40万美元)资助。蒋、宋、孔、陈作为“工合”的发起人,使“工合”实际上取得官方的“合法”注册地位。在斯诺等人的奔波努力下,1938年8月5日,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终于在武汉正式成立,孔祥熙担任理事长,艾黎出任技术顾问。8月24日,中国“工合”的第一个合作社宝鸡打铁社正式成立。自此,“工合”运动就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起来。

斯诺认为他们之所以产生“工合”的想法,是因为1936年和1937年他和夫人海伦曾先后访问过陕北,他俩从陕北已建立起来的生产、消费等小型工业合作社中获得了启迪。早在1938年7月,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在武汉就听取了斯诺和艾黎有关工合的意见并同他们一起研究“工合”的性质和人事安排。周恩来指出,“工合”在当时形势下必须和国民党政权配合,注意保持社会团体的面貌,它的主要任务是要促使蒋介石抗战,并尽可能地争取美国和其他国家对“工合”的支持。后来,斯诺又写信给毛泽东并把一份“工合”组织章程寄给他,对“工合”作了全面介绍,其中谈到“工合”怎样帮助游击战争。斯诺认为,鉴于统一战线和共产党可以接受“混合经济”,延安应该全力支持“工合”。毛泽东很重视斯诺的意见,并将斯诺的建议批转给1939年在延安召开的生产合作社代表会议讨论;会议决定修改各根据地原生产合作社的某些规定,全盘采用中国工业合作社的组织章程。在毛泽东的积极支持下,1939年4月,西北区延安事务所成立,这是中国“工合”在解放区设立的第一个事务所。一年时间中,延安地区就办起了新华造纸厂、桥儿沟化学厂、毛纺厂、自然科学院、技术学校、光华农场和18个供销合作社。延安的“工合”机构还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地区总分会。后来,其他解放区也办起了“工合”,到1946年全解放区共办起各种合作社达7千多个。“工合”在解放区得到迅速发展,对支援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持久抗战创造了雄厚的物质基础。[9]

1939年春,斯诺和艾黎又与宋庆龄、陈翰笙等人在香港成立了“工业合作国际促进委员会”,由宋庆龄担任委员会名誉主席。该委员会一成立就得到了国际友人、海外华侨的广泛支持,美、英、菲、加、澳、新等很多国家纷纷成立援助中国工合运动的推进委员会,大批物资和捐款源源而来。毛泽东还亲自写了宣传“工合”运动的信函,让“工合”国际委员会向海外广泛宣传,以争取更多的捐款援助。在斯诺夫妇的积极参与下,“工合”国际委员会将募集到的2000多万元的资金和物资通过各种途径大部分尽快地安全地送到了最急需的抗日根据地,促进了根据地“工合”事业的发展,对于解放区克服经济困难,争取经济形势好转,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起了很大的作用。同年9月下旬,当斯诺以“工合”国际委员会代表和记者的身份再次到访延安时,受到了中共的热情欢迎;9月23日,毛泽东与斯诺进行正式谈话,高度赞扬了“工合”运动:“中国工合纵使在前线地区和敌后游击地区无所作为,在帮助恢复我们后方的工业方面它们所做的工作是很重要的,工合在敌后战区最为需要,而且得到我们的军队、人民和政府的最热烈的欢迎。”[1]285

三、从上海到北京到延安:对外传播中共外交思想

斯诺的冒险精神、探索及追求真理以及变革中国社会现状的强烈热情,使之成为抗战时期第一个进入红区并向全世界公布红色中国、报道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的美国记者。1936年2月,正在北平的斯诺要求当时的中共北平市委书记黄敬为他安排批准去红区访问;3月底便得到黄敬转达的上级领导的同意答复;是年5月底左右,斯诺等待这次旅行的安排等得着急了,便径直去上海见宋庆龄,因为事先他已就此多次写信联系宋庆龄。斯诺回北京后,对夫人海伦提到了刘少奇授权写的同意笺。海伦后来指出,宋庆龄可能是从刘少奇那里得到的批复,刘少奇可能已经同在西北的毛泽东联系过。于是,正当蒋介石宣布准备第六次对北方的红军进行“围剿”的时候,黄华经黄敬同意后就化装成东北军的士兵,于1936年6月陪同斯诺踏上了秘密前往西北红区采访的非凡旅程,辗转进入陕北,协助斯诺向外界报道了陕北人民和红区。[10]斯诺后来指出:“此行将对我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1]183

斯诺作为当年第一个抵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外国记者,也是毛泽东成为中共领袖后直接接触的第一个美国人。[11]9毛泽东当时于保安同斯诺的首次谈话,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系统对外阐述国际统一战线策略和处理中外关系的方针。此前,中共中央专门为斯诺的采访提纲召开政治局常委会予以讨论,这是中共历史上第一次讨论国际关系的专门会议。[12]在陕北苏区,斯诺采访了四个月时间,他满怀激情地写道:“我和红军相处的四个月,是一段极为令人振奋的经历。我在那里遇到的人们似乎是我所知道的最自由最幸福的中国人。在那些献身于他们认为完全正义的事业人们身上,我强烈地感受到了充满活力的希望、热情和人类不可战胜的力量。自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过那样的感受了。”斯诺也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所深深折服:“我所知道的当政的寡头和少数贪婪的占有集团,不论是白种人还是黄种人,都是腐败堕落的。共产党人却与他们形成了对照,他们都是些正直、无私的人。相比之下,他们的同胞,虽然也鄙视日本人和国民党,却忍气吞声过着受压迫的生活,而共产党人则随时准备为他们的理想而献身,他们把这一理想看得比个人的生命还重要。”[1]212他根据这次访谈撰写的《中国共产党和世界事务——和毛泽东的一次谈话》,随后发表在1937年美国《美亚》(Amerasia)杂志8月号上。[13]124作为一名独立记者,斯诺在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能不给中国共产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翌年,毛泽东在接受德国记者采访时这样评价斯诺:“当我们被整个世界遗忘的时候,只有斯诺来到这里来认识我们,并把这儿的事情告诉外面的世界。所以,我们将永远记住斯诺对中国的巨大帮助。”[14]

斯诺对中国共产党人的解读是真实的,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描绘非常写实,对中国共产党的提问也极端认真。这些都成就了他新闻作品的可信度。斯诺以他新闻记者的敏锐和历史学家的深邃,写出了一篇篇震撼中国与世界的新闻作品。《红星照耀中国》于1937年和1938年在英美两国相继出版后,人们通过阅读这本生动描述中国革命进程的传记,不仅走近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可歌可泣的斗争历史,而且深切体会到其中所蕴涵的中美人民友谊的具体内容。当时,由于上海租界当局对中日战争宣告中立,要公开出版发行这本书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中共地下党员的领导下,并征得斯诺本人的同意,一群抗日救亡人士以“复社”的名义,集体翻译、印刷、出版和发行了这本书的中译本。斯诺除了对原著的文字作了少量的增删并增加了为原书所没有的大量图片外,还为中译本写了序言。迫于当时的环境,中译本只好采用《西行漫记》作为掩护,它为在白色恐怖下的上海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报道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战斗业绩,扩大党的政治影响提供了重要媒介。[15]斯诺同期发表的《毛泽东自传》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坚定抗日的信心,激励他们纷纷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1937年,复旦大学教授孙寒冰如获至宝地一口气读完英文《亚细亚月刊》发表的《毛泽东自传》,随后便组织学生将其翻译成中文,并将其全文分期连载在《文摘》的“人物种种”专栏里。它一经刊出就立即轰动全国,每期印数达到五六万份之多,但还是不能满足国统区和沦陷区广大民众的需要。不久,黎明书局又出版了《毛泽东自传》单行本向全国发行,由在沪的中共统一战线领导人潘汉年题写书名。[16]

这个时期也是斯诺走上中国革命道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正如他自己当时表示的那样:“现在中国的事业也就是我的事业了,我把这份感情同反对世界上的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责任联系起来了。”[1]231也正是在斯诺的开创和引领下,从1937年下半年开始,由国内外各大报刊著名记者组成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先后三次奔赴延安和晋绥抗日前线采访。他们写下了许多通讯报道和著作,真实地宣传了我党控制区域军民的抗战情况和我党抗战的方针、政策,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国内外舆论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新给予了评价。斯诺对战时中国的如实报道,对国民党腐败的揭露,尤其是《红星照耀中国》在美国的公开出版,当然也会引起国民党政府的恐惧。特别是1941年1月,当斯诺在香港及时就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出专电并刊登于美国《星期六晚邮报》时,恼羞成怒的国民党政府便随即下令取消斯诺在华采访的权利,使他不得不于当年2月离开生活了13年的中国。返美前夕,斯诺在沪又一次拜会了他十分崇敬的宋庆龄。回国后,斯诺不辜负宋庆龄的勉励,继续不懈地致力于开拓中美沟通的途径,增强中美人民的友好往来。1942年2月24日,斯诺利用在白宫会唔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机会,当面向罗斯福详细介绍了中国“工合”运动的作用、现状和意义,并请求罗斯福让蒋介石解决“工合”的财政困难。后来,在罗斯福的干预下,一段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确实给过“工合”一些支持,这与斯诺夫妇坚持不懈地游说与宣传是有直接关系的。

新中国成立后,斯诺又先后于1960年6月、1964年10月和1970年8月三次来华采访,并于1960年重访上海,1964年在京再会宋庆龄。即便在意识形态对立、中美信息闭塞的冷战时期,斯诺依然念念不忘中国,不负宋庆龄同志的热切期望,于1962年11月出色地撰写了报道“今日红色中国”的新书——《大河彼岸》,又一次轰动了欧洲和世界。他在这本书中还准确地报道和预测了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特别是1970年,斯诺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与毛泽东主席肩并肩地一起检阅国庆游行队伍;同年12月18日,毛泽东在约见斯诺那次长达5小时的谈话中,表示欢迎尼克松访华,或当作旅行者或当作总统皆可。[17]495这使得斯诺当时能够把中共高层决策者的战略思考传递给美国政府和人民。这也是毛泽东让斯诺保安之行对外传播中共外交思想的作用得以延续的精心所在。更令中国共产党感到可贵的是,无论生活如何窘迫,斯诺始终坚持新闻的专业主义精神,以强烈的责任感来捍卫其中国报道的真实性。虽然斯诺最终没有等到中美建交时刻的到来,但中美关系却并没有因他的辞世而改变发展轨迹。就在1972年斯诺离世后的第三天,尼克松总统登上了访华的专机,并在此行中于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斯诺预测的准确性也再一次被历史证实。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重新追溯抗战时期斯诺从上海到延安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到北京传播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的历史轨迹,我们就会发现目前美中关系中间缺乏的正是一个21世纪的斯诺,就像当年他报道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领导红军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实情,报道处于帝国主义封锁的新中国自力更生取得的骄人成就,让外界对中国的真实发展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中美两国如何消除身份上的互相猜忌以及价值观念方面的分歧,两国决策者和民众如何能够进行移位思考,将自己置于对方的文化情境和历史环境的氛围中来理解对方可能做出的反应,这不仅有助于克服采用习惯性的知觉定势去判断对方的行为和对策,避免因为某些突发事件的影响而偏离正常轨道由此而生的冲突和对抗,也有助于中美双方建构彼此的信任和理解。而这一切更需要我们从斯诺当年跨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真相并对中美关系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智慧中获取深刻启迪。

[1] [美]埃德加·斯诺.斯诺文集(Ⅰ)[M].宋久,柯楠,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2] [美]埃德加·斯诺.我在旧中国十三年[M].夏翠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

[3] 尹韵公.斯诺:中国新闻记者心中的一个伟大图腾[J].传媒观察,2005,(9).

[4] [美]斯诺.中国洪水纪实[A].刘力群选编.斯诺通讯特写选[C].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

[5] 鲁迅同斯诺谈话整理稿[J].安危译.新闻学史料,1987,(3).

[6] 萧乾.斯诺与中国新文艺运动[J].新文学史料,1978,(1).

[7] 武际良.良师益友四十年:斯诺与宋庆龄[J].人物,2003,(9).

[8] 吕宛如.海伦福斯特、斯诺与工合[J].中国集体经济,2000,(12).

[9] 陈龙娟.斯诺夫妇与中国工业合作化运动[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5).

[10] 兰铁白.黄敬与埃德加·斯诺红区之行[J].炎黄春秋,2007,(12).

[11] 解力夫.毛泽东面对美国[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12] 程中原.有关斯诺访问陕北的史实补充和说明[J].党史文汇,1998,(4).

[13] 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4] 毛泽东和斯诺之间的真诚友谊[J].人民日报,1982-02-15.

[15] 胡愈之.《西行漫记》中文重译本序[J].图书馆学通讯,1988,(3).

[16] 丁士华.孙寒冰与斯诺撰写的《毛泽东自传》[J].上海档案,2003,(1).

[17] 毛泽东的人际世界[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2.

D23

A

1672-0040(2011)06-0024-04

2011-06-13

本文为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2010年度课题“美国进步友好人士与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研究成果。

倪建平(1961—),男,江苏连云港人,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关系博士、国际传播博士后,主要从事美国文化外交和中美关系研究。

(责任编辑 李逢超)

猜你喜欢

宋庆龄斯诺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宋庆龄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养女眼中的宋庆龄
困扰宋庆龄一生的疾病
辛亥革命后的宋庆龄与日本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