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90年文化建设经验概述

2011-04-12黄聘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建设

黄聘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中国共产党90年文化建设经验概述

黄聘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在领导文化建设上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八项经验。战略地位上,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指导思想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基本路线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同“与时俱进”相结合;基本内容上,必须坚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开放的社会主义文化;基本原则上,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基本方针上,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人才载体上,必须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根本方法上,必须坚持文化批判、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尊重知识;文化批判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了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建设目标。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和光辉足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凝聚形成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性、中国风格的文化成果。

一、战略地位: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梁小洁认为中国共产党一向注重先进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为当时中国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战略方向,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扎实的思想文化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改造了旧文化,荡涤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普及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提出了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创造了一大批文艺作品;进行了多种文化设施建设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更是注重文化的战略地位,把文化看成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强调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文化的作用,先后提出了指导文化建设的著名论断如:“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四有”新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是把文化建设提高到空前未有的战略高度,保证了我国文化事业繁荣昌盛的局面。[1]黄延敏总结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建设是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动员和组织民众以及提高军队作战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第一,文化建设对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开展以及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第二,文化对于动员和组织民众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军队的素质”。[2]赵文静撰文总结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建设的特点和经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施抗战文化建设,为赢得抗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为了大力发展抗战先进文化,围绕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做了大量的工作。“第一,利用抗战文化,建立更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用优秀的作品凝聚人民的爱国情感,鼓舞人民的抗日信心”。[3]

二、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

刘忱撰文分析总结了建国6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文化领域的领导工作,从思想领导、政策领导、组织领导三个层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概述。在谈到文化建设的思想领导时,刘忱认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思想领导,这是由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学术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引起了新中国文化思想领域的巨大变化。“一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实现了对中国社会意识的整合,统率了中国社会的各种意识,成为新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体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信仰;二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分析社会的科学方法论,在文化学术领域得到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及概念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学术文化之中、人文学科研究和学校教育内容,形成了一整套的话语系统。这两种变化,使包含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在新中国成立后变成了现实,成为普遍的文化追求和文化实践”。[4]实践证明,坚持正确的思想领导,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就发展繁荣,否则,就会遭受失误和挫折。居继清在建党80年之际专门撰文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建设先进文化的基本经验。他认为我党建设先进文化的首要经验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来指导文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始终强调要坚持以先进理论为指导。党的一大、七大、十五大分别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一直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来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并用此理论武器同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斗争。“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必须实行指导思想一元化,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多元化必然动摇正确指导思想的地位”。[5]居继清举证说明了前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实质是取消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实行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最后造成意识形态领域混乱,主流文化丧失及国解体、党改散的严重后果。因此,他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党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的科学总结。祝福恩、王元庆认为在目前“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中,中国共产党怎样处理并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矛盾关系,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兴衰成败。在实践的过程中,搞历史上的“独尊”或“文革”中的一元化都是不现实的、不可能的,罢黜百家,不让其他文化形态存在同样办不到。因此只能要求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文化在指导思想上的一元导向作用,用这个主旋律统领、指导、规范其他多元文化,使其他文化服从于马克思主义的规范、指导和领导,不出现“杂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唱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合唱”。[6]

三、基本路线:“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相结合

邱丽敏认为在文化建设基本路线上,中国共产党必须一贯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使文化建设适应社会的发展,又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所谓“实事求是”,即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现阶段的具体国情,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来进行文化建设,既要使文化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的方向和性质,又要使其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适应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所谓“与时俱进”,即是指文化事业作为一项不断发展创新的事业,它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决定了对它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必须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否则,就不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亦不能把握文化的本质和规律,从而造成主观和客观相背离,导致不该有的失误。刘忱认为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必须按照社会现实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及时改革那些已与现实不适应的体制和机制,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他举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文化政策的制定与创新上对这一基本路线的坚持和运用。1992年后,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型。文化领域出现了文化市场化、产业化以及商品化等趋势,这就对文化政策的调整提出了新的、更具有革命性变革的要求。因此,90年代文化政策的转型要解决的基本政策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处理好坚持协调文化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合理关系;二是在对社会实施有效控制的同时,进一步按照文艺自身发展规律促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三是坚持依法办事和进一步完善当代文艺政策体系”。[4]为处理好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协调文化发展的合理关系,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文艺与经济关系的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生产,为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开阔的空间。

四、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

居继清认为,建设先进文化,必须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的的先进政党,只有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国革命与建设历程表明,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我们的文化工作就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背离了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文化工作就要迷失方向。根据我党的文化工作经验,要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首先要确保领导权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政治家手里,要选好人、用好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这是搞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组织保证。其次,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最后,必须搞好文化战线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战线、文化战线的党组织建设”。[5]张峰认为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他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创造力的发挥,是推动中国先进文化不断繁荣、发展和进步的两个最主要因素。八十多年来,正是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正确的切实可行的文化发展方针、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我国的文化建设才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7]12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也始终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才创造了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五、基本内容: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开放的社会主义文化

赵剑英认为,中国共产党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六个方面。“第一,这种文化是社会主义的。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而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这种文化是科学的文化,把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第三,这种文化是面向现代化和未来的;第四,这种文化是面向世界的和开放的;第五,这种文化是民族的,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第六,这种文化是大众的文化,是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文化”。[8]贺方彬总结了邓小平所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方略。[9]他指出,“面向现代化”就是要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心,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基本功能就是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发挥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作用。“面向世界”,就是要以开放的心态、扬弃的方法对待外来文化,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并增加“中国经验”的新内容,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活力、吸引力和感召力。“面向未来”,就是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实现创新和发展,处于不断向前的永恒运动之中。林小波认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第一次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以及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并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文化思想,体现了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原则,坚持了文化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正确方向。[10]

六、基本方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赵剑英重申了1957年毛泽东系统论述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为了判断正确的东西和错误的东西,常常需要有考验的时间。历史上新的正确的东西,在开始的时候常常得不到多数人的承认,只能在斗争中曲折地发展。正确的东西,好的东西,人们一开始常常不承认它们是香花,反而把它们看作毒草”。[8]他认为,“双百”方针既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苏联文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和借鉴,又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实际提出来的。只有实行百家争鸣的方针,让各种思想得到充分的发表,经过充分的平等自由的讨论,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社会主义因素才能得以确立和发展,非社会主义的因素才能逐步得以克服和消除,并使其中的积极因素被吸收。社会主义国家需要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更丰富的文化成果,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着的文化需求。因此,贯彻“双百”方针,不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权宜之计,而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双百”方针同党提倡的“二为”方向,即文学和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以及党在科技文化领域其他重要方针一起,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根本保障。陈兆德总结中国共产党对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经验时指出,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实际上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问题。主旋律是我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比喻和简明概括。凡是能够振奋人民精神、鼓舞群众斗志、凝聚民族力量、激发社会活力的各种精神产品,都属于主旋律之列。他引证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指出:“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大力倡导“四种思想和精神”,即“一切有利于发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11]我们弘扬主旋律就是要把这些思想和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然而,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我们在唱响主旋律、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又要提倡多样化。多样化是指反映主旋律的精神产品,在题材、形式、风格、流派以及表现手法上要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做到不拘一格,凡是有利于发扬和倡导“四种思想和精神”的,都应加以提倡,给予保护,共同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服务。

七、人才载体: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梁小洁认为,知识分子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先进文化的载体,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和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他例举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把知识分子问题作为关系革命和建设事业成败的重要问题,把知识分子视为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提出能不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调动和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党能否承担起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建设者的重任,能否实现中华文明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他认为,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首先必须尊重知识分子的劳动,遵循知识创造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双百”方针,文化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讨论,学术上的不同观点可以自由切磋。其次,要创造有利于知识分子潜心研究的既严谨、又活泼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提倡科学严谨的学风,鼓励知识分子进行理论创新,总结实践新经验,回答实践新问题。再次,要加强知识分子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思想政治强、理论功底深、学术作风正的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1]居继清认为知识分子在宣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总结与概括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在倡导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广大知识分子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正是由于知识分子对先进文化创造有巨大作用,所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寄予厚望,非常关心青年知识分子的健康成长,提出要做到“四个统一”。即“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5]他进一步认为知识分子只有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才能健康成长,才能为先进文化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才能在思想道德建设和科教兴国战略实践中大显身手。

八、根本方法:坚持文化批判、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黄延敏认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准确地认识到新旧文化的关系,既重视对封建腐朽文化的批判,又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首先,重视对封建腐朽文化的批判。毛泽东曾旗帜鲜明地指出:“一切奴化的、封建主义的法西斯主义的文化和教育,应当采取适当的坚决的步骤,加以扫除”。[12]1083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封建腐朽的思想文化展开了坚决的批判。在延安,马克思主义学者集中展开了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封建复古主义的斗争,集中批判了以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为代表的反动思想。大后方的学者也着重在学术上清算、批判唯心史观以及复古主义思潮。通过批判活动,不仅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阵地,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而且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排除了障碍,扫清了道路。其次,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新文化中的作用,主张新民主主义文化要向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他引证毛泽东的话说:“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13]708再次,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将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进行了批判、继承。对其中封建糟粕的批判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使新民主主义文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对其中包含民主性、人民性、唯物论、辩证法成分的发掘,则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找到了历史的支撑。[2]王跃认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注重大胆吸收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优秀文化成果。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4]47他提出在新时期应该积极发展文化公益事业和文化产业。所谓文化公益事业,是指一些文化部门或单位,它们在当前阶段,在文化市场的运行中直接的经济收益可能不大,但是对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作用却很大,或者说它们很少有盈利性,但却具有公益性。如高雅文化和传统文化,特别是京剧、各种传统的地方戏、话剧、交响音乐、芭蕾舞蹈,等等。对此,国家应该予以扶持。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保护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等,也属于文化公益事业,需要国家扶持。[15]

[1] 梁小洁.论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J].兰州学刊,2004,(4).

[2] 黄延敏.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J].理论学刊,2009,(10).

[3] 赵文静.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建设的特点和经验[J].学术交流,2006,(6).

[4] 刘忱.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J].科学社会主义,2009,(2).

[5] 居继清.论中国共产党建设先进文化的基本经验[J].学术交流,2001,(5).

[6] 祝福恩,王元庆.中国共产党80年与代表先进文化[J].学术交流,2001,(4).

[7]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J].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赵剑英.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创新[J].哲学研究,2001,(10).

[9] 贺方彬.论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1).

[10] 林小波.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新发展[J].河南社会科学,2003,(1).

[11] 陈兆德.中国共产党对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经验[J].社会主义研究,2002,(2).

[1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J].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J].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J].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 王跃.论中国共产党发展先进文化的原则和方针[J].社会主义研究,2004,(6).

D26

A

1672-0040(2011)06-0032-05

2011-10-08

黄聘(1985—),男,湖南长沙人,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郑东)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建设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