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就业能力培养维度思考
2011-04-12,
,
(1.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政法部;2.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1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迫使学生社团功能不断泛化
1.1 当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困境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连年扩招,高等学校逐步进入了大众教育时代。随之而来的是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后经济危机时代背景下大量出口加工企业的职工下岗、失业,其再就业与大学生的初就业相重叠。城镇化进程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走进都市,其进城务工也与大学生的就业相互重叠。这三大就业人群的重叠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2011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到660万人,加上去年未能就业的80万人,今年的待就业大学生人数预计达到740万。加上其他就业人口1 400万,而国家高速增长的经济只能消化900万人,存在着巨大的就业缺口。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走进了困境。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以培养高素质理论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和以培养高素质科研人才为目标的科研院校纷纷开始尝试转变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很多本科院校开始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断加重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锻炼环节甚至出现“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有些科研型高校也开始提出培养“应用型硕士”的教育目标。而那些原本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中专学校也开始优化培养理念,一方面他们强化学生的实践培训模式,变校内实训为工厂实习,甚至长期顶岗实习。这样一来他们的毕业生在毕业后马上就能适应工作岗位,实现了就业的零适应期。另一方面他们开辟多种途径来提高毕业生的学历水平,他们鼓励学生通过夜大、自考和成人高考等多种形式提升学历层次,增加就业筹码。本科生和中专生进入高职生的就业领域,高职生成为了就业的夹心饼干,这是后经济危机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就业出现的新情况。
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座右铭。在泛人才化的今天,招聘单位越来越务实,他们看重的是应聘者所能给企业带来的利益预期。于是综合的就业能力就成了应聘者竞争力的筹码和标签。高职生求职过程中,学历优势不突出,技能优势不明显,职场素养不深厚。因此,当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素质与用人单位的就业能力需求之间的巨大差距也就成了高职生就业面临的巨大困境。
1.2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就业能力培养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拓展
“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是当下高职院校主要的办学方针。高职学生就业如何走出“理论不如本科生,技能不如中专生,心态不如农民工”的尴尬境地,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困境的突破口就在于加强毕业生综合就业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大都开始重视这个问题,纷纷开辟多种途径来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学生社团建设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学生社团是志趣相投的学生自发组建的团体组织。学生社团是在校学生课外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它具有志趣上的同质性,具有广泛的学生基础。随着就业前景压力的不断加大,高职院校学生不再满足于学生社团的志趣功能,纷纷要求扩展学生社团的功能。最为突出的就是,很多会员要求社团增加对会员就业能力锻炼的内容。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和团委也都注意到了这个动向,开始重视这个问题,逐步加大对社团管理的资金和人员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学生社团对在校生就业素质提升的影响力度。
2 当下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其困境
虽然各方面都对高职学生社团活动加大了关注和支持力度,但是学生社团的就业能力拓展功能还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源于学生社团本身的发展现状及其困境。
2.1 团委管理过多服务过少,导致活动缺少创新性
高职院校出于机构设置的高效率追求而对团委的人员配置限制较紧。团委的工作人员较少与繁重工作量之间的矛盾导致对学生社团注意度的缺位。流水式的办公模式导致团委对学生社团更多的是管理而不是服务。社团的每一次活动都需要经过团委的审批和备案,这使得学生社团活动难以做出自己的亮点和特色。活动场地和活动经费的匮乏导致学生社团活动难以做大做强。千篇一律的小规模的社团活动模式逐步消磨了会员的信任和希翼,导致会员大量流失。
2.2 指导教师疏于指导和参与,导致活动缺少目的性
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对社团指导教师的指导经费发放不到位,甚至有些院校的团委疏于给指导教师发放聘书。种种原因导致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不高,他们往往只是挂个虚名而不参与社团实质性的指导工作。许多学生社团的会长因为指导教师工作的长期缺位而怠于去主动请教指导教师。没有了指导教师实质性的工作指导,社团活动就会丧失目的,迷失方向,变得杂乱无章。
2.3 活动经费的拮据导致商业化气息过浓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主要有三大来源:经费、会费和赞助。学管部门和团委的经费拨款投入不足,具体能分到每个协会的钱款更是少之又少。会费的收取也十分有限,有些公益性质的协会甚至还不收会费。于是企业的赞助就成了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主要经费来源。过多商业因素参与社团活动一方面会导致会员对活动方案的反感和抵制,另一方面也会削弱社团的其他功能。社团活动的商业功能无限强化最终会使得社团活动的根本目的走向异化。
2.4 会员流动性过大,导致活动开展的不可预测性
调查数据表明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的会员流动性很大。首先,不同年级学生对社团活动的参与度差别很大。大一新生加入社团的积极性较高,参与社团活动的热情也高,但大二学生和大三学生对学生社团活动则普遍不太感兴趣。其次,社团活动的开展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天和秋天的活动较多而夏天和冬天的活动则较少。再次,学生社团对成员缺少刚性制度的约束。学生对活动参与的随意性很大。一旦社团活动与其他活动在时间上相冲突,大多会员都会选择放弃这次社团活动。最后,社团活动由于创新性不足、活动缺乏新颖性等原因导致会员的逐渐流失。人员的流失问题给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更多的可变因素,进而产生不可预测性,影响社团活动目的的实现。
2.5 社团活动缺少规划性导致办会宗旨的迷失
社团指导教师工作的缺位使得社团活动没有了整体的学期计划和学年规划。很多学生社团的会长及策划人员不是围绕社团的宗旨和目的去有计划、有步骤地筹划、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而是仅仅凭借自己的主观意愿去随意地策划、组织社团活动。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个全方面、多层次的练就过程。不可能只通过几个毫无章法的社团活动就锻炼出来。迷失了办会的方向和宗旨就会大大影响社团功能的发挥。
3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的优化
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招聘单位的用人要求之间的巨大差距迫使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组织必须改革其运作模式与活动形式。
3.1 由思政教师和就业指导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强化活动开展的目的性
学生社团的就业能力培养功能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招聘单位的用人要求。就业指导教师由于工作的便利较宜于掌握招聘单位的用人要求。思政教师由于教育的便利较宜于通过各种课内实践环节来锤炼、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等就业软实力。因此这两者都较宜于担任社团的指导教师。为提升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指导效果,学院的学生管理部门应着手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团委及时给指导教师发放聘书以解决其身份尴尬的问题。(2)财务部门及时地将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纳入其绩效工资考核的工作量。(3)团委开辟一个专门的社团指导场所即配置一个专门的办公室,并建立相应的定期值班和指导制度。
3.2 学院团委优化管理、强化服务,给学生社团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团委对学生社团主要起监督、管理和指导的作用。现在学生社团的就业能力培养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团委也应该与时俱进地改革管理模式、优化指导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工作水平。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活动经费的筹集、活动场地的租用和优秀干部的培养。团委应该多渠道、多角度去筹集活动经费以减轻学生社团的经济压力。例如,团委应该最大限度地从学校争取办公经费,也可以以学校社团联合会的名义去企事业单位拉赞助。另外,在校内资源使用方面,团委应该给学生社团提供最大限度的便利和服务。例如,团委对学生社团校内活动场地的申请可以适当放宽审核要求。在社团干部的培养上,团委也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和定期培训班的方式来教育、提升社团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学校团委应该不定期组织社团干部去知名企业参观学习,利用寒暑假组织社团干部到社区挂职锻炼。
3.3 学生社团合并同类项,形成院级社团发展的合力
志趣上的同质性是社团成员聚集到一起的桥梁和纽带。在高职院校里,社团组织的种类日益繁多,社团活动的内容也不断泛化,如志趣爱好、文学艺术、社会公益,等等。大量社团活动的开展无疑给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绚丽的舞台。很多高职学校在学生社团建构上缺少整体规划,导致社团之间难以形成合力。招聘单位的用人要求是多层级、全方位、综合性的,因此,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就应该表现为高层次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在社团建构上要有总体规划和全盘考虑。要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办会宗旨、办会目的的学生社团进行资源整合。要优化志趣型社团,组建技能型社团、文化型社团,同时更要强化德育型社团建设。通过这几类社团组织活动的锻炼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特别是学生的职业道德信念、职业纪律意识和职业责任心等就业的软实力。
3.4 促进学生社团活动版块化,以提升活动设计的实效性
学生社团组织的松散性往往使得社团活动具有不可预测性,组织者也难以对活动进行整体把握和全局驾驭,社团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社团活动的组织者每次活动前都要有一个科学的计划和周密的策划书。首先要选择一个适当的社团活动主题,主题选择上一要注重准,即准确选择符合社团活动宗旨和活动目的的主题;二要注重新,即以新的形式或新的内容去打动学生和吸引学生;三要注重精,即要把有限的时间、经费、物力和人力用对地方,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其次要明确每次社团活动的培养目标,即要通过这次活动达到什么目的,培养学生哪方面的就业能力。社团活动的培养目标必须书面列明。最后要提出一个完善的活动策划方案,以便开展活动。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学生社团责无旁贷,这点已经在高职教育界达成共识。但如何改革和优化学生社团活动以达到这一目的却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也是当前值得高职学院学生社团管理部门乃至学院领导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1]刘洋.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新趋势[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29-131.
[2]詹永东.高职院校学习型学生社团构建及对就业能力影响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159-160.
[3]周长群,王立明.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8):109-111.
[4]何斌.激发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主动性调查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6):29-32.
[5]刘文初.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J].黄冈师范学院报,2003(4):84-86.